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科学与实用性

有时,当我做公开学术报告时,在与听众的互动环节中,被讨论多的话题是天体物理学的实用性:像研究天空以及星星等满足学术好奇心的行为,值得社会动辄花费数亿,甚至是几十亿美元来建立一个大型地基望远镜或者空间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花费了 90 亿美元)吗?拿这笔钱去解决贫穷以及全球灾难等问题不是更好吗?

我回答:首先应该物归原位。研究费用只占美国(2009 年约占 3%)或法国(不到 2%)等发达国家预算的一小部分。用天体物理学是纯粹的科学,它从不直接考虑任何实际的应用。天体物理学家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尽管如此,越不抱有期待的单纯研究越可能带来巨大的技术影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牛顿在证明苹果落地与月球绕着地球旋转所做的是同一种运动然后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时,他的动机肯定不是技术应用!然而,今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切动的东西,一切擅长运动的物体?电梯、汽车、飞机、卫星?都被牛顿定律支配着。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时正在思考,如果自己乘着光粒子旅行看到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他当时肯定没有想着恒星核心或者原子弹的核聚变过程,然而这一切都能从他著名的 E=mc2 公式(质量和能量相等 )中得出。历史证明:即使是抽象的理论,都不可避免地被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

因此,天体物理学没有必要非得做出技术应用的承诺。我们追求它,是为了人类精神的荣耀。

 

日 落

当太阳靠近地平线时,是什么使它的颜色从耀眼的白色变成亮黄色,然后变成绚烂的橙色,后呈现出一片深红?

白天太阳的光与地球大气层中的空气分子、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这一现象。事实上,阳光到达我们眼睛的路途中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数量决定了太阳的颜色。当太阳挂于高空中时,阳光遇到的空气分子与粒子相对较少,没怎么被散射或吸收,因此太阳保留了原始的白色。而当夜幕降临时,太阳朝地平线降落时,阳光穿过大气层的路径变得更长,在到达我们眼睛之前与更多的空气分子以及粒子相互作用,此时它变得没那么耀眼,颜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大部分蓝色光子发生了散射,离开了太阳光束,因此降低了太阳的亮度。当太阳白光中没了蓝光后,阳光变成了橙黄色。除了空气分子散射蓝光,大气中的臭氧分子也吸收了大量的蓝光与紫光,为太阳变红做出了 贡献。

然而,空气分子以及臭氧分子不是太阳橙红面容的成因。大气中散布的微小粒子?由人类活动产生的灰尘以及烟雾颗粒等,或者自然生成的,例如海面上的小水滴?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十分微小的粒子(直径小于 100 纳米)同样散射蓝光(一个光粒子被灰尘颗粒散射的概率与它的波长成反比,也就是说一个蓝色光子被一个灰尘颗粒散射的概率是红色光子的两倍。而光粒子被空气分子散射的概率与它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我们视线上的蓝光被除掉后,空气分子以及细微颗粒成了自然送给我们的火红太阳的媒介。由于粒子每天数量不同,不同地方的粒子数量也不同,世界上没有两次一模一样的日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