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菜花泾拾遗

 

在松江的地图上有很多老河流、老巷子被抹去了,其中一个叫菜花泾。菜花泾原名采花泾,是松江城内很古老、有点名气、也有点故事的河流。后来沿河建起窄小的巷子,水名也成了路名。

据明正德《松江府志》:采花泾“南接城濠,北通二里泾,其东北花园也。园之东北有夜游泾。相传陆氏自园泛舟夜游于此”。清嘉庆《松江府志》:采花泾“出白龙潭,又南左径坛基港,过采花泾桥达城濠。夜游泾南烟火数家,四围皆成场圃,而老桂数株,绿筠廿亩,幽景怡人”。按目前的地标来说,当年采花泾的大体位置和流向:从黑鱼弄东侧(原为护城河,即城濠)北端起,逶迤向北,在南其昌路谷阳路口与二里泾相接,再向东便是通波塘。如今,菜花泾已湮没成平陆,松江人所称的菜花泾通常是指谷阳路到通波塘这一段街巷。

采花泾曾是一条景色优美,适宜观光的河流。从元明起,白龙潭、采花泾曾集中了松江风月烟花场所,岸边画舫花船云集,文人的风流雅事很多发生于此。关于当年采花泾的风情,前人留下不少记载。明万历年间进士屠隆有诗《采花泾篇》,开篇即直言“采花泾上花事繁”。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常在花船上狎妓吃花酒,如杨维祯、陈子龙等才子均乐在其中。清道光年间的汪巽东在《云间百咏》中这样描述采花泾:“龙潭北去水分流,玉盘金尊溯夜游。袅袅西风泾上树,枝低曾拂美人舟。”(原注:在郡城西北。泾西南为白龙潭,东接夜游泾,相传陆氏泛舟于此。今泾南有荒圃,老桂数枝存焉,乃前明唐园遗址也。)迨至清同治年间,采花泾似乎还很热闹,顾翰《松江竹枝词》:“桃花灼灼柳依依,三月游人逸兴飞。采花泾上采花去,夜游泾上夜游归。”和顾翰生活于同一时期的丁宜福在《申江棹歌》中也有同样的描述:“采花泾上百花飞,采得百花缓缓归。郎喜夜游归较晚,花香和露湿罗衫。”白龙潭、菜花泾上的花船消失于何时,未见文字,但从民国起娼妓活跃于长桥街等地,以及白龙潭、菜花泾已逐渐淤塞等资料分析,松江的花船业应在那时已经消失。

菜花泾也是松江菜贩云集之地,早在清乾隆年间,在采花泾一带已形成较大的菜蔬市场。陈金浩《松江衢歌》:“市口行歌天未明,担夫齐上采花泾。半匡春韭头微白,一角秋瓜皮尽青。”(原注:郡北采花泾为贩蔬之地。)解放后,菜花泾农贸市场曾是松江城区主要菜场之一,后随城市改造撤销,原址为今松乐路。

1958年7月,松江县航运社在通波塘西侧菜花泾边上用芦苇搭成窝棚,建立松江船舶修造厂,是松江家能生产机器动力的造船厂。1979年9月,松江县社队工业局在菜花泾南侧筹办上海市麻纺织厂,解决了大批回城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菜花泾也有革命遗址可供人们凭吊,小巷的中段北侧有吴光田烈士墓。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菜花泾地块的老住宅和工厂企业逐渐被拆除,先后建成谷北住宅小区、樟馨家园等住宅区。菜花泾小巷在2003年彻底消失,但仍保留有菜花泾25弄的地名,成为菜花泾历史名称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