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文白对读,打通语文学习的“任督二脉”

——朱文君老师讲座实录摘编

 

    2008年,江苏无锡的一所小学请我去上苏教版五年级课文《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这篇文字浅近的寓言故事,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缺乏阅读挑战。当时,我正在进行“小古文”课程的探索,知道《伊索寓言》早在 1840年就被引入中国,翻译成了文言译本,名字叫《意拾喻言》。我想,就给孩子们拓展一篇文言版的《狐狸与葡萄》吧!文白对比着读,孩子们理解文言文,也不会是个难事。

   

    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 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不出所料,当我把文言的《狐与葡萄》绘声绘色地朗读给孩子们听时,他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纷纷模仿我的样子,读得兴致盎然。因为故事大意早已耳熟能详,所以孩子们的关注点自然地转移到文言现象上,比如四字成句,“之乎者也”等。

    那么,文中的八个“之”有什么用呢?我告诉孩子们:这个“之”呀,在文言中是条“变色龙”,它到不同的地方,就扮演不同的角色。

    怎么分辨呢?“听老师读。你听听哪个‘之’是长音,哪个‘之’是短音,哪个‘之’是重音,哪个‘之’是轻音,再来判断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孩子们根据听到的“之”的轻重缓急,一下子就猜出来了。比如“猿升之技”的“之”相当于白话文里的“的”。孩子们解释说:“我们平时不也说‘晴朗的天空’吗?里面的‘的’要轻轻地读,这个‘之’也是这样。”

    由此,我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文白对读,能够迅速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孩子们突破屏障,亲近文言。在孩子们眼里,文言就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既神秘又亲切,这恰恰唤起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探究乐趣。

    更有意思的是,看到平时的话原来还能这样文绉绉地说,孩子们觉得很好玩,会强烈地想去模仿它。课文里的另一则寓言是《蝉和狐狸》:

 

    蝉和狐狸

    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下课前,我请孩子们从课文中任选一句话改成文言文,用上“之乎者也”。孩子们的改写让听课的老师们十分惊叹:

    (1)昔有一蝉,栖树吟也。狐欲食蝉,便设圈套,欲图之也。

    (2)其与蝉对立,赞之曰:“闻先生善歌,可否下树为吾歌之?”

    (3)智者,能于他人难中悟其道也。

    ……

  

    有的孩子直接改写了一整篇:

    蝉 狐

    (学生改写)

    一蝉栖树而鸣,有狐于树下,欲烹其蝉,乃心生一计,对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此歌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吾特来此,欲见先生之仙喉,还望成全。” 蝉觉其中有诈,掷一叶下,狐误为蝉,喜不自胜,遂扑之。蝉曰:“汝错矣!自观汝之粪内掺吾同类之翅,吾已疑之。” 遂飞之。

    智者,能于他人之难中悟其道也。谚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即此之谓也。

 

    这些都是刚刚接触文言的孩子就能写出来的作品,让老师们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成年人都感到困难的文言表达,却被孩子们轻松掌握?在某教师培训上,我请老师们试着把一段课文改成文言文,老师们都说难。自从上了中学,学了文言文语法,就再也不敢写了。

    这番话惹得大家都笑了,不过或许有点儿道理。孩子们不懂所谓的“语法”,他们对文言文的认知是整体性的,不分析,不肢解,粗知大意,却因此抓住了重点,把握了精髓。

    当然,孩子们“写”的目的,首先是“读”的延伸,是语言模仿的游戏。因此,评价的标准,不是写得规范不规范,而是写得开心不开心,大胆不大胆。

    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文白对读,读写同步”策略,成为我的“小古文”课程中重要的策略之一。其中,又以“文白对读”为核心,因为“读”既是学习方法,又是“写”的基础。

    2014年,我的一系列小古文课例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编著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套小学生文言读本《小学生小古文 100课》也持续热销,越来越多的师生朋友爱上了小古文,很多孩子写出了精彩的文言作品。我想:能不能搭建一个平台,让天南地北爱好小古文的孩子们以文会友、展示才华呢?

    于是,我通过“跟我学小古文”微信公众号,发起举办了全国届小学生小古文写作大赛,得到了全国各地近万名小学生的响应。大赛也因此一年年办了下来,到今年已经举办了五届。在首次参赛的许多作品中,我就发现,孩子们把小古文与课文对读、对写的痕迹:

 

    乌鸦饮水

    江苏无锡 李亦涵

    一鸦口渴,欲饮水。忽见水,喜不自胜,惜罐深,口小,颈长,水浅,不能饮之。沉思片刻,得计,衔一石,投入罐中。反复投之,终饮其水。

 

    猿捞月

    浙江衢州 胡思昱

    一猿游行林中,蹲于大树之下。树下有井,有月影现。于是乎,猿曰:“月坠于井中。吾来捞月乎!”众猿来之。一猿曰:“我得一法,吾以尾勾树枝,捉二弟之脚,二弟捉三弟之脚,三弟捉小弟之脚。”试之,小猿碰井水,月则碎。小猿见之,则曰:“月碎矣!”众猿闻之,怨。一猿望天,大惊曰:“月乃挂于天上也。”

 

    狐假虎威(续编)

    浙江慈溪 胡欣媛

    虎受教于人,遂悟,复寻狐,得之。曰:“汝何如欺吾?”述以人言,并欲食之。狐惧,然神色恬然,曰:“帝赐吾神力,汝若不信,请赛之。”虎奔之数十里,狐不知所往。

 

    这些作品改编自《乌鸦喝水》《猴子捞月》《狐假虎威》等课文。孩子们自发的文言创编,不仅可以媲美原文,还让我看到了课文学习的一条新路径。我意识到,小古文学习不是额外的“增量”,而是和教材融为一体的“增值”。文言和白话,要像一股股活水,共同注入到孩子学习语文的大河中去,继而提高母语学习的品质。

    我和我团队的老师们一起研读了出版的语文统编教材,发现里面可供“文白对读”的课文还真不少呢!有的课文和小古文本就出自同一个故事;有的探讨了共同的话题;有的写了同一事、同一物;有的用了类似的写作手法……把这样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字、词、句、段、篇挨个比过去,立即就比出了特点,比出了意思,再深究一层,还能比出结构,比出手法,比出思想,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当课文“遇见”小古文,既能提高文言学习效率,还能同步提高课文学习效率,从而合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