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盘古开天辟地

原文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zhǎng,增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

译文

上古时候,天和地混混沌沌成一团,像个大鸡蛋,盘古就生长在这当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剖,属于“阳”的清而轻的物事上升成为天,属于“阴”的重而浊的物事下降成为地。盘古在天和地当中,一天变化多次,智慧超过天,能力超过地。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伸长一丈。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的高度是极高了,地的深度是极深了,盘古的身量也是极长了。然后才有三皇出现在世间。

数字开始于一,建立于三,成就于五,壮盛于七,终止于九,所以天和地的距离是九万里;推想盘古的身量也应当是九万里。

说明

盘古神话的记录始于三国时吴人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它是一个推原天地开辟、世界构成的神话。根据研究,这个神话可能是盘瓠神话(见本书第130 页)的改造制作。盘瓠神话是推寻某一民族祖宗的起源, 盘古神话则是推寻开天辟地的人类共同祖宗的起源。神话说“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显然是受了后汉天文学家张衡“浑天说”的影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倾向;然而盘古的无所作为的自然状态的变化,则仍是唯心主义的。整个神话哲学的色彩非常浓厚,不像是古代民间传说。直到明末周游著《开辟衍绎》,才这么描写盘古的开天辟地——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此而混茫开矣。

——回:盘古氏开天辟地

这里所写的盘古开天辟地,并不是抽象地、神秘地在那里“变化”着, 而是手持劳动工具,威风凛凛地从事着巨大的劳动。这无疑是当时劳动人民对于盘古神话的既现实主义又浪漫主义的构想,幸而被作者记录下来,作为古代盘古神话的补充,这样一来,整个神话就显得生气蓬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