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后  记

 

    我的外孙女是位小学生,和其他同学一样,她也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重复着家、学校这样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平时很难有机会和同龄人自由地嬉戏玩耍。

其实,这正是当下时代中孩子们的普遍生活状态——父母忙于生计,孩子们不仅缺少玩伴,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生活玩耍,而且还要承受不小的学业压力。每次看到孩子们略显疲惫和孤单的眼神,心疼之余,我都不由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当年的我们虽然生活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大环境中,但我们无忧无虑、玩伴众多,有大量时间与空间能够与大自然亲近接触。我们自己开动脑筋,利用简单材料制作出各种玩具,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有趣游戏……那时候,看电影或许是每个孩子的爱,那时候看电影除了学校组织包场,主要就是看露天电影了。每逢哪个单位放露天电影,孩子们便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地早早赶去,有时一部电影即使已经看过了十多遍,却仍然兴趣不减。

    小时候的我对电影怀有极大热情,甚至自己“创办”了一家“电影院”,从“影片制作”到“后期配音”,甚至“宣传”“放映”,全由我一人包办。

    我找来工人叔叔切割玻璃余下的边角料,请师傅帮忙裁成几十片小人书大小的玻璃片,再给每一片都粘上纸条包边,以防伤手。然后我就凭借记忆,用蘸水笔和墨汁在上面描绘一幅幅电影故事画面,这些玻璃片也就是“放电影”用的“胶片”了。接下来,我还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方口喇叭形的木盒子——这就是“放映机”。“放电影”时,只要将玻璃“胶片” 放进木盒子,用手电筒灯光从背后一照,“胶片”上的画面便投射到白墙上,就相当于放幻灯片了。

    一到傍晚,我就把当晚要放映的“电影”名字写在一块小木板上,挂在院子里做宣传,还把自己用小纸片制作的“电影票”分发给小伙伴们。暮色降临,小伙伴们纷纷聚集过来观看“电影”,虽说这“电影”简陋至极,我的配音解说也非常业余,但小伙伴们却依旧看得津津有味。后来,母亲专门将一大块白布缝线锁边,拿给我作为银幕,晚上放映前悬挂起来,还颇有些露天电影的感觉……

    如今,几十年岁月过去,当年的快乐孩童们都已年过花甲,可童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却构成了令我至今回忆起来仍倍感温馨、甜蜜的难忘时光,它们如同一股暖流,时隔多年,依旧在我身体中流淌。

    也许是怀旧心理的激发,许多年前我就有了创作这本书的念头——将童年时代的生活、学习经历尽可能真实地用画面再现出来,让同龄人从中回望到从前的自己,让大家心底那日渐模糊、泛黄的童年底片重新焕发出色彩;同时,我也希望这些画面能够为后辈们打开一扇窗,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父母当年的生活经历。

    每每和同龄人聊起这些,这种想法总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与期盼。于是,在家人和朋友们的鼓励下,我终于下定决心,拿起画笔,开始了历时数年的创作。

    在本书中,我主要展示了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间,孩子们生活、学习、游戏的种种有趣画面。在我初的计划中,想要表现的场景多达三百余个,后来本着大众化、普遍化的标准,几经筛选,终精选出一百八十个场景进行创作。

    为了尽可能真实而准确地描绘出当年场景,我查找了大量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中寻找和记录各种时代的细节特质。从不同职业、年龄人物的气质穿着,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生活习惯,再到当年的建筑风格等,我都尽可能努力还原当时的真实场景,力争让看到这本书的亲历者们能够产生这样的感受:“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嘛!”

    因为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场景,所以在创作中,我对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久违却又熟悉的亲切感——每创作一幅画,都如同重新参与了一遍那难忘而有趣的童年游戏,孩提时与小伙伴们嬉闹玩耍时的情景仿佛电影胶片般在眼前闪现,欢笑叫喊声仍不绝于耳边。整个创作过程历时数年,其间的疲惫辛苦自不必说,但与此同时,我也从中体会着那难得的、久已逝去的童年欢乐,那是回忆过去美好时光所带来的发自心底的快乐。

    这本画册的顺利出版,得益于众多亲朋好友的热心支持和帮助。

    为了让我全身心地进行创作,我的妻子胥凌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对于她多年来的辛勤付出,我一直心怀感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胥建国教授以及我的女婿包刚升、女儿杨紫汐,都为本书的图画和文字提出过不少中肯建议;我的外孙女包如伊小朋友多次为书中人物充当形象模特;海燕出版社的图书策划编辑韩青从选题策划、确定书名、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到音频、视频制作、剪辑、铺码,一直不辞辛苦,精心打磨每一处细节;河南广播电视台教育广播总监、“虎爸爸讲故事”新媒体平台创始人虎爸爸和他的小粉丝们,郑州市金水区沙口路小学的英瑾校长、老师们带领同学们为本书奉献了精彩的播讲和游戏视频……在此,我一并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光

                                      2018年7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