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内文摘录

 

性变态

 

人类与动物真实存在的性需求,在生物学中被称为“性欲”。这种表述参照了“食欲”一词:由饥饿引发的觅食冲动。

在日常口语中,我们找不到适当的词语来形容引发“性欲”的“饥饿”;而在学术界里,这种造就性需求的“饥饿”,被称作“力比多”。

世俗舆论对性欲的本质和特征有许多成见。比如,性冲动在童年时期并不存在,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性发育才逐渐出现的;面对难以抵挡的性吸引时,性欲便会出现;

性欲总是萌发于两性之间的;性欲的目的是达成两性的交合,或至少达成通往两性交合的过渡行为。

以上这些说法与现实出入极大。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成见漏洞百出、偏颇且武断。

在详细阐述之前,我们先引入两个概念:一是性吸引力的来源,我们称之为“性对象”;二是性欲驱使我们去达成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性目标”。科学研究表明,在性对象和性目标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大量偏离常态的案例。这些反常案例与常态标准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正是我们所要探索的课题。

 

性对象的反常

 

流行文化对性欲的解读,完美契合了诗歌中对于两性关系的描写:人类被一分为二——一半是男人,另一半是女人,男人和女人苦苦寻觅对方,因为相爱而结合,因为结合而重新得以完整。正因如此,当人们听说,这世上居然有男人的性对象不是女人,或者有女人的性对象不是男人时,一定会大跌眼镜。大家把这个群体称作“反性向者”或者“性倒错者”,将这种现象称作“性倒错”。尽管这个群体的确切人数很难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字一定是非常庞大的。

 

  1. 性倒错

 

性倒错的行为表现

 

性倒错者的行为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类型。

(a) 型性倒错。这一类型的性倒错者只能接受同性作为性对象,异性不仅不能唤起他们的欲望,还会冷却他们的性冲动或者引发他们的性排斥。由于这种性排斥,男性会丧失性唤起的能力,或者在性行为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任何乐趣。

(b) 两栖型性倒错(性心理上的雌雄同体)。对于这一类型的人群来说,性对象既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这一类型的“性倒错”没有性别指向上的排他性。

(c) 偶然型性倒错。当特定的外部条件令人无法觅得正常的性对象、却仍能够仿效正常的性行为时,一些人便有可能与同性发生性行为并获得性满足,这一人群被称作偶然型性倒错者。

不同的性倒错者对于自身反常性向的认知,也往往大相径庭。一部分人将其视为合情合理的“力比多”,与正常的性向没有区别,因此激烈地追求与正常性向者平起平坐的权利。另一部分人则抗拒自己性向“反常”的事实,并将其视为一种病态的强迫症。

除此之外,性倒错还可以根据其存续时间的长短来分类。

一些人自从记事起便是性倒错的,而另一些人只在某个特定时期或是青春期发育之后,才出现性倒错的现象。5 性向颠倒这一特征,在一部分人那里会终生持续,而在另一部分人那里只是昙花一现,甚至只是正常性向的一段小插曲。换言之,一个长期拥有正常性向的人,也可能在某个时刻突然成为性倒错者。我们观察到,有些人能够在正常与倒错的性向之间游走。

尤为有趣的是,在一些案例中,当事人与正常的性对象经历了尴尬的性行为后,其“力比多”开始以性倒错的形式呈现。

通常来说,上述不同类型的性倒错之间,并没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在一些案例中,当事人才会坦然接受由来已久的性倒错,并将其视为自身属性的一部分。

许多学者不愿将各种性倒错类型看作一个整体。他们宁愿强调不同类型之间的区别,也不愿强调不同类型之间的共性。

这当然也源于他们对这一群体的固有成见。即使各个类型的特点确实成立,我们也不应忽略不同类型间广阔的灰色地带,与其将人强行归入某一类,不如让性倒错的光谱自行展开。

 

性倒错的解读

性倒错初被解读为一种先天性的神经变异,这也与临床观察到的事实不谋而合,因为性倒错早是在精神病患者以及疑似患者身上发现的。这一说法里包含了两个关键词——“变异”与“先天”,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讨论。

 

变异

“变异”一词由于常被滥用而饱受诟病。但凡一种病不是由创伤或者感染造成的,就会被人们归为“变异”,这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做法。根据马格南对变异现象的划分,就连的神经活动也不能免除“变异”的嫌疑。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变异”的认定究竟还有什么用途和新的内涵呢?事实上,以下两种情景应直接从“变异”的判定中排除:

(1)当事人的行为没有频繁且严重地偏离常态。

(2)当事人的生存和工作能力没有严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