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Samādhi Pāda

 三摩地篇

(凡51节经文)

 

本章主题

 

章三摩地篇共计51节经文,涉及以下主题:瑜伽定义、瑜伽目的、心的波动、修习和不执、有智三摩地和无智三摩地、获得三摩地经验的手段、自在天、唵、瑜伽修习中的障碍、平息心的方法、有种三摩地和无种三摩地。

 

 

 

?? ???????????? ???

atha yogānu?āsanam //

atha yoga-anu-?āsanam //

atha-现在;yoga-瑜伽;anu-依循;?āsanam-指导,教导

 

 

现在开始我们的瑜伽教导。(1.1)

 

据说,Atha一词是一个曼陀罗,是一种期待神明加持的咒语,一般翻译成“现在”,表示弟子已经做好了学习的预备,导师已经准备好了瑜伽的教导。

Yoga一词含义众多。传统上有两种基本的理解:一个来自数论瑜伽传统,意思是“分离”,是原人(纯粹意识)和原质(自然)之间的分离。另一个来自吠檀多传统,意思是“联结”“合一”。当下大多数瑜伽士或者瑜伽习练者谈论的瑜伽是“联结”“合一”之意。但我们需要清楚,在帕坦伽利这里,瑜伽并不是“联结”“合一”,而是“分离”。这是基于数论哲学和吠檀多哲学的核心差异而带来的不同理解。不过,这种不同理解并不影响瑜伽形式上的练习,尤其是体位练习和调息练习。

瑜伽的形式多种多样,要看我们依据哪个规则去划分。在辨喜那里,瑜伽主要有四种,即胜王瑜伽、行动瑜伽、智慧瑜伽和虔信瑜伽。如今,人们喜欢在辨喜划分的这一系统后添加一些瑜伽,如昆达里尼瑜伽、哈达瑜伽、曼陀罗瑜伽等。

传统上帕坦伽利瑜伽被视为胜王瑜伽,但也有瑜伽学者以及瑜伽士认为这个理解并不科学。我们不介入这一争论,还是依循传统的说法,把《瑜伽经》中的瑜伽视为胜王瑜伽。这一瑜伽,因为突出了阿斯汤迦(八支),所以也叫阿斯汤迦瑜伽。需要注意的是,当代流行的阿斯汤迦瑜伽属于哈达瑜伽的一种形式,和帕坦伽利的“阿斯汤迦瑜伽”有较大的差异。

瑜伽本质上是一种“修道”方式,是通过身体去“探险”,即通过身体去追问、去收获的真理。仙人毗耶娑(Vyāsa)说,瑜伽就是三摩地。可以说,他是至高纲领主义的,开头就明确了瑜伽的目标和终极目的,而其他的一切要么不是“瑜伽”,要么是为了真正的“瑜伽”所做的预备。今日人们对瑜伽的理解和传统已经有了很大差异,或者说人们修习瑜伽有了非常不同的目的。

sanam这个词我们要稍作解释。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指导”“教导”,也就是说,帕坦伽利开头就告诉大家,他给大家的是某种“指导”“教导”,即关于瑜伽的“指导”“教导”。从这一小细节处,我们也可以说,这本经典是关于瑜伽的“指导手册”,或者也可以说,是关于生命管理的“指导手册”,突出的是经典的实践性和方法上的指导性,其重点不在理论上的纠缠或者辨析。

瑜伽是生命的管理,是一种造就“新人”的“约束”之道。“新人”,就是那些通过瑜伽塑造成的健康、明白和喜乐的人,那些摆脱了二元性束缚的人,也可以说是觉悟的人、解脱的人、自在的人。人在转变成为“新人”的征途中需要各种“规范”“限制”,需要征服成长途中的各种“关卡”,需要各种必要的“约束”。人的成长会遇到种种“瓶颈”,这些“瓶颈”限制人的成长,要克服这些“瓶颈”,不让它们成为人的“主人”而“约束”“限制”人。为了征服这些“瓶颈”,瑜伽规范了种种特定、有效的“约束”之道。

 

 

?????????????????????? ???

yoga?cittav?ttinirodha? //

yoga?-citta-v?tti-nirodha? //

yoga?-瑜伽;citta-心,心质,意识,心域,心地;v?tti-波动,变形;nirodha?-约束,抑制,控制

 

 

瑜伽是约束心的波动。(1.2)

 

这一节是对瑜伽的定义。这里有几个核心词,它们是citta,v?tti,nirodha?。在帕坦伽利这里,citta是一个很关键的词。他说,瑜伽就是约束或控制这个citta。这个citta指的是什么呢?根据数论哲学,citta就如一个场所,传统上翻译成“心质”,这里,为了便于大家使用,我们翻译成“心”。这个“心”包含三种功能:末那(心意)、菩提(智性)和我慢(私我)。末那,主要涉及感官功能;菩提,涉及心的分辨功能;我慢,就是私我。人能够感受痛苦和欢乐,就发生在我慢(私我)这个心的层面。正是这个心的我慢(私我)阻碍着我们觉知我们的真正身份即原人。种种的渴望、期待、愤怒、嫉妒、恐惧,等等,出现在我慢(私我)这里。瑜伽修习的核心点就是针对这个我慢(私我),也就是我们生命管理的难点,就是如何约束这个我慢(私我)。人如果能征服我慢(私我)的消极面,如嫉妒、愤怒、恐惧等,而发挥出人的积极面,如欢乐、爱、慈悲、协作等,就可以把人从答磨和罗阇的生命状态转向萨埵的生命状态。

帕坦伽利用来描述心的基本活动的词就是v?tti。V?tti的字面意思是旋转、转动、持续。一般翻译成“波动”。这里,心的波动包含思想波动、情绪波动,等等。不同的波动是心“理解”所遇到的不同的经验而生出的现象。心的波动可以发生在意识层(醒态)、潜意识层(梦态)以及无意识层(深眠态)。

Nirodha?,约束、控制,这个词在瑜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修习瑜伽,就是在从事“约束”或“控制”。为何要“约束”呢?因为心的波动有些会带来问题,的问题是痛苦或烦恼。《瑜伽经》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人摆脱生命的痛苦而提供种种实践之法。所以,瑜伽也可以被视为生命管理中的“约束”艺术。

 

 

??? ???????? ???????????????? ???

tadā dra??u? svarūpe'vasthānam //

tadā dra??u? svarūpe-avasthānam //

tadā-于是;dra??u?-见者,目击者,原人,真我; svarūpe-自身之本性中;avasthānam-安住,保持

 

 

(一旦约束了心的波动,)见者就安住在其自身的本性中。(1.3)

 

见者,就是摆脱了原质的原人(真我)。根据数论哲学,存在两个本原性的存在,即原人(puru?a,真我,普鲁沙,神我)和原质(prak?ti,自然)。当原人摆脱了原质的束缚,就是存在的完美状态。这时,原人处于其自身的圆满之态。帕坦伽利的瑜伽哲学实践就是要达至这一安住自然本性的状态。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可以被视为数论哲学的应用。他没有花费多少篇幅直接论述数论哲学。鉴于此,我们不时地需要补充一些内容。

 

???????????????????????????????? ???

pramā?aviparyayavikalpanidrāsm?taya? //

pramā?a-viparyaya-vikalpa-nidrā-sm?taya? //

pramā?a-正知,正确的知识;viparyaya-谬误,错觉;vikalpa-想象,幻想,构想,概念化,分别知;nidrā-睡眠;sm?taya?-记忆

 

 

它们分别是:正知、谬误、想象、睡眠和记忆。(1.6)

 

波动有五种,这五种波动涉及人的生理、心理和情绪、精神的不同状态。我们的知识来自心的波动。如果这个波动是基于事实的,就会带来正确的知识。否则,就不会带来正确的知识,而是其他类型的知识,如谬误、想象。瑜伽修习和这五种心的波动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认为,瑜伽就是体位。如果把瑜伽简单地理解为体位,那么真和这里谈论的心的波动没什么关系。然而,深究下去,即便是体位也和心的波动有关。要做到科学有效的合适体位,就需要有关人体的正知,从健康的角度看,我们就需要了解人的体质知识。知道了人的体质,就可以更有效地采用对应的体位。这一正知属于阿育吠陀(āyurveda)领域的知识。

瑜伽的高级修习终是要打破所有的心的波动而归于寂静。也就是说,瑜伽目标是要从这五种波动中撤出,或者不受任何心的波动的约束或控制,首先需要从痛苦的波动中撤出,其次需要从不痛苦的波动中撤出,摆脱三德的束缚,安住自我本性,即处于独存之中。

 

 

 

 

谬误是基于错误的认识,并不符合事物或现象的真相。(1.8)

 

谬误和正知相对立。谬误虽然也是一种认识,却是不符合真相的知识。你看到海市蜃楼里有人、有水,但你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碰到那人和水,因为这个海市蜃楼并不是真的。如果你认为这是真的,你就产生了一个谬误。

同样地,如果把路上看到的一条绳子,认作一条蛇,这就是谬误。日常生活中发生错误的认识即谬误十分常见。作为世俗人的存在,需要不断避免谬误,依靠正知生活。瑜伽士在世间也需要依靠正知,但他们后还是要摆脱正知的限制,超越各种形式的波动,达到完全的自我约束,摆脱三德对人的干扰,安住在纯粹意识中,安住在原人之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