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升起你自己的太阳

 

——七位温州青年采访记

 

【1987年】

 

  “待业青年”,这是前些年出现的一个特定的专用名词,而且常常同“问题”二字连在一起。

  一位曾经受过待业青年们“围攻”的劳动局长说:“青年待业,不光青年们急,家长们愁,我们心里也不好受呀。为了能安排更多的待业青年就业,我们动了多少脑筋!这只要看看这几年的就业数字就知道了。但是,每年都有大批的青年从学校来到社会,远远超过了劳动部门的‘消化’能力,‘僧多粥少’,我们也难哪!”

  待业青年问题——一个令人头痛的社会难题,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贯彻落实,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在些地方,青年就业已不成其为问题,温州市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

  温州市人口密度极大,人均占道面积不过1.47平方米;而且工矿企业少,人员又接近饱和程度,与外地相比,是“僧”更多“粥”更少!市劳动局的同志告诉我们,他们之所以能解决就业的难题,靠的是待业青年们自谋职业,自找出路,自我消化!

  “靠的是青年们自谋出路……”这无疑就是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于是,我们在这个以“温州模式”遐迩闻名的,相当古老又相当年轻的城市,开始了一次带有很大随意性的采访。

 

  第1个对象:陈其木,男。他向劳动局要回等了三年的就业申请,联合5名“同类项”于防空洞中办起电子器材厂……

 

  你们算找对人了,我确实待过业。别看我现在这么“红”(笔者注:中共党员、市政协委员、市劳动模范),企业这么好(笔者注:市区“十大明星工厂”之一,国家劳动人事部的部属厂,全国和全省“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安置待业青年”先进集体),产品这么吃香(笔者注:50—100门电话总机自动切换无停电源机填补了我国电子工业若干空白,系列交流稳压器和系列晶体管电源达国内先进水平,以上产品被选送国际劳联展览,还有产品作为我国颗地球同步卫星地控站供电设备),可我不会忘记,我的“出身”是“无业游民”。

  我是1978年返城的,当时身无分文,连剃个头花三角钱都得红着脸向父母讨。向劳动局要工作,想不到一等就是一年。我急了,三天两头往劳动局跑,又问又催。劳动局办事员的回答是:耐心等待。结果整整干等了三年!三年,白白耗费的三年青春呀!我懊悔极了,一气之下,跑进劳动局要回在那儿躺了三年的就业申请报告,撕了!

  撕了就业申请,就剩了一条“自找职业”的路。我根据自己自幼爱好无线电的特长,和几个同命运的“流浪汉”商量,准备创办一个电子器材厂。当我走进街道办事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主管劳动分配的一位主任时,她很爽快地答应说:“好吧!”可随即又加上一个条件:“你得给我多带几个街道待业青年!”

  工厂办起来了,办在一个“暗无天日”、又潮又湿的防空洞里,还是租的。没有资金,我们大家凑;不够,只好连哄带“骗”地向朋友们借。我们没日没夜地苦干了一个月,搞出了台产品——供电机。

  围着自己的“头胎婴儿”,大伙都喜欢得合不拢嘴了。可是,当我把它背到成都、新疆、北京等地去推销时,都吃了“闭门羹”。结论是一样的:“机器不先进。”

  我们没泄气。人家不是说我们的机器不先进吗?那我们就攻攻关,造先进的。整整三个月,大家伙不但没领一分工资,反而东凑西借又投入了几千元钱。终于,我们成功了!

  后来的情况当然就不用我啰嗦了。由于我们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拼命开发新产品,才有了现在这么多深受用户欢迎的吃香产品,你们看,好多还是国防科委的定点产品呢。我们的企业呢?当然也是“鸟枪换炮”了。我们的经济效益每年都很显著,人均创税利2万元,是全国同行业的佼佼者。至于厂房嘛,不用说,早已由过去的防空洞变为现代化的大楼了!

  回想这些,我可称得上不幸之中有大幸哪。后来我懂得的道理多了,知道国家安排青年就业,作了努力,但还是有困难。也亏得我当年没有再傻等下去。要是再等下去,岂不是自己断送了青春好年华!

 

  第2个对象:王丛丛,女,“丛丛服装加工厂”主人。连她自己也没料到,象她这样的个体户,竟能在全市性的时装设计大奖赛中一举夺魁……

 

  说真的,我怕你们同我:“为什么你小学毕业后不升中学,却当了裁缝?”这些年来,每当别人这样问我时,我的眼泪就会止不住啪啪往下掉。能不叫人心酸吗?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仅仅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小学毕业后就被取消了升中学的资格!十年动乱留在我心上的这道伤痕,真是太深了。

  升学资格的失去,使我过早地成了一名“待业青年”。每天,看着伙伴们背起书包去上学,我就一个人暗自抹眼泪。妈妈见了,说:老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还是找个事做做吧。我听从劝告,让妈妈领着,到附近一位姓陈的裁缝师傅门上拜师学艺去了。学了一年,学成了,就在家中楼上偷偷干起“地下裁缝”来。

  三中全会之后,政策放宽,我申报了执照,生意越来越好。温州人爱打扮,特别是女顾客,喜欢追求时装新式样。不是都说“穿在温州”了么?听说我做的服装样子新,好多人都老远地骑车找上门来,每天都有人来问:你看我的体型,适宜穿什么服装,给我设计一下好吗?更有那些即将出国的人,再三请求我替他们进行“特意设计”,碰到这种情况,我就千方百计找资料,想方案,为他们做适合在他们要去的国家穿的服装。这样做很麻烦,但我愿意,我从中领略到了一种乐趣。

  我也有过自卑感。走亲访友时,很怕别人问我干什么工作。因为我过去老以为,当个个体户,其实同失业差不多。就拿去年报名参加温州市首届时装设计大奖赛的事来说吧,当时心里头就是这么想的。尽管我也硬着头皮送去了作品,但从来也没期望得什么奖。报社记者采访我来了,告诉我说:“你的‘忆江南’连衣裙获得了设计奖!”我一惊:“真的?”这才相信,原来个体户也有自己应有的位置。今年,科技日报、经济生活报、温州日报、温州电视台都派记者来采访宣传了我。《服装世界》、《服装和纺织业》等刊物还将刊登我的设计作品。现在,再当人问我干什么工作时,我会很自豪地回答:服装个体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