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推荐序002 

 

上海大学教授 王晓明 

 

这是阿希什教授概述印度电影的一部新作,全书大致依时间线索分为五章,篇幅不大,译成中文就十多万字。

倘以国别论,印度电影的产量在全球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因其电影票价的低廉,印度的电影观众的数量,更是全球;1950年代,印度电影就开始形成迥异于其时的其他电影类型——好莱坞、苏联式、欧洲新浪潮、日本和香港电影——的独特风格,近十年,无论宝莱坞式的电影工业的巨大身影,还是一系列杰出影片的全球影响,都令人不能不印象深刻:说印度是全球数一数二的电影大国,应该不过分吧。

因为地域、人种、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的综合作用,印度的事情,从来就容易让人觉得“很复杂”。从1920年代到今天,经历了被殖民、世界大战、独立、不结盟运动、印巴战争、冷战结束、全球化…… 在如此曲折多变的历史长峡中走了一百年,印度电影的丰富多面,更是势所必然。再加上阿希什教授的双重身份:既是电影研究的权威,也是文化研究的学者,他习惯于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去分析电影的状况,而众所周知,在这个正用各种有形无形的方式把人民搞得头脑简单的时代里,文化研究的一大努力,就是要揭示那些被遮蔽的“不简单”。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这本薄薄的小书里,阿希什教授不但为印度电影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历史轮廓,更着力呈现那些以不同的方式持续地涂改这个轮廓的因素:殖民体制、战争、金融业、民族主义、地方经济、文化工业、社会区隔……

这么说吧,如果想一目十行、迅速获得一套对于百年印度电影史的一二三四的概论,你可能会失望:“说得这么复杂,还不如去查维基百科!” 但如果你真的喜欢电影,也知道一点印度的历史,因此想多了解一点印度电影,而不只是去有关电影的知识领域里打一次卡,你一定会觉得不虚此读,就好像被它领到了一个关键的路口,前方正有好多条伸展出去的新路,供你从容挑选、依次勘踏,去近身领略繁复而开阔的胜景。

中国和印度都是体量巨大的国家,光是共享的边境线,就有1 700多公里。且不说天竺高僧东行传教和玄奘和尚西天取经那些影响深远的故事,就是20世纪早期,因为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两地的政治和文化人,还有过建立“中印联邦”的设想;而1940年代,两地还真是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紧邻的战区,密切合作:在缅甸失利的中国军队,可以携枪带炮退入印度,中国战区的统帅蒋介石,则在从德里返回重庆的途中,公开发表支持战后印度独立的声明…… 至于1955年万隆会议前后,两国政府在“不结盟”运动旗帜下的合作,更是一件为人广泛称道的事情。

正是这些往昔的亲近故事,触目地反衬出了今日两地的疏远。在全球资本主义的推动下,中印之间的经济和商业往来是日益蓬勃了,但视彼此为竞争对手、你多了我必定就少的疑惧之心,也因此大为膨胀,堵占其他的交往和相通之道。拥有如此丰富和悠久的文明历史的社会和人民,竟然一天天陷入如此不堪的互隔和两伤之境,甘地和孙中山地下有知,一定要大呼惊诧了吧!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希什教授这书的中文版的终于问世,就令我特别高兴。我算是比较幸运,20年前就得到了结识印度的文化研究学者、携手做事的机会。去阿希什教授位于班加罗尔的研究中心访问,和该中心的同道们一起组织学术会议、编撰亚洲文化研究读本、互相派遣研究生访学…… 尽管常常热得满头大汗,眼界和思路,却因此打开了不少。其中一位来我所在的文化研究中心访学的印度学人,更给我甚大的信心:他年轻,高胖,心思却非常灵敏,在上海呆了半年,就能相当流利地用中文跟我的同事攀谈——尽管依旧不大能写汉字!我因此想——也许过于乐观了:只要有这样的年轻人在,有类似阿希什教授这样的互相介绍的文字和图像作品不断地问世,目前这一种窄化中印社会和人民的交往、扩大彼此的隔膜的愚蠢局面,大概就终难长久维持。我之不避门外汉的粗陋,来写这一篇短序,也是因为我还是相信,人类尽管常常表现得十分猥琐,毕竟还是存有大同之望、上进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