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开放城乡教师群体成长氛围靠精神力量
长期以来,在教育不发达的乡村、山村,地广人稀,空间阻隔,教师缺乏相互学习的机会,教育底子单薄,音体美学科结构性缺失,这是客观现实。依据2017年12月23日邬志辉教授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按照2016年的统计,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2亿,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三分之二,乡村小规模教学点有8.68万所。截止2016年年底,全国仍然有1099个县(市、区)没有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通过的也仅仅是基本均衡。

开放城乡教师群体成长氛围,是一厢情愿还是有一定的精神物质基础可以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精神力量。先感受一下解放初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众多山寨一人校为孩子们的教育奋力创造条件、培养老师的精神。

2012年12月18日晚上8—9点,笔者访问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师范学校(现县教师进修学校前身)的创办者陈龙文先生。

陈老是20世纪60年代的教师,昆明人,从昆明第二师范学院毕业后自己要求下乡任教,1962年入职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宋区的一个山寨小学,一人校。为何不以读书为出路的山寨人会喜欢那个年代的教师?请看陈老的分享:

1962—1984年,我在学校工作,1984—2003年,我在政府工作,从教和从政的时间大致各占一半。担任县里的宣传部长以后,我还是想去学校教学。

1959年初中毕业时,我的升学选择中四个志愿填了三个普高、一个工校,结果被昆明第二师范学院录取。当时我们班绝大部分是出身成分不红的学生。我的家庭成分也是民族资产阶级。

昆明第二师范学校是由1959年的师范专科学校调整而来,学校设有专科班,高中毕业读两年可以去教初中,有普师班,初中毕业读三年可以去教小学。现在回想起来,那三年里,学校管理十分严格,对我影响很大,任教的教师也都是自己终生崇拜的人物。

学校的教师十分优秀,都是来自昆明市的中学的一线优秀教师。比如,生物老师原是昆中的校长,是留美学生;化学老师来自昆一中,是云南省全国人大代表;音乐老师据说是国民党音乐上校指挥官;体育老师是云南省的五项全能冠军;物理老师讲课太好,后来任昆明市*主任。年的专业教育力度非常大,老师讲了他们自己的从教经历,让人震撼,刻骨铭心。到1961年毕业那一年,三所师范学校合并(昆一师、昆二师和省民族师范学校),我又遇上老昆师的优秀教师,师资力量相当强。

这些老师上课,每人都有独到的内容教做人,教做学问。每个老师上课都很吸引学生,你想偏科都偏不了。比如,我们的历史老师上课把有关史实写在报纸上谈古论今,从来不照本宣科,内容远比教科书丰富,又和教科书的精神一致。再如,我天生五音不全,但还是会被音乐老师吸引,以至于多年后到省委党校学习期间,学校举行歌咏大赛让我当评委,全靠当年的音乐老师培养的音乐鉴赏能力。

1962—1967年我在山寨任教时,把能够买到的大学教科书都自学了一遍,读了很多书。1967—1969年,上面要求乡里设初中,乡相当于以前的生产大队、现在的村委会,初中名字叫“三迈乡办附设初中班”。招来的学生,分散住到老百姓家里,房、钱、教材、人都没有,我就按自己带来的初中教材教,树上挂一块黑板,上午上课,下午砍树建校,露天烧饭。后来这个附设初中班毕业时,恰好遇到招工,学生都参加了工作。由于办学红火,后来“三迈乡办附设初中班”搬到区里,变成勐宋中学。1969年我被抽调一段时间后,又回去参加建校。

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本地亟需小学教师,虽然师资和条件都不具备,我们还是办起了勐海县办师范学校勐海分校。1979年春,州教育局要我们招收100名师范生,我们反映师资力量跟不上,难以承担,但州教育局局长说,如果勐海不承担,这100名分给勐海的师范生指标只能放弃,为了孩子们有好老师教,我们只好承担下来。1976年年底来调令,1977年年初我到分校报到任副校长。那时建校基本上没有多少钱,县一中的校长带领一中的师生帮我们盖房子,毛毡顶,土挂墙,就是竖几根木头,横拉几根竹篾,中空用稻草和泥巴糊上。没有教室,只是架起了把学生塞进去的场所。
当时选用教师,我主要看能力。学校教师中有昆师50年代毕业的校友,办过县夜校;有原来在勐宋小学后到县一中任教的;有两位是景洪师范大专班毕业的;有一位是临沧师专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也尽量选上学前有过工作经验的;心理学、教育学是临时聘任的昆明师范教过我的老师。我自己教政治,数学老师缺了我也会顶上去。事实说明,我们培养的100名师范毕业生并不比州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差。

我的体会是:办学校,抓教育,就是全靠老师,靠老师的事业心,老师不行,再有条件(大楼、学历)也不行。

陈老生动地传达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中师的培养质量。培养的人才在边境山寨一人校任教也能自成气候,条件再艰苦也能带动一方创造条件培养好老师,体现了精神力量的无往不利。从人必经对抗训练方能成才的角度来看,条件艰苦反而为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富的历练环境。

但20世纪末以来追赶型现代化的强挤压,使乡村承受着史无前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分离压力,随着农民工大规模流动,低龄乡村学生涌向市镇学校,拔离乡土亲情,远离大自然,脱离劳动锻炼,追逐分数平庸圈养,忽视成就全人教育,隔断生命与深层人性的联系。社会和教育过度被功利驱动,年轻人多数不愿在乡村任教,乡村和乡村学校凋零,村民、山民的子女期盼就近上好学校犹如摘星。

经历追赶型现代化失衡的阵痛后,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智,复兴乡村教育,从2012年政策扶持乡村小规模教学点以来,2016年全国乡村小规模教学点达八万多所。在山高路遥、地广人稀的乡村,如何实现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如何培养更多内在觉醒的优秀老师,让乡村学校和小规模教学点的教书育人魅力足以吸引年轻人?

实现优质公平的教育,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的精神挺立。能否找回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照亮边疆山寨学校的教育精神?归根结底要靠发挥教师的精神力量。开放城乡教师群体自主成长空间,助益每位教师绽放真我活力,丰富线上线下学习机会,正如水珠汇海。笔者仅仅从勇气更新公益探索这一滴水的随缘相遇,一斑窥豹城乡教师群体成长新的生长点。2017年7月曹县和11月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两次活动的相遇,对于笔者捕捉开放城乡教师群体成长氛围,就像多年挖掘漫长的隧道汇聚许多力量共同挖通后一段,意义无可替代。

复兴乡村教育靠人的精神挺立,人的精神力量发挥要依靠物质与精神的整合,唤醒真我活力联结生命。方庄教育集群区域优化教育生态系统的探索,是承受极大张力疏导各种散乱无方向的力量和谐运作,其成功归根结底是信任人的精神力量能超越物质与精神的分离。这种变革也发生在和勇气更新相遇的江西省弋阳县,在县域内有力推动系统优化教育生态的变革。刚调离的教体局方华局长,任职五年来信任人性善根,关注唤醒全员教师成长的内驱力,鼓励多种民间教师专业协会由下而上发展,依托全员教师整体素养提升来实质推动教育公平,校风改善影响民风转变。在十几年来全国乡村学生都持续涌向城镇之际,弋阳全县2017年有2400多名学生回流到乡村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上学,出现乡村区域教育复兴的历史性重要拐点。此外,弋阳县还在吸引充足的社会资金来奖励教师和学生成长。

在2013年之前,弋阳县跟全国很多地方一样,面临着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挤”乡“弱”,城区大班额严重,辍学率高,教师不作为、难作为,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家校关系紧张,教育生态恶化等问题。这两年我们看得到的一些变化有:2014年以来的媒体报道40多篇次,省级的21篇次,市级的7篇次。老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文章有240多篇,学生和家长自发组成的校外互助小组几乎遍布全县139个行政村,有1400多个。民间成立的教育基金会有43个,已经捐款捐物2100多万元,都是社会人士捐助的,用于奖学奖教,不给学校搞建设。

为何弋阳会出现乡村教育复兴的历史性重要拐点?方华局长强调“氛围比制度重要”,突出氛围无可替代的价值:感染柔情,渗透潜意识,传递关心与关爱。

氛围比制度重要,与其说是一种观点,不如说是一种价值。制度着力于规范、着力于管理思维;氛围更着重于人,注重人性、关注人文。除制度外,氛围还需要文化、习俗、共生、共成的其他因素。制度更强调“整齐划一”,更注重整体利益;氛围更注重个体的感知,个体的体验。作为社会、团队没有制度,肯定是不行的,但社会、团队只有制度也是远远不行的。制度刚性太强了,弹性不够;氛围是通过柔情、潜意识的力量,让大家感受到温暖,体验无所不在的关心与关爱。氛围的力量会触动人内心柔软的地方,会让人变得温和、温暖,受到关心与关爱的人会传递关心与关爱。制度的力量让人规范、泾渭分明,有礼貌但缺乏仁爱。
——2018年10月14日方华局长微信回应问询“为何氛围比制度重要?”

超越物质与精神分离在嘉宾们分享的原创探索体验中得以鲜活呈现。钱锋老师的万物启蒙中国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关注人与万物相处的智慧,推动母语为根回归精神家园的人文教育;陈耀老师带学生到大自然自由地探索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狂热接触田野自然,激活学生对自然界不解之谜的探究本能;李虹霞老师智慧联结生命,柔韧地突围权威桎梏,创造幸福教室,低位聆听学生的心灵拔节,让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惊人璀璨,是基于自己的安身立命根基;项恩炜老师“成为学习者”团队的研究无限贴近儿童学习过程实相,认为细微观察、贴近学习实相要从自省教师真实学习的过程开始,探微教师觉察自身、觉察学生、觉察知识的过程,基于对学生的觉察来设计支架,引导学生觉察描述学习过程的画面、整体感知,提升自我觉察力和学习力。这些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创探索,依托超越物质与精神分离的力量。

民间线上线下推动乡村教育改进的力量百花争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领衔的“小而美”乡村学校联盟、支教岛等众多公益组织、基金会、名师网络公益直播课堂等力量蓬勃生长。和勇气更新活动直接相遇的沪江互加首席教育官吴虹,在《50年来,我勇敢的一件事》演讲中,带来互联网联结许多优秀教育资源普惠乡村教育的强大推动力。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惠及千百万学生,可以为乡村孩子开设音乐、舞蹈、阅读、手工、美术、财商、网络素养等课程,让大山里的孩子可以听全国名师上课,体验一所村小拥有100位名师的时代,解决乡村学校长期以来学科结构性缺失的问题,切实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乡村学校开始吸引孩子们返回家乡上学。2017年教师节前夜,在*教师司的领导下,沪江互加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合作启动“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一年多来沪江互加陪伴4万多名乡村教师,创造人人为中心的互动共享线上学习社区,乡村教师被吸引到志同道合的线上学习社群里,相互学习鼓励,彼此尊重关注,成长惊人,独村教学点的教师不再孤独,在共享互动、自觉自悟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社会技术的进步,让利用互联网平台援助所有乡村教师和学生具备了客观基础。2018年4月国家提出,为服务于高质量经济发展,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加大流量降费幅度,2018年提前实现98%行政村通光纤,支持边远地区通信基站建设。2018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补齐这两类学校短板,进一步振兴乡村教育,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将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教师作为同一学校的教师“一并定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推进“互联网 教育”发展,加快实现两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

据邬志辉教授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乡村小学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89.45%,乡村初中为98.10%。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基本形成。农村学前教育2012年到2015年国家财政性拨款增幅达89.08%。乡村小学办学条件达标率体育运动场馆为71.44%、体育器械为75.21%、音乐器械为74.33%、美术器械为74.40%、教学自然实验器械为75.03%。2018年两会期间*部长提出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高中特色发展,教育城乡一体发展,都在加大落实力度,全国大班额仅仅2017年就减少了40%。所有这些精神的援助和硬件的完善,必将大大推动我国乡村教育全面复兴的历史性发展。

实现教育强国使命的核心,是教育场域风清气正,滋养大多数教师精神成长。要切实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由之路是开放城乡教师群体成长的氛围,滋养教师精神挺立。2017年勇气更新团队在山东省曹县相遇支教岛精神,让笔者有机缘从普通的教师群体的线上交流中捕捉真实真诚的互动氛围,一沙一世界,全息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