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 对胖瘦的认知:永恒的热门话题

什么叫瘦,什么叫胖?你需要减肥还是需要增重?或许这是古今中外永恒的热门话题。

怎样算胖,是否要减肥?从健康角度来说,各国都有一定的标准。不过,从大众意识来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们对不同年龄、职业、性别都有不同的体形要求和约定俗成的看法。

比较有趣的是,年轻女性对自己的体重和体形的要求,往往比周围的人更加严苛。祖父母和父母会无条件地包容子女的体形,同事、朋友也习惯了她们的身材。

在不妨碍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男性通常也对女友或妻子的体形持宽容态度。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问100名女生的男友:你认为自己的女朋友太胖吗?其中大部分男友认为,自己的女友体形正常,完全不需要减肥。大部分女生却认为,只有减肥才会变得更漂亮,才能对男友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让他更爱自己。她们甚至会说,自己追求更瘦的体形,是想为所爱的人变得更完美。

“减肥是一种生活态度。减与不减,完全在于你。”这句流行广告语,不知道打动过多少年轻女性的心。2003年,我在700多名女大学生中做过一项调查,高校女生中对自己身材不满意的比例高达90%,而其中70%的女生想要减肥,60%的女生实施过某种减肥方法,只有不到10%的女生想让自己增加体重,但主要目标大多是丰胸。

然而,这只是年轻女性对自身体重的认知。如果问她们:你希望自己的妈妈体重多少?很少会有女儿回答“妈妈越骨感越好”。人们对女性体重的宽容度会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国外曾有调查发现,人们认为略微丰满的中老年女性才有“妈妈味”,太骨感的就让人感觉不那么慈祥。女性自身对瘦削身材的追求热情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减肥的动力逐渐向延缓衰老、增进健康、预防各种慢性病的方向转变。

步入中年之后,女性虽然不再刻意追求骨感,但仍然比男性更加在意身材评价。很多女性会因为自己穿不上某一款漂亮衣服,或者比同龄姐妹身材臃肿,而开始积极控制体重。西方的调查也发现,女性通常会因为自己超重5千克而减肥,而男性要超过正常体重十几千克甚至更多,才可能想起控制体重的问题。

一般来讲,在中国,男性对自己的体形要求低一些,对体重的态度也与女性差异甚大。或许因为我国文化对男性的体形宽容度较大,对男性肌肉美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所以多数男性缺乏改善身材的动力。无论是瘦弱如豆芽的男孩,还是大腹便便的中年大叔,男性很少会为自己的体重而烦恼。那些年轻时曾经瘦削的男性,在人到中年之时,往往会发胖,成为肚皮凸出的青蛙体形,却很少有减肥的动力,直到各项体检指标亮起红灯,才会在医生和家人的劝告下有所觉悟。

相比之下,社会对女性体形的要求比对男性高得多,女性对自身的形体状况也高度敏感。虽然这种敏感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但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对完美体形的追求,使得女性有更大的动力来远离肥胖。从自然机制来说,女性的雌激素有促进脂肪积累的作用,男性的雄激素则有利于减少脂肪,增加肌肉。在50岁之前,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胖,从生理上说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至少在我国,中青年人群的女性肥胖率显著低于男性,这或许正是女性对肥胖问题的警惕性更高的结果。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男性对健康体形的追求也日益成为时尚潮流。身材挺拔、肌肉充实的“小鲜肉”获得了各年龄层女性的热烈追捧,受此影响,许多年轻男性也逐渐对自己的体形提出了要求,积极投入减脂健身的潮流当中。

2 为什么现代人更喜欢骨感

很多微胖的女性都会感叹:如果回到唐朝,我的体形很可能就是令人羡慕的。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国居民食物供应长期短缺,超重者和肥胖者较为少见,大多数女性身形偏瘦、缺乏曲线。女性的臀部和胸部若能够略有脂肪积累,往往是令人羡慕的,因为这意味着生活条件较好,营养供应充足。从服装设计来说,那时候很少有收腰设计,更没有“露锁骨”的要求,女性几乎没有减肥的压力。

近20年,我国进入了媒体社会。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在电脑网络、视频聊天、微信分享等交流渠道,人们都会不知不觉地关注周围人和自己的容貌、体形。社会大众对颜值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容貌和体形成为人们重要的个人资源。同时,各种流行服装款式也对身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丰满和瘦削,本来各有美感,为什么近几十年来,在发达国家的带领下,各国女性形体的时尚潮流总体趋向骨感呢?普通女性对身材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时尚界对纤瘦形象的推崇,来自媒体偶像瘦削体形的影响。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在饥饿年代,体形丰满被当作富贵人群的专利,被称为“富态”而引人羡慕;在肥胖率日益上升的现代社会中,苗条骨感就会被视为一种“优雅脱俗”的特质而受人追捧。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较早达到发达水平,居民肥胖流行的历史比我国更长,人们对肥胖带来的健康危害有更多的认识,减肥的意识也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发达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十分重视个人健康形象,严格管理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体形苗条,肥胖率较低;而低收入、低教育水平的人群,在生活方式管理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肥胖率明显较高。这种现状,又进一步提升了“瘦”体形的社会地位,并对我国居民的审美观产生了影响。

在正常体重范围内,“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魅力身材,是有利于健康、有利于预防多种慢性病的,这种身材并不意味着皮包骨头、病态瘦弱。我国很多女性追求的“瘦成一道闪电”“越瘦越好”的体形并不是健康体形,为什么却被很多人当成目标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当今的媒体社会中,社会精英和影视明星都通过镜头和大众接触。上过镜的人都会发现,镜头会让人显得更胖,这是镜头的光学作用的结果。而目前16∶9的电视屏幕占领市场,又把图像进一步拉宽,使人看起来横向发展。电视出镜往往会让一位女性比实际状况“胖”出5千克以上。所以,大众眼里的偶像要想在镜头上显得苗条轻盈,她的体重就必须比一个普通的苗条女性再减少5千克左右,才能增强镜头上的美感,保住自己的岗位竞争力。

这种审美趣味被时尚媒体推广放大,就成为年轻时尚人群的形体追求目标。遗憾的是,很多不需要上镜,也不以表演、主持、模特等为职业的女性,也盲目效仿偶像,刻意减肥,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体重目标,导致面临健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