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草堂寺

 

渡过送仙桥,顺着田坎走六清里,面前可望苍郁的柏林,就是已近草堂寺了。锦江由左而来,顺着树林一旁流向右方。其围绕草堂寺那一段称之为浣花溪,又名百花潭。《老学庵笔记》曰:“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蜀梼杌》曰:“乾德五年四月十九日,王衍出游浣花溪,龙舟采舫十里绵亘。”以前见成都人此日在溪上举行舟游,如今此风俗已经消亡,满岸芦荻,过去的景象已荡然无存了。

渡过溪上一石桥即罗汉桥,沿林荫路走一百米,至草堂寺。重门巨殿,庭地宽豁,是一所大寺院。此寺,古时叫桃花寺或梵安寺。虽然不知始建于何年代,但是唐之大历时,崔宁镇守蜀地时,因其妾任氏是浣花人,故重修之。见旧志,可以想象在唐代或者唐代以前的建筑式样。之后到宋代,成都官员吕大防也有重修之举。明末毁于兵火。今天的一切是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的。如果是名副其实的名刹,往时必藏有珍什宝器。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有正殿内所挂着的几幅黄山谷书拓。

进门到中庭,右侧有长廊,其檐上挂一块鱼板。长六尺有余。康熙年间以后制作,其雕刻极为一般。

 

少陵草堂

 

正殿之旁,由砖铺成小路通往右侧。小路的尽头,有一门,门上题“杜公祠”。里面有一院落就是少陵草堂。子美,在东都因事繁多,不合心意。乾元二年(759年)冬由同谷到剑南,时年四十八。翌年,上元元年(760年),剑南节度使裴冕为子美在浣花溪上营建草堂,作为隐居之处。子美有诗,曰:“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时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口山阴上小舟。”大历元年(766年),杜鸿渐坐镇蜀地,此时成都大乱,子美南行,漂至东川,又回成都。乾元二年(759年)来蜀之后至此,前后七年。其间,也游过射洪梓州诸地,但多住浣花草堂。后人就宋吕大防的宅址修建一祠,就是如今的少陵祠。正殿是少陵祠。门楣题“骚坛鼎峙”四字,内祀三像。杜子美像身居中央,其右为陆务观,左为黄鲁直。三像皆高三尺余。陆氏属嘉庆十七年(1812年)所配祀。大概黄氏也与之同时。像前各立一方神位牌,题曰:“唐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杜公神位,宋秘书监宝章阁待制渭南陆公神位,宋涪州别驾监鄂州税签书密国军判官知舒州吏部员外郎黄公神位。”

 

 

祠三面树丛竹篁围绕,厢庑曲折,砌庭回槛,皆具高雅风格。中央之庭中植有木犀、木莲等名树。其下排列有花卉兰竹,其亭榭取名叫看云亭也好,叫余清轩也好,叫慰忠祠也好,叫招魂亭也好,叫听籁阁也好,叫俯青山房也好,总之都是供游人休息之用。客一到祠就有人沏茶,茶碗上全刻有“杜公祠”三个字。廊间有一方禹碑,模仿《峋嵝碑》建造。少陵祠后面有原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所立的草堂八景诗碑,字已毁坏无法辨认。《华阳县志》载其诗曰:“兰若招提古梵安,草堂相近枕江干。百花潭净浮烟雨,万竹房开历岁寒。戚苑石桥应博济,祗林泉井未尝乱。森森绿柳森森柏,道侧庄前总耐看。”作者不详。

 

 

据说,薛涛也曾在浣花溪上住过。历史上只有记载,没有传其事迹。

少陵草堂,平常寂静,少有人访。但每年正月初七,当所谓人日时,离成都二里长(日本里数)的田间小路上参拜者络绎不绝,草堂突然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

 

 

 

司马相如之故居

 

司马相如的故居,《太平寰宇记》说在益州之西四里。《明一统志》说,在府城之西南五里。《一统志》只说在成都县之西南,没说里数。虽然诸志说法不一,但位其城西,无可置疑。今西门外西南约一清里,有个名叫抚琴台的地方,据说是相如的旧居,即他与文君饮酒之处。实际上只是田间一个小土岗。

 

望乡台

 

唐代的王勃《蜀中九日》诗中提到的“望乡台”,其位置在成都城北九清里处。《太平寰宇记》中曰:“升仙亭夹路有二台,一名为望乡台,蜀王秀所建。”新志曰:“望乡台在成都县北九里。”如今北门外五里处。有升仙桥,想到升仙二字,“台”当然应在桥北。我认为“望乡台”就在成都至新都的沿线上。我还未去看过。

 

驷马桥

 

驷马桥,又名升仙桥,在城北五里,成都与新都之间的路上。《水经注》曰:“城北十里,曰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将入长安,之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入叩蜀,果如志焉。”给桥取名“驷马”,就是出自此典故。今流行称之为“驷马桥”。凡由北门此路进城的人必经此桥。行客坐轿者,概不知其史迹。我也是其中之一。今之桥并非桥之原貌,但已经成为习惯,仍呼之为“驷马”,可作怀旧之用。桥畔有诗碑,系遂宁张鹏翮的撰书。

 

女校书薛涛墓

 

据说薛涛墓在城东南四清里的黄家坝,有唐代的郑谷“小桃花绕薛涛墓”之诗。我多次漫游城东各村,当时还不知有薛涛墓。可能在东门路与岷江南岸之间。《香祖笔记》中曰:“成都有耕者,得薛涛墓,悬石室中,四围环以彩笺,无虑数万,颜色鲜好,触风散若尘雾,夫涛死而笺殉在地下,历千年不坏,皆理之,不可信,殆好事者为之耳。”

 

宋濂墓

 

据闻宋濂墓在城东五里净居寺内。其近旁有潜溪书院之处。

(其下古诗四十首,译者略)

 

 

二十二日  上午十时出发,动身前,照例将峨眉纸币若干元一包作为宿费给予主僧。僧接过,即刻开封验其数额,毫不客气。其态度既不兴奋,也不讨厌,收起了之。离寺又登石磴路,经观音阁,至山之阳。这里已垦山为田地。从左边上去进入树林到一寺,叫观心庵,距万年寺一千二百四十余步。观心庵再往前行一个寺,为息心所。相距一千零六十五步。仅只看了一看。树林阴森,羊肠险路,绝无人烟。据说,前年某某日本人登此山时听说路前常有群虎出现吃人,立即返还,就是指此处而言。再往前走,忽见路边有两岩石对峙而立,把路夹在中间,称之为鬼门关。路左是极深之空谷。抓着树探着腰伸着脖子往下看,一片茫茫云海,深不可测。出鬼门关,前又是非常陡之磴道,称之为观心坡。

 

 

观心坡,又名点心坡。攀登者此时的姿势是膝盖点胸,因而得此名。脚软者多雇用背子攀登。所谓“背子”,就是像日本力量大的人,背着木梯,背人渡险那样的人。一般将其视作山中的交通工具。不过,也有这样的登山者,那就是官吏或者富绅等奢侈者之流,有坐着轿子由数十山丁前拉后推地往上登者。我们继续往上登,到点心坡,见上面有一座庙,就是息心所。人到这里开始休息,故以息心命名。其位置约在全山之半腹。

 

从息心所顺着平路往右走,到石碑冈。下冈过峡道,道右耸立一巨石,名叫观音岩。登山者照例烧香、跪拜其前。过岩,有一天然石梁,叫观音桥。此桥左右悬空,云壑幽深,所倚托之处只有藤萝古木。登放光坡到长坪寺,距息心所一千七百二十四步。寺后有竹林,叫翠竹峰。其左是蒲公结庐之址。蒲公是何许人,我一无所知。从寺往左走,登万寿坡。坡下昔有宋之绍兴时怀古禅师所营建之修正殿。此殿今已灭迹。越过骆驼岭,又上了斜坡到初殿,距长老坪一千二百三十五步。传说,很早以前汉时蒲公采药至此,见出现鹿迹莲花,创建此寺。今之寺为乾隆年间重修。寺所在之处,其山如,因而又叫殿。寺内有明之续恩禅师所铸之铜佛弥勒诸天之像大小三十余尊,并藏有崇祯时之铁钟。我没看到。

离初殿至古石碑,又逢一大陡峭石梯,叫作上天梯。此梯全以怪石叠起,梯坎高有的五寸,有的一尺。欹侧曲折,险峻远远超过点心坡,取“上天”之名绝不过分。坡上有一荒刹孤耸,势欲坠,叫华岩顶。寺右是绝壁,排列着桂树,是桂花洞所在之地。听说平泉庄里,无此天香。出寺沿平路而行,右有一株古树,枝干老气横秋,称之为老僧树。右望山峡中有九龙院之故址,因为云雾深厚不知在何处。

 

 

华岩顶的下面,是莲花石,相距一千八百三十一步。没到莲花石之前,见一小路通左。顺着小路而下,经遇仙寺可到清音阁。莲花石是寺名。寺中藏有一奇石,周围三尺多,高五六寸。质坚细致,颜色黝黑,极为光泽。其面突尖簇立,酷似一束莲花,取名莲花石,后用它作为寺名。一行人在院中休息时,一病僧来到我面前跪拜,我问何事,僧用手撑着肚子说,久苦恼于痢病,闻洋人临此,想蒙一诊。我看着手表,号脉验口等一切按正常形式进行后说,这是蓬莱之灵药,令其将清心丹两粒含于口中。僧顿时面出喜色,再三口念阿弥陀佛,又三拜而去。

告别莲花石,登钻天坡,到洗象池过夜,距莲花石一千六百四十七步。洗象池原名初喜亭,规模极小,沿寺左路向下走有一块平地,有一个面积只有六个榻榻米大小,深一丈多之六角形小池,就是洗象池。石砌池壁,底贮少许积水。听说普贤乘象路经此处时,必洗象于池,寺名由此而生。池外是绝壁,壁间刻有“岩谷灵光”四个大字。岩下是千仞之深壑。壑有两所,一曰大云壑,一曰小云壑。终古云烟,不知底下藏有何物。

寺旁无泉,从南边遥遥相对之弓背山架水管引水。寺宇极为狭小,无可观之物。我等之住房,构筑于悬崖之上,用数根木桩由下支撑,看似有要倒塌之危险,没有掉下去实属万幸。窗外山有缺口,又砍了树,可望七十里外一小部分嘉定城。

 

二十三日   早晨下着小雨。云气满襟,走一千八百三十五步到大乘寺。由于下雨心慌,一瞥而过。寺舍原来以树皮盖之,因而古称树皮殿。寺中竖有铁碑,其字为篆籀碑文,赤绿苍秀,可称峨碑之珍品。我以前曾在成都见过其拓本,古味无穷。重庆宫阪九郎氏亦藏有其拓本。殿侧之板壁上处处见有乱写的西藏文字,是西藏人之手迹。

离大乘寺走一千三百七十七步,到白云寺。寺边的山中有桐花凤。听说此鸟羽衣绚丽,待桐花开时飞来,花落时不知去向。唐李德裕之《画桐花凤扇赋》就是指它而言。从白云寺走一千一百七十四步至雷洞坪。此寺属汉时所建,寺中有古庙一座,叫雷神殿。有铸碑以及万历时之铁佛十余尊。寺右是一个阴暗的大壑,传说此地是龙雷偷偷相会之处。壑有七十二洞,若逢旱年,要对其第三洞进行祷告。祷告时首先投香钱,若无反应就投死猪以及妇人衣履之类感化之。据说有时满壑轰鸣,雷雨交加。洞中又有伏羲洞,是伏羲悟道之处。有女娲洞,是女娲氏炼石针之处。有鬼谷洞,是鬼谷著《珞碌子》之处。路由寺左向上盘回,称之为八十四盘。到接引殿,从华岩顶走一千三百五十四步。殿右岩间有石似钟,叫圣钟。对岸屹立一石,高十余丈,形似人,名叫仙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