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燕  雀  之  志

冬日,一只小麻雀不知怎么地误入了居民楼,见人影憧憧,危机四伏, 立即明白了这不是它待的地方,赶快逃走!它向楼道的窗子飞去,却“咚” 的一声撞在什么东西上,如坠石般落了下来。于是更加惊慌,再次奋起, 冲飞,仍然是那个结果,锵然有声,坠落在地。再三,再四,都是以冲锋开始,以失败告终。它实在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明明看见那一方明净澄澈的天空,却飞不出去,总有一种看不见的硬邦邦的东西在阻挡它,好似妖术魔法,那是什么东西呢?以麻雀的智力,很难弄懂人发明创造的那种玩意儿:玻璃。于是可怜的小东西为了逃生就坚持不懈地以血肉之躯反反复复地去撞玻璃。当然,它终也没有撞开,只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伏在楼道里的水泥地上喘息,积蓄力量,以求一逞。

这情景,恰巧被我遇见。我从楼道里经过,看见它正在那里喘气。见有人来,急匆匆又要起飞,却已经没有了力气,于是,“束手就擒”,做了我的俘虏。

我的举动不应受到谴责,因为我丝毫不想加害于它。在这朔风呼号、万木萧索、滴水成冰的隆冬季节,我为这鸟儿顿生同情之心。北京城虽有广厦千万间,却没有它做巢的地方。北京城虽有诸多品味佳肴美馔的好去处,却不是为它准备的。它所要求的其实不过几粒谷物甚或草籽而已,但北京没有农田,供观赏的草坪在冬天也已是草枯冰封,觅食很难了。回想我们在“除四害”的时代,对麻雀“全民共诛之”,赶得它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后来科学家说麻雀每年吃掉多少多少害虫,有益于人类,这才又为它“平反”,从“耻辱柱”上卸了下来。想起这段历史,面对着这只小麻雀,觉得挺对不起它似的。所以,我“捉”鸟其实是爱鸟。昔日那些喜爱

“放生”的和尚、居士以及做出仁爱之态的帝王之类,不也是先捉了鸟再

“放生”吗?即使是当今“保护动物协会”的什么人,也会先救护它,然后再考虑安置它的出路。

我顺理成章地把小麻雀带回家来。当然,除了以上人道主义的考虑之外,还有一个很实际的目的:我的小儿子非常喜欢小动物,这正好可以做他的玩具。

儿子果然像得了宝贝那么高兴,立即把家里的铁丝笼找出来,供麻雀居住。那笼子是以前为养鸽子而做的,以两个铁丝文件筐对扣而成,还做了开阖自如的门,这是孩子的爸爸的手艺,他为满足孩子的乐趣舍得花时间做这些事。但这笼子的网眼儿太大,麻雀装进去,很容易钻出来,因此我们不得不再加以防范措施,用一根细绳儿缚住了它的腿,拴在笼子里面。麻雀即使钻出笼子也无法逃走,在它扑楞楞地寻找脱身之术之时,人已经闻声赶到,把它重新塞进笼子里去。

儿子非常珍爱这只小东西,为它在笼子里备了水,还专门买了小米来, 供它膳食。一家人像争睹什么稀罕物,蹲在笼子前,看它吃食。

然而小麻雀却不为所动,大义凛然,宁肯忍饥挨饿,也“不食周粟”,视死如归,有伯夷、叔齐之气概。

儿子很着急:“小麻雀,你吃啊,吃啊!不吃东西会饿死的!”

他爸爸说:“养麻雀只能养没出窝的幼雀,成年的就难驯化了。你看,你看,它在生气呢,就这样不吃不喝,活活气死!”

那语气之肯定,表明他在儿时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

我却不大相信它真的会“绝食”到底。一只小小的麻雀,在它饥肠辘辘之时能够抵御近在嘴边的美食诱惑吗?

当晚,我们把笼子放在饭厅里,各自回房休息。

第二天一早,就听见儿子悲切的喊声:“妈妈,不好了!麻雀饿死了!”我一惊,赶紧跑过去,只见麻雀仰面躺在笼子里,两只小爪儿静止地

蜷缩在肚子上,果然是死了!

孩子的爸爸叹息着说:“怎么样?我说养不活就养不活吧?”

他的理论得到了证实。

我懊悔自己好心办了这么一件坏事,害了这小小的生命。默默地打开笼门,伸手去拿这只死雀,想找个地方把它埋掉。

谁能料想,就在我的手触到麻雀的一刹那,它突然扑楞楞蹿跳起来, 要趁此机会夺门而逃!

儿子破涕为笑:“噢,它没死,没死!”

我却大吃一惊,小小的麻雀竟然会想出这么高超的骗术,“装死躺下,以待时机”!

孩子的爸爸颇有些尴尬,他的“老经验”和面前的新问题完全对不上号。

有我们三人重兵把守,麻雀的这次“越狱”当然没有成功,结果是使我们更加防范。

又过了两天,麻雀仍然是那种绝食姿态,但也并没有饿死。它的体内究竟储存了多少营养,可供如此消耗?我也有些不安了。但因为忙,也没有时间老是注意它。一次,我无意中经过笼子旁边,竟然看到它正在啄食小米!心中不禁暗笑:看来,你的“英雄”行为也是很有限度的,这不就乖乖地就范了吗?

然而,就在这时,麻雀发觉了我在注视它,便立即停止进食,重新掉转头,闭上眼睛,卧在笼底,作宁死不屈的绝食状。

它“饿”而不死之谜被揭开了,原来它在对人采取两面派策略,既要保证自己不饿死,又要保持自尊,顾全面子。既然如此,我便放心了,嘱咐儿子和家人,给它留个时间吃东西,不要惊扰它。

如此几天过去,小麻雀安然无恙地活下来了,看来它的伎俩已尽,只好接受了这种牢笼中的生活方式。想必它也明白:这比它在外面栉风沐雨、食宿无着、担惊受怕要舒服得多了,有道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只小鸟嘛,除此之外又有何求呢?从此,我们也就心安理得,虽然它腿上的细绳儿松动了,也不再过问,由它去。笼子也由原来放在饭厅改为放在阳台上,除了添水、添米之外,尽量不打扰它。

不料有一天,当我们又怀着“窥测”的神秘感悄悄地接近阳台时,却发现笼子已经空空如也,麻雀不见了,逃走了,摆脱了人对它的控制,重新飞向那虽然居无定所、觅食艰辛却自由自在的天地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动足了脑筋,耍尽了花招,甚至忍受着人对它的种种误解,但是, 它终还是胜利了!

望着空荡荡的鸟笼,儿子怅然若失,我则仰天长叹!

太史公书载: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当然不是就鸟论鸟,他的本意,人人皆知,不必我解释。但自从他说过这句名言,像燕子、麻雀这样的小鸟,便成为“胸无大志”的象征, 两千年来,铁案难翻。而我所遇见的这只小麻雀,却用自己的行动潇洒地推翻了人给它们强加的“诬陷不实之词”。

嗟乎,人安知燕雀之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