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孔、孟还是周、孔

 

问:但你还是以周(公)、孔(子)替代孔(子)、孟(子)?

 

答:周是外王,孔是内圣,孔并未能做成外王,秦皇汉武倒做 到了,其实一部中国史主要就是“孔夫子 秦始皇”,孟、荀不过 是各自发展孔的一个方面。荀子本人也未能开外王,他的学生倒是 帮助秦始皇做成了。所以我重视陈寅恪讲李斯“佐成秦治”的儒学 路线。周公的材料太少,只好代之以秦始皇,孔子在汉代也被称为 “为汉创制”的素王。周以封建制维持800年(至少在名义上), 秦汉(汉承秦制)以郡县制和文官制维持至今二千余年。周与秦汉 当然大不相同,但在统一“天下”,并维持、延续这个巨大时空实 体以成为中国,是相承续的。所以在思想史,我以孔—荀—董—朱 为正统。周、孔之道是就整个中国历史行进道路而言。而孔、孟相 连,只是突出了个体精神,周、孔相连才显示历史的真实存在,前面已讲。就人类说,历史进程高于个体道德,就个体说,后者又高于前者。

 

问:你多次强调周公,却讲得太少,应再讲几句。

 

答:我以为周公制礼作乐,将“情本体”化为一整套规范制度,的确如王国维所说,定后世“亲亲尊尊”的社会根基,所以我一再提及祭——“丧服”为礼之首的巨大意义和作用,到1949年前,所谓“五服”内外的差别,“五服”之内的等差级别仍广泛在社会中保持和延续。“亲亲”正是以血缘远近规定关系以建构个体的不同行为、态度、语言,而且同时也以外在规范如丧服的级别严格的服饰,作为由伦理(外)到道德(内)的通道,这通道又正是以自然情感的不同哀伤的级别化序列化的理性表达,愈亲则丧服愈粗劣,以表达愈哀痛的情感,如此等等。这是一种极为伟大的创造。我所以一再讲孔子回答宰我三年之丧疑问的阐释,是内在化地实现了周公礼乐制度的精髓。周孔并称就远比孔孟并称,以孟子恻隐之心来谈情本体,要深刻多了,也说明“情本体”是有理性渗入的情理结构,既非自然本能,也非上天赐予。正是周公开创了政治、伦理、宗教三合一的礼教(名教),外来宗教多次光临,也未能动摇有“情本体”支撑着的这个“教”,今日拈出这个“教”的根基(“情理结构”),作为“范导”便有助于中国现代性的道德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