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大道行思:如何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文)》:
  和其他军队不同的是,红军中的英雄,不仅诞生在枪林弹雨的战场硝烟中,也常常孕育在行军宿营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英雄,一路上默默奉献,倒下时悄无声息。在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司务长谢方祠的记忆中,他的连队9名炊事员都倒在了长征路上,其中5人是在草地饿死的。为他人做饭,自己却被饿死,这要有何等的人格境界。没有惨烈的场面,没有豪迈的气势,烧水煮饭的9位炊事员同战场上的4任团政委,同样悲壮与崇高。
  正是每个人身上高扬的集体主义精神,让红军拥有了罕见的凝聚力,以至于平凡的人在这个集体的熏陶下能够成为英雄,进而甘愿为了集体而奉献自己的全部。
  除了共同的信念、明确的使命和严明的纪律,红军的凝聚力还来自于官兵平等的制度和相互关爱、生死相依的情感氛围。过草地时,和十几个战士一同拉着一根绳子前行,并感慨地说:“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我们的力量就要这样拧成一根绳。”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是“命令”战士们把可能有毒的野草先煮给他吃,然后再发通知让战士们吃。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连续为一位生病的红小鬼陈伢子找来4匹马骑着走,当第4匹马也倒下时,他又找来第5匹马。他说,只要是活人,都要带着前进,这都是革命的种子。
  就这样,红军领袖和首长成为生死相依的凝聚力中心,通过相互的感染、传递,在长征队伍中蔚然成风。于是,一袋干粮,一口炒面,一把野菜,一只有力的手臂,一次拉马尾巴的机会,都可能给绝境中的人带来生存的机会和前进的动力。千百个这样的故事汇合成长征精神的洪流,形成了红军拖不垮、打不散的强大凝聚力,并且使这支队伍成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让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仅此一点,就足以成为或养伤、或掉队的红军不惜一切赶回队伍的全部理由。
  对这样一个群体,虽然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对他们一无所知,但只要跟他们有过一面之缘或稍微有些交往的人,都会在不长的时间里受到感染。于是,长征途中的红军,凝聚自身的同时,也吸引、吸附、吸收着一切向往它的人们。
  经苗区,有苗族民众入伍;过彝区,有彝族同胞参军。家住四川阿坝马尔康、信奉佛教的僧人天宝,红军经过他的家乡时,他脱下袈裟参加了红军,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批藏族战士和中共批藏族党员。当过国民党贵州军政府总理和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的周素园,年近花甲,也毅然参加了红军,由此成为长征中年龄的红军新战士,踏上充满冒险的远征。
  1934年至1935年,星罗棋布于中国南部和中部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先后开始了迁徙和转移,有的上万里,有的数万里。但各路红军的长征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他们总是围绕着总的战略意图,实行密切的战略协同和配合。从整个过程看,所有长征的红军一次次,一段段,或直闯关隘,或迂回曲折,但整个方向表现出自南向北进发的大走势。
  于是,长征中的红军便有了7次大会师。会师成为长征中一道独特而壮丽的风景线:相互之间互赠给养,交流干部,介绍经验。顾大局、讲团结成为红军处理内部关系的自觉准则。每一次会师都是长征途中的一次盛大节日;每一次会师,都在向世人雄辩地证明:红军是名副其实的“斩不断的洪流”;每一次会师,都是一次开拓前进之力的凝聚与整合!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大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但他们付出的代价是空前的。出发前各路红军有近30万人,这时候只剩下3万人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