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一、职场的竞争就是话语权的竞争

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可能都会面临这样的窘境:

开会的时候,底气不足,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发表意见,却被大家自动忽略;

和老板吃饭,明知道应该好好表现,却发现老板可能连你是谁都记不得,一不小心还叫错你的名字;在职场元老面前,他们说什么你都得做,即便这件事不该你负责,你也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身为一个完全没有存在感的职场“小白”,你很羡慕那些有职场话语权的人,不要小看一个人在职场中的话语权,因为职场的竞争就是争夺话语权的竞争。

刚工作的时候,朋友向我抱怨,说自己不受重视,陪老板吃饭,结果全程充当背景,连花瓶也算不上;开会讨论的事情她也知道,老板的眼神却偏偏越过她,抛向了坐在她旁边的另一位同事。

缺乏存在感,似乎是很多新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拥有职场话语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人听你说话,二是你说的话能够影响甚至改变别人。也许你是“自来熟”,能很快和同事打成一片,可到工作中,你发现自己并不能因此影响、改变对方的决策。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工作中拥有较多话语权的人往往是这两种人:

1.身居高位者

开会的时候,不管团队的人讨论得有多激烈,只要领导发话,给出自己的方向和建议,基本上没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大家都会以领导的想法为主,默默地执行任务。

2.实力突出者

一般而言,领导在征询下属意见时,询问的个对象往往是他认为有能力的人,不管讨论的是什么,领导都会问一句“元芳,你怎么看”。作为领导认可的实力派,他们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他们的分析和建议也极有可能改变领导的想法和决策。

在职场中没人听你讲话,没有话语权的原因是什么呢?

1.专业度不够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医生所说的话,我们向来是言听计从。医生嘱咐一天吃几次药,我们就老老实实吃几次;医生建议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即便再嗜辣,我们也拼命忍住,整天吃清水白菜。

我们往往对不熟悉的领域的专家抱有极大的尊重和信任,这就是所谓的专家权威。《影响力》这本书中介绍了六种原生影响力,其中一种就是权威。权威原则是指:我们更容易听从权威人士的意见,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人士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思考的事情都变得无关紧要了。

为什么医生、律师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拥有“专业特权”,对于普通人来说,医学、法律等专业领域都是普通人不甚了解的部分。当别人知道得比我们多时,我们会认为对方说的话更值得信赖。

同样,在工作中,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专业度,别人问你相关问题你却一问三不知,那你说的话自然不会被重视。那些说话有分量的人,不是职务高就是拥有极强的专业度,他们平时不善言辞,但在他熟悉的领域里,他总能句句在理,讲得头头是道,大家也因此心悦诚服,尊重他们的话语权。

2.“拎不清”

“拎不清”指在工作中分不清利害关系,不明白各方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在双方甚至多方的谈判、合作中,如果你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你的话将无法说服任何人。

在你寻求合作的时候,如果你只是说“我们想要寻求合作,希望在您的平台上曝光、推广某个产品”,对方肯定会问“你们能够为此提供什么”。如果你支支吾吾,既不能提供等值的费用,又不知道对方的需求,那么不管你强调这个产品有多实用,你们公司有多知名,对方都会无情地拒绝。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资源置换的关系,资源置换的前提就是你得知道对方有什么资源,你有什么资源,对方想要什么,你又想要什么,清楚了这些前提,你才能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

如果你清楚地知道彼此的利益诉求,以及手中掌握的各项资源,你就能够找到更符合彼此期望的合作方案。在此时,你所说的话不仅代表着自身的利益,也代表了对方的利益,自然会受到广泛的认同。

还有一种情况,在某些项目中,不管你如何平衡双方利弊,对方就是迟迟拿不定主意,明明说了没有问题,后却没能落实。这个时候你要考虑的是,和你谈判的人是不是决定项目的关键人物;如果他只是负责执行环节的人,那么说服他显然是没用的。

知道利益节点上谁才是掌握决策权的关键人物,找对人,你的话才有效。

很多人都是从职场“小透明”慢慢升级成让大家无法忽视的关键人物,话语权的背后是专业能力、全局观以及换位思考等能力在支撑。

在电视剧《司马懿大军师之军师联盟》中,司马懿的逆袭同样是争夺与巩固话语权的过程。在一开始,司马懿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的话几乎没有任何分量。然而他一步步展现出自己的才能与智慧,不断地施展计谋并获得胜利,话语权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的每句话都在改变着局势的走向,让对手不得不重视他。

不仅在职场中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同样面临着话语权的争夺。为什么现代社会鼓励女性独立,要有自己的经济来源?说到底也是为了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亲密关系中同样存在着“权利”的争夺,当一方拥有更多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及专业度时,他们往往也会在亲密关系中拥有较多控制、支配另外一方的权利。

不管你和对方的关系有多亲密,一旦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经济基础,你就会发现,你的话语权受到了压缩。当你和对方意见相左的时候,如果对方态度强硬,你是没有底气提出反对意见的。

不断地从以上这些方面提升自己,让自己尽快拥有话语权,你的努力才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感会促使你往更高的方向发展,将生活的希望握在自己手里。

 

二、不会利用“带宽”管理工作,还谈什么“开挂” 

你是不是一到月末就开始焦虑,面对房租、水电燃气费、信用卡催账单、蚂蚁花*、白条,你后悔不迭。你不停地责备自己不该在月初刚发工资的时候冲动购物,大手大脚……可如今你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干脆把自己买了没多久的iPad(平板电脑)低价卖掉填补窟窿……

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连蹲厕所的时间都恨不得用来给客户发邮件……现实却是越忙越乱,一旦出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填补……

你是不是经常加班,却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明明第二天有一个重要的会议需要准备方案,却发现本该上周完成的工作还没做好,截止日期刚好是今天,敷衍着完成了上周的工作,上司却又指派了新的任务,还要求今天必须完成,你筋疲力尽地完成了上司交代的任务,一抬头,天黑了。

熬着夜也要把方案做完,第二天却发现错误不断,会议结束后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去修正……

就像上学的时候,因为前一天偷懒没有做作业,以致第二天在数学课上补语文作业,语文课上补英语作业,回到家该做作业的时候却因为没听讲,花费大量的时间摸索自学。

时间似乎总是处于一种“稀缺”的状态,而现在所做的事情也总是在弥补之前没完成的工作。

“鸡汤文”安慰你一切都会过去,事实上这种情况很难结束,你只会越来越穷,越来越忙。你以为获得一笔意外之财或者一天变成48小时,情况就会好转。不会的,因为这种状态与钱和时间无关,关键在于你在不知不觉中掉入了稀缺的陷阱里。

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曾提到过一个词叫作“带宽”。如果把人脑比作一台电脑,那么“带宽”就是电脑接收、处理信息的速度。当后台运行的程序太多时,电脑的速度就会变慢,人也一样,当大量的琐事占据了“带宽”,工作就会变得没有效率。

如何理解“带宽”?

“带宽”体现在两方面,即认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执行力。

一个人的“带宽”是有限的,当大部分“带宽”被某件事情占用的时候,剩下的能分配给其他事物的“带宽”就会减少,个人的认知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执行力也会因此降低。

1.“带宽”是有限资源

当你没有足够的钱缴纳下一季度的房租时,你即便希望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却发现自己依旧难以摆脱缺钱带来的种种念头。这种由缺钱带来的焦虑占据了你的大量“带宽”,从而导致你在做一些真正重要的决策时因为“带宽”不够,做出一些在近期可能会带来收益,但是在未来必将带来问题的决定。

2.“带宽”不足会降低效率

很多人在工作时,写文案也好,做方案也罢,只要手机响起,就会停下手头的工作,时间回复那些繁琐的小事。有的信息可能是你妈妈想让你在淘宝上帮忙买件衣服,有的信息或许是同事向你咨询一些不太紧急的事情。在选择回复消息的时候,你的思路必然会被打断,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把思路接上,重新进入状态。

当“带宽”被各种繁杂的事情占据时,工作效率就会降低,本来写方案只需要一小时,因为你总是被各种小事打断,结果两个小时才做完。“带宽”不足在降低效率的同时,还会使人健忘,导致频频出错。

3.“带宽”不足会造成思维短视

刚刚毕业的你决定不再伸手向父母要钱,但是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里,衣食住行都不便宜,如何养活自己成了首要的问题。

这个时候有两份工作摆在了你的面前:一份月薪一万元,但你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发展前景似乎也不太光明;另外一份月薪六千元,只够温饱,却是你喜欢的工作,你既能接触到牛人大腕也有更多机会锻炼自己。这个时候,你会如何选择?

人在稀缺和富有时,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决策。一个人在急需用钱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薪水更高的工作,而不考虑这份工作给自己带来的长期收益。处于富足状态时,人们考虑事情就会更加全面,能够牺牲眼前的利益去等待未来长期的回报。

如何管理“带宽”?

1.保持空闲

应对“带宽”不足的问题,重要的方法就是保持空闲。当后台运行的程序太多,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关掉运行的程序。在工作中一旦“带宽”不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带宽”有空闲。

2.杜绝多任务进行

很多人习惯在工作中同时进行2至3项工作,以为这样做会提高效率,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你一边写稿子,一边回复同事的消息,一边整理数据信息,三件事同时进行往往会比分别处理这些事情占据更多的“带宽”,花费更多的时间。

有效的方法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

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维度将当天要做的工作划分到4个象限中,即重要紧急的事、不重要紧急的事、重要不紧急的事、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把上午“带宽”充足的时间留给重要紧急的事。

一旦你将工作任务按照重要性、紧急性进行排序,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一件一件完成,相信我,这比同时操作几项工作要高效得多。

在执行单个任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断绝干扰,即便听到微信上有人发来信息,也要专注于当下的事情,忍住回复的冲动。

3.预见性工作提前做准备

工作中有很多事情是可以预见的,拿新媒体行业来举例,可以预见的事情就是每年固定的传统节日、名人逝世的日子、国际电影节等。媒体人不会等到节日当天才着手写稿,他们提前一个星期甚至更久便开始准备,这样到了节日当天即便有其他任务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在工作比较空闲的时候,合理使用空余“带宽”,将可以预见的事件提前处理,这样就能避免忙碌时出现“带宽”不足的情况了。

工作时不怕忙碌,怕的是瞎忙。不会利用“带宽”,永远只能低效率工作。

 

三、在工作中,增加自己的曝光程度很重要

在职场中,你是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你常常埋头苦干,却不为上司所知。明明事情都是你做的,功劳却常常被别人领走。即便工作了好几年也依然升职、涨薪无望,自己的能力并不弱,论专业也没人强得过你,可为什么你总是不被赏识呢?

你讨厌那些做一点事就忙着在上司面前邀功的人,你不屑于嘴上功夫,然而低调行事的你,成绩从来不曾被曝光。委屈也好,感到不服气也罢,如果你不能在职场中增加曝光度,即便有能力也难以被人发掘。

朋友小Y是一个颇有能力的人,他负责运营公司的官方微博,在运营官方微博期间,他的很多创意被“大V”们转载,成绩可以说是有目共睹,可他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小Y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开会的时候也很少发言,即便微博运营的数据很好也从不开口,小Y做了微博编辑一年多,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和汗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回报,终小Y选择了离职。

当然,小Y或许会找到一家足够重视他的公司,然而把希望寄托于一个有眼光的伯乐、一个明察秋毫的上司身上,无疑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如果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如果在下一家公司依然不受重视,难道还要辞掉工作从头再来吗?

在很多人看来,能力就是名片,金子走到哪里都能发光,有实力还怕没人要?然而在我们的能力还没有强大到不可取代的时候,在个人能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谁能够增加曝光量,谁就能占得优势。

什么是增加曝光?

曝光是指在摄影过程中进入镜头并照射在感光元件上的光量。在工作中增加自己的曝光,顾名思义,就是让自己的成绩被别人看见,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受到更多人的赏识。

很多人认为增加曝光就是要溜须拍马,不务正业,其实增加曝光不是邀功,也不是只说话不做事,增加曝光和用心做事并不矛盾。增加曝光和邀功、拍马屁的根本区别在于增加曝光要求的是实事求是,既不夸大自己的成绩,也不抢夺别人的功劳。曝光过度是邀功,曝光不足则没有存在感。

为什么职场中需要增加曝光?

1.增加曝光能够赢得更多的好感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比起只见过一两次的人,我们更喜欢经常碰面的人。也就是说,你在一个人面前曝光程度越高,你就越容易让对方产生好感,被别人接受。

增加曝光意味着不管是在会议中还是在邮件报告里,你都要让上司注意到你,把目光投向你。如果你不吭声,那么你只能充当背景,上司的眼光掠过你,同事的眼光掠过你,你虽然坐在那里,却形同虚设。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领导不可能注意到每一个员工的动态,知道他们工作的进度与细节。那些经常与上司沟通、定期汇报工作情况和进度的同事,不断出现在上司面前,混成了熟脸。上司自然而然对这个人的能力有更多的了解,以后有重要的项目和机会也会时间想到他。

2.增加曝光可以提高工作主动性

一个人如果一直等待别人来发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那么他将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一个人努力工作,希望被上司发现,如果没受到应有的重视,就会因此产生消极的情绪。他要么成为职场负能量“黑洞”,无论逮着哪个同事都要“吐槽”一番,说公司不会用人,这份工作没有前途;要么就此混吃等死,从上班就开始期盼着下班,变成得过且过之徒。

采取主动曝光的人,往往有更为积极的工作情绪和状态。主动曝光自己的成绩和能力,让上司、同事看见自己,在得到认同、称赞的同时,也会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在这种正反馈下,人们能够更好更快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积累丰富的经验。

3.恰当的曝光是本职工作

很多人认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基本的职业素养,也因此对“曝光”这件事敬而远之。这些人喜欢低调,不愿张扬,因为内敛不肯外放。

这些人不明白的是,恰当的曝光同样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也是每个人应有的任务。

定期向上司做汇报,有什么问题和疑惑及时反馈给对方,这些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成熟的职场人除了知道显性的工作内容外,也必须了解隐性的工作:沟通、反馈、汇报……

工作中,除了有具体的数据考量你的工作成绩外,还有无法用数据显示的曝光量来体现你的工作情况。而这些知识,没人告诉你。

四、如何在短的时间内达到你的目标?

你学过钢琴、弹过吉他、玩过单反、写过东西,你事事都懂,却样样不精通。

我以前很羡慕那些什么都懂一点的人,不管和谁聊天他们都能搭得上话,“哦,你钢琴十级啊,以前我也学过钢琴”“你在新加坡留学啊,我也在那个地方待过一阵子”“你是摄影师?我也有台单反,不过很久没玩了”。

这种人,看起来见识广、经历多,生活丰富多彩。他们学过钢琴、吉他、架子鼓,会说一点日语、韩语、法语,做过销售、HR(人力资源)、策划。每天起床总有新的计划要实施,新的梦想要追逐。执行力很强,想到什么就马上行动;说要充实一下自己,立马从图书馆借十几本书在宿舍里晾着;说要学习PS,马上下载一堆不知道有用没用的资料在电脑里搁着……你经常前一天看到他一头扎进书海里,以为他要发奋读书了,后一天就看到他坐在电脑前开始研究PS……

中学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把物体往同一个方向拉,物体所受的力是分力之和,如果把物体向不同方向拉,那么物体所受的力必然小于分力之和。同样,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被长期用来做同一件事,那么在这件事上就会有很大进步。但是很多人在学钢琴的同时又想学吉他,他们今天去琴房练琴,明天看教程自学吉他。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你初可能计划着每天拿两个小时练琴,两个小时学吉他,但后却往往只能坚持一样,甚至连一样都没法坚持下去。

你一直在分散自己的精力,你本可以拿一整段时间坚持一件事,却偏偏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结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一样都收效甚微。

记得以前看过一段话,讲的是如何快速达成你的目标。首先要列出你的目标,例如学习PS、练出马甲线、出一本书等,然后把你想要达成的目标挑出来,划掉其他目标。因为其他的目标往往是你达成终极目标的阻碍,它们会分散你的时间和精力。 

现实生活中,你经常会发现对某一方面很精通的人往往对另一些事情一点儿也不了解。我曾经遇到一个在企业管理上很有想法的人,他说起企业管理滔滔不绝,没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然而当我们谈起娱乐明星时,他彻底沉默了,因为他几乎都不知道。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了企业管理上,工作、生活中的关注重点都聚焦在这方面,哪有时间关注其他事情?

在工作中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些已经工作两三年的人,却拿着和应届毕业生一样的工资。这些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职业规划。在刚刚毕业时,他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于是做了一段时间销售,发现不喜欢,便转做新媒体运营,可是新的工作依旧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他们便转而去做人力资源。频繁更换工作使他们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也因此在薪资待遇上只能和应届毕业生一样。

也有一些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他们学习大量的相关知识,不断地积累经验,工作了两三年,不说升职当主管,工资水平肯定不是刚刚毕业时能比的。

你以为什么都尝试过的人很厉害?实际上不断更换新工作不仅没有帮到你,反而分散了你的时间和精力。刚刚毕业的那两三年其实是宝贵的,这段时间对工作习惯的养成,以及工作方法的塑造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样的时间用在同一个工作上面,往往会让你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