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1962 年)
这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对极权主义国家的控诉。索尔仁尼琴对苏联劳改营生
活的描写取材自他的亲身经历。相比其他作品,这本书改变了它所写的世界。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苏联红军的一名军官。他于1945 年被捕并被判处八年劳动改造,被流放于苏联的秘密劳改营——古拉格。他因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批评斯大林在对德战争中的行为获罪。他被起诉触犯了苏联刑法中的第58 条,而根据这条法律,任何行为都可能被判定为犯了反国家罪。他获释后又被流放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直到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在苏联推行去斯大林化政策,他才于1956 年获准返回莫斯科,同时开始写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这里所说的“一天”只是伊凡·杰尼索维奇在劳改营中服刑的3653 天中的一日。依据刑法第58 条,他所犯之罪只不过是在战争中做了德军的俘虏。这部中篇小说分为二十四个部分,描写了伊凡·杰尼索维奇一天的活动,在记录了他这天发生的琐事之间,穿插了对残酷的苏联刑事制度更为哲理性的思考。
劳改营的制度极为严苛残酷,对人的摧残既是身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虽然在伊凡·杰尼索维奇所属的第104 号工作队中,狱友间尚有相互扶持甚至善意,但这里的头号原则仍然是适者生存。伊凡·杰尼索维奇靠艰苦的工作和帮助其他囚犯换来的微薄回报过活。他必须将额外获得的一块面包缝在床垫里藏好,他这天的善举只是给了另一位狱友一整块饼干。
这本书用细致、平实的语言描述了人在面对无休止的不公正惩罚时,为维护人类尊严所作的斗争。残酷是常态,104 号工作队中的二十四个人的隐私和个体性则是被完全否定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因为那无所不包的第58 条被定罪。
索尔仁尼琴当然不可能料想到这本书能在他的祖国出版。不过他于1962 年仍将其交给了莫斯科的头号文学刊物《新世界》。更令人意外的是,《新世界》的编辑看中了其价值并且向党申请予以出版。据说是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的,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让斯大林的遗产失去公信力的好机会。《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所造成的影响极其迅猛和浩大。这也是首次向世人公开承认古拉格的存在,而此前,苏联人对其缄口不语,外界则是一无所知。
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引起了轰动。然而,当赫鲁晓夫于1964 年下台后,他的斯大林派对手就冒了出来,开始废除他的各项改革。这些人通过各种方式败坏索尔仁尼琴的名声,甚至还想鸩杀他,他之后的小说也只能在西方世界出版。1970 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表彰中特别提到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1974 年,索尔仁尼琴被捕并被驱逐到了西德。他终于美国定居,直到苏联解体后才返回俄罗斯。苏联解体这场政治崩溃是经戈尔巴乔夫改革促成的,其深层原因正在于《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所揭露的一切。
图片文字说明:《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美国版(左图)与英国版(右上图),均出版于1963 年。该书取材于索尔仁尼琴在埃基巴斯图兹劳改营服刑的岁月(右下图)。作家维塔利·克罗蒂奇强调了其小说的重要性:“苏联是被信息毁掉的——这股风潮正始自索尔仁尼琴的‘一天’。”1969 年,索尔仁尼琴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次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