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On Kierkegaard 克尔恺廓尔的生平


我的整个一生就是一首为了促使人们警醒的讽刺短诗。(《日记》,1848年)
1813年 5月 5日,索伦·克尔恺廓尔( S.ren Kierkega-ard)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他是迈克尔( Michael Pederson Kierkegaard)和第二任妻子安妮( Ane S.rensdatter Lund Kierkegaard)的第七个,也是小的孩子。外在地看,克尔恺廓尔的一生平淡无奇。他去过四次柏林,穿越海峡到瑞典做过一次短期旅行,到父亲在丹麦乡村的出生地参拜过一次。除此之外,他都只是待在哥本哈根,在该城度过了 42年的短暂一生。在大学期间,他放浪形骸,直到成为一名信徒。他和雷吉娜 ·奥尔森( Regina Olsen)相爱、订婚,后来又令人费解地解除婚约、断绝关系。为了成为一名路德宗教会( Lutheran)的牧师,他进入了神学院。但是,他后来却选择了一种基本上深居简出的

作家生活,出现在公众场合时也仅仅是为了散步或乘坐马车。
此外,克尔恺廓尔参与过两次公开争论:一次是他公开指责当时风行哥本哈根的讽刺性报纸《海盗》(The Corsair)水平低劣,《海盗》则反过来毫不留情地回击和讽刺了他;另一次是他抨击丹麦的路德宗教会。他死于 1855年 11月 11日,临终之际拒绝接受牧师为他举行圣事。
然而,内在地看,克尔恺廓尔的一生丰富多彩得多,而且他的一生和他的哲学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克尔恺廓尔的哲学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根据外在的行为,很难对人做出判断;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可以公开地看得见的。就克尔恺廓尔的内在而言,


他的“反思”如此深刻有力,以至于他的一生被认为是富戏剧性的。万事都发生在他的灵魂之中,那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或者力图尽可能忘记的事,却被他的思考增强、放大和“渗透”,直至产生了丰盛的诗性珍品和哲学珍品……。这是……一个个体的人,他极富天赋,却又极为“孤单”,他所与之抗争的不是一些外在的力量、而是他自己—以及上帝。①
要想理解克尔恺廓尔的一生,首先应从对他影响甚大的父
亲开始。迈克尔( 1756—1838)出身贫寒,他的出生地日德兰半岛( Jutland)是丹麦当时荒凉的地区之一。他在这里度过了以牧羊为生的少年时光。 11岁时,他被送到哥本哈根的亲戚那里当学徒,和这些颇为富裕的亲戚生活在一起,并且接受他们的信仰指导。这些亲戚也刚从日德兰半岛搬来不久,他们的信仰指导是乡村型的,并且带有反教权主义的潜在倾向;这种倾向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并且通过他影响了他的孩子们。
到哥本哈根当学徒,极大地改变了迈克尔一生的道路。这位学徒不但表现优异,而且雄心勃勃。当时哥本哈根的经济发展势头不错,这位年轻人很快就拥有了自己的布匹生意,并且把获得的利润精明地投资于其他生意。在 30岁之前,这个昔日的牧羊童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然而,在他的乡村根源和新的城市环境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他也被认为是一个极度忧郁②的男人。
关于迈克尔忧郁症的来源,有两种说法。有些传记作家认为,这起源于他孩童时对上帝的一次诅咒。根据这种说法,他的余生被孩童时的不虔敬所累,而且他也相信生活中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上帝对他的愚弄。另一些传记作家则认为,迈克尔的忧郁症来源于他的罪恶感,他在首任妻子去世后不到一年,就让女管家安妮怀上了孩子。之后,他马上和这位农妇出身的女管家成婚;她是他所有七个孩子的母亲。
不管情况具体如何,迈克尔大约在再婚前后把生意托人代管,退休在家,整天沉浸在自己的罪恶之中。不过,迈克尔对生意的关注和对金融的敏锐并未完全消退。 16年之后,也就是国家金融体系崩溃( state bankruptcy)的、灾难性的 1813年,他把自己绝大多数的资本转化为可自由兑换的债券( gold-convertible bonds),不仅试图继续保留,而且甚至(相对于别人而言)试图增加自己的财产;也正是同年,索伦·克尔恺廓尔来到人世。
索伦是一个有些柔弱和受到保护的孩子,经常和父亲待在一起。父亲严厉而古怪,使得整个家庭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氛围,而且还不断向索伦灌输一种情绪性的、焦虑型的宗教信仰。此外,父亲还向索伦不断言传身教各种故事和场景,从而大大激发了索伦的想象力。 1821年,这位“暴发户”父亲把索伦送进了哥本哈根好的预备学校。不过,由于出身农民,他在索伦身上不太舍得花钱。衣服非常老套,而周围却满是贵族同学,这使得索伦十分尴尬和痛苦。索伦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不过,以敏锐和机智而出名的他并不是一个特别认真的学生。一个同班同学后来曾这样总结过克尔恺廓尔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


在同学们看来,S. K.是一个机灵鬼,和他吵架是件很危险的事,因为他知道如何让对手显得荒唐可笑。同学们还认为他是一个大体上还不错的男孩,信仰虔诚而且品行端正;同学们没有因此奚落

过他……我们丝毫没有怀疑过他会成为一名对抗时

代的伟人。他看上去非常保守……。老师们都承认
S. K. 身负异禀;不过,他们并非总是对他表示满意。他们认为,他不够勤奋,而且对待老师的方式有时失于轻率。有一次,我们的希伯来文老师,已故的穆勒先生(L. C. Müller),相当苛刻地纠正了他的错误。S. K.却发出一阵大笑。与他家颇有世交的穆勒紧紧揪住他的衣领,愤怒地说:“要么你走,要么我走。”S. K. 想了一下,说:“那好,好还是我走。 ”话音未落,他就走了。③
1830年,17岁的克尔恺廓尔在哥本哈根大学正式注册,开始学习神学。他之所以学习神学,是为了要满足父亲的心愿,哥哥彼得( Peter Christian Kierkegaard)之前已经这样做了。不过,在大学期间,克尔恺廓尔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阅读文学和哲学,从而他遇到了黑格尔的体系、并且开始强硬地反对这个体系。对于他来说,这个体系没有为个体提供任何位置,因而不能提供他一直在追寻的—“一个对于我来说是真的真理……一个我能够为之生为之死的观念” ④。当时丹麦的路德宗教会也不能提供给他一直在追寻的东西。索伦不再敬虔度日,而是开始了一种追逐快乐的生活,不仅反抗了父亲,而且反抗了上帝。不过,他饱受得自孩童时的忧郁症的困扰。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