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本书是基于包括访谈、口述史以及对问卷的书面回答的研究结果。我对这些材料进行了阅读、分析与阐释,并根据其内容进行了分类。全文中相当多的篇幅引用了受访者的话语。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注意到,我们整个文化都 采用了通过引用来陈述观点的策略(1987 [1983],p.51)。然而,本书中使用这些引文的目的并非藉“说出更具权威性话语的另一个人”,进而来掩饰我的立场,而是避免遗漏一些我在设计访谈问题时力图把握的观点,这种访谈设计旨在产生一 种分析报告,此报告要非常贴近受访者初的概念描述。这些引语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元对话”,其间各种思想交流碰撞,各种立场得到平衡,各种意义得以产生。我召集了这一虚拟的专家小组,希望不仅能使视觉研究所倡导的观点和方法 中隐性的差异变得明确,也希望能说明他们的思想和论点怎样 才可能相得益彰,换言之,也就是要找出其共通点和富有成效 的差异之处。因此,我的研究设计与其说是要达成一致,不如说是允许将这一复杂争辩和思想潮流的精微部分表现出来,并形成一个该领域议程上各方意见进行交流的展演空间。

 

我的这一尝试间接地受到雅克·德里达的激励,他在《意指中的真理复归》(1978)一文中假想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和艺术史学家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之间的一段辩论给了我启发。戴维·卡里尔(David Carrier)在《艺术史写作原则》(1991)中将那些针对同样艺术对象或问题,而撰写于不同时期的艺术史文本放置在一起,这种做法同样也给予我灵感。然而,与上述研究不同,本书通过对了解我课题 研究目的的对话伙伴,也就是我的同时代人进行访谈而搜集材料。他们也了解其他的受访对象,因此他们能预见、处理并积极参与到适当的评论中。基于其对话性质,访谈过程往往花费时间较短从而确保了反馈的同步性。本书是一种开拓性尝试,它旨在对视觉研究进行编年史撰述,以及展现当前有关它在未来发展方向上的争辩。我们往往用三个标准界定一个学术领域:研究对象、支撑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之基本前提和学科本身的历史。由于本研究有两个维度——学科的和制度的——它被安排在两个篇章里。第1章提供历史的概述,讨论视觉研究的对象、前提和方法,并让美国大学的师生对这一新领域的地位进行评估。通过多方面的反思,本书将理论领域(研究领域的方法论)和实践(视觉领域的经验)汇聚在一起。

 

本书另一个创新在于,它回应了对教育实践进行讨论的要求,而在视觉和文化研究的当代文献中,这一问题往往受到忽视(Striphas,1998)。有关视觉文化和视觉研究的大学项 目的出现引发了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项目的付诸实施是否暗示着一种从艺术到视觉和从历史到文化的转向?它是一种反映象牙塔之外所发生情况的潮流吗?抑或,它是一种通过将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企图激活专业的内在动力?我们能从这些项目经验中学到什么呢?尽管这些问题通过实践正在得到解答,我们对美国大学里早设置和实施的四门已有课程和项目进行仔细考察,将有助于揭示这些问题的复杂性。

 

第2章将通过纽约罗切斯特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尔湾校区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项目的讨论,揭示并详细说明目前高等教育政策和实践发展中相关理论挑战的意义。通过考查和比较两种本科生课程的对象与内容,强化了两个研究生对视觉研究项目的目标、组织及课程的分析,这有利于阐明视觉研究教育的基本特征,否则它将处于晦暗不明状态。本书将这些课程教学法上的不同与它们的创立者和讲授者理论立场上的不同,以及与它们所处的制度特性联系起来。我的研究让各种理论观点以及相应的课程倡议公之于众,并开始探寻在21世纪如何设计视觉文化这一门跨学科项目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