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清朝公使罗丰禄在罗马受到外交部长的接见

我们在上一期报纸上刊登了清朝驻英兼意、比三国公使罗丰禄的照片。自从三门湾事件过后,中意关系便陷入紧张状态。值此时节,罗丰禄的身份就变得重要起来。十二天前,一直居住在伦敦的罗丰禄奉清朝政府之命赶赴罗马,向我国外交部长表达歉意。在罗丰禄抵达罗马的十二天前,北京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总理衙门将意大利的照会原封不动地退回了。罗丰禄表示,清朝并不想与意大利交恶,为了表达诚意,他为此次事件向意大利正式道歉。同时,罗丰禄传达了清朝政府的意愿:只要意大利愿意公开表示放弃租借三门湾,中意关系必将更加密切。

彩色插画描绘了清朝公使在罗马外交部与外交部长卡内瓦罗(Canevaro)会面的情景,二人就三门湾事件进行了一番详谈。此次会谈持续了约一小时(罗丰禄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公使身着清朝官服,肥袖宽衣,内衬垂至脚面,头戴红顶黑檐圆帽。同外交部长会面结束后,公使即刻动身返回伦敦。因此,先前“皇帝接见了清朝公使”的消息并不属实。

清朝公使罗丰禄受到外交部长的接见。贝尔特拉梅(A.Beltrame)绘制。

 

 

慈禧太后接见欧洲公使夫人

我国外交部长因人尽皆知的三门湾事件辞职。他的辞职使大众对下页的彩色插画充满好奇,勾起了人们了解现状的欲望。插画描绘了欧洲上层社会的一些贵妇受到慈禧太后接见的场景。数月前爆发的三门湾事件在近几个世纪以来还是头一次。然而对于那些不关心三门湾事件的人来说,事件真相对他们毫无意义。直到近,清朝皇室仍然无条件、无情地排斥所有欧洲国家。以前“野蛮”国家的公使接受召见时只能在门外等候,如今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径直进入皇宫大殿,不过仍要和皇帝保持适当的距离。至于女性,她们一向被视作洪水猛兽,自然更加不能进入大殿了。1889年,年轻的光绪帝载湉掌权后这一情况得到改善,自由之风悄然兴起。然而去年,载湉的姨母兼养母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摧毁了“变革”的幼小萌芽。慈禧太后夺去载湉的实权,再度把持朝政。

这个独掌大权的女人虽说已经64岁了,但仍被视作一个真正掌握着清朝权力的人。慈禧太后堪比女皇,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当德国、英国、俄国等文明国家带着长枪、大炮玩起侵占清朝领土的竞赛时,正是她拒绝向上述国家做任何妥协。但与此同时,她不得不接见以窦纳乐夫人(signoraMacdonald)为首的欧洲公使夫人们。下页图中,慈禧太后坐在台上的桌子后面,右边坐着年轻的皇帝。清朝官员和贵族小姐陪伴着公使夫人们。官员帽子尾部的孔雀翎和贵族小姐佩戴的古怪发饰都使客人感到惊奇。

清朝皇室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严格礼制就此打破,整个天朝似乎行将灭亡。但地球还是围着太阳转,一切如常啊!

欧洲贵妇次受到慈禧太后的正式接见。根据怀尔德(Wylde)上尉的速写绘制。

 

意大利驻华公使及其家人在意大利驻华使馆

八天前,有确切消息称,欧洲各国驻华公使及其家人,以及各国驻华公使馆的工作人员均不幸遇难,意大利驻华公使萨尔瓦戈侯爵和他的妻儿也没能幸免,人们佩戴黑纱以表哀悼。然而现在情况似乎有了变化,从清朝前线传回来的消息称:所有外国公使均安然无恙。但愿如此!

萨尔瓦戈年纪轻轻便从事外交工作,因其机敏和出色的能力为人所知,曾驻马德里、圣彼得堡、柏林、君士坦丁堡、开罗。1896年他任意大利驻北京代办,在任20个月后由马迪讷接替。后者因处理三门湾事件不力而卸任,于是萨尔瓦戈在去年6月重回北京,他的妻子卡米拉·帕拉维奇尼、8岁的儿子帕里斯,以及萨尔瓦戈的堂姐随行。尽管公使的安全已经得到反复确认,但由于公使及其夫人没有发出新消息,罗马政府、公使及公使夫人的亲属仍感到十分焦虑。

不知道报纸什么时候才可以窥见希望之光,不知清朝之谜何时才能破解。

意大利驻华公使及其家人在意大利驻华使馆。

 

 

 

在清朝的抢劫

为了追踪报道近发生在清朝的几场战斗,各国记者纷纷奔赴清朝。新旧时代的巨大差别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媒体人以此为灵感写下了众多新闻报道。在此之前,任何一支部队占领已放弃抵抗的城市后,都会禁止部下抢劫城中财物。如今,抢劫却成为合法的权利、自然的结果,甚至是战争的过程。我们意大利人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外国人曾霸占我国的疆土,次独立战争失败后,意大利同样惨遭各方强取豪夺。如今这股强盗思想尤甚,越来越多的人愈加渴望得到财富。读到“士兵们击败义和团后,挨家挨户搜刮值钱的东西,甚至还抢走了那些放在废弃的庙里的物品”这类消息时,我们不难想象清朝经历的苦痛之深。现在整座北京城几乎变成了“无主之地”,欧洲人和美国人在比谁抢的东西更多更好。宫殿和寺庙内原本存放着大量东方的传统艺术品。这些世代流传的珍贵艺术品——花瓶、青铜器、陶瓷、精致的橱柜、布、漆器、武器、兽皮,不是被抢走,便是被就地贱卖。

不过,有一点我们必须相信,意大利士兵没有参与这一类抢劫。因为在我们看来,这种行为本身无疑是错误的。意大利可不想再次赋予战胜者趁火打劫的权利。下页彩图根据照片绘制而成,准确描绘了北京一座宫殿遭到洗劫的场景。其中,印度和俄国士兵的“贡献”,事实上,他们平素便以善于抢劫而闻名于世。两国士兵都会将刚抢来的东西转手卖出去。一名驻北京的记者写道:北京变得像一个商场。

洗劫紫禁城中的一座宫殿。贝尔特拉梅根据照片绘制。

 

清朝皇帝登基

清朝没有法典规定皇位如何继承,新皇帝通常是从众多皇子中选出来的。光绪皇帝死后,慈禧太后宣告由年幼的溥仪继承大统,醇亲王辅政。新皇帝的登基大典近日在北京举行。

清晨,军队从紫禁城正门进宫,随后,需要出席典礼的官员也相继入宫。紫禁城内庭中停着350辆马车和为数不少的轿子。

典礼上,亲王和其他官员率先上前向新皇帝以及太后鞠躬,之后再单独向溥仪跪拜,发誓对其效忠。奶娘将小皇帝身上的孝服脱掉,并为他换上龙袍。此时,鼓瑟齐鸣,烟火齐放,新皇帝独自走向他的皇位。皇帝先是向他母亲鞠了一躬,而后接受所有亲王和官员的敬拜,后从座位上走下来,脱下龙袍重新换上孝服。

在本期的彩图中,面对朝中的大小官员,皇帝手持象征皇权的玉玺木然地站着。

清朝新皇帝在北京登基。达尔蒙特(Dalmonte)绘制。

 

熟悉的局外人

中国和意大利虽然相距辽远,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很早就展开了交往,两国之间的商贸和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主干道的形成。

在中国的史书上,没有哪个国家比大秦(罗马帝国)的形象更为正面:《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的西域都护班超曾经特地派遣使者甘英去访问大秦国,但这次两国直接建立友好关系的尝试,却因甘英使团被当时经常遭到罗马帝国进攻的帕提亚人蓄意误导而以失败告终。几十年后,《后汉书·桓帝纪》记载了“大秦王安敦”(罗马皇帝安东尼)向东汉派遣使团的事迹,尽管他们带来的礼物价值不高,却仍然赢得了东汉朝廷的好感。《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通过其他的渠道,东汉统治者得到过更为珍贵的罗马宝物,例如火浣布(石棉布)和彩色玻璃。东汉帝国分裂以后,“大秦人”依然不时拜访中国,曹丕和孙权可能都接见过这些异域商人。无独有偶,罗马方面的史料同样说中国人身材高大,爱好和平,富有正义感,孝顺而长寿,并且有中国使团抵达罗马境内的记载。不过,无论是访问中国的罗马使团,还是访问罗马的中国使团,都难以用双方史料相互印证。20世纪末出现过这样一种说法:罗马总督克拉苏东征波斯失利以后,一

支残部辗转抵达中亚,受雇于北匈奴单于,在中亚抵抗过东汉军队,后来被汉朝作为战俘安置在甘肃的一座小城里。成龙甚至还据此拍摄了一部电影——《天将雄师》。不过这只是一种无法被学术界认真看待的假说而已,须知那场东汉与北匈奴的决战发生在克拉苏东征二十年后,这意味着当年的年轻战士此时已经是中老年人,难以再组成像样的军队;而且,罗马军残部即便在幼发拉底河岸边冲出包围圈,也根本不可能穿过整个敌对的波斯帝国抵达中亚。考古和各国文献可以证实的是,东汉和魏晋时期,罗马商船不时从红海出发,顺着季风越过印度洋,抵达斯里兰卡和越南南部;中国商队则经常翻越天山,进入波斯境内,丝绸等许多中国的特产都顺着这条商道一直运到意大利。所以,如果古代中国人与罗马人发生过直接冲突,可能的地点是在南海上,不过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发生过这种冲突。

总的来说,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古代中国人与意大利人虽然很少直接见面,却存在十分特殊的天然好感,并且以令人惊讶的一致态度相互吹捧。正如古罗马谚语所说,“Maior ex longinquo reverentia”(人离得越远越受敬重),或是现代中国人常说的“距离产生美”。直到唐宋时期,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使团和商队仍不时从海上访问中国,而且设法获得了蚕卵,巴尔干和意大利因此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丝绸生产中心。通过类似的途径,或是通过蒙古人的西征,指南针、黑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等中国四大发明也陆续传入欧洲,帮助当时因十字军东征失败而奄奄一息的基督教世界重新焕发生机,继而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蒙古人在亚欧大陆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市场,善于经商的意大利人抓住这个机遇,经常到蒙古统治区做生意,其中著名的人物当属造访元朝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其实他的几位叔父早已多次访问蒙古人在东欧建立的金帐汗国,甚至还到过中国一次,全家都精通蒙古语(一种理论认为,马可·波罗本人从未到过中国,他有关中国的知识都来自他叔父及同事的回忆)。当时不止波罗家族有来到中国的经历,目前可考的至少还有六位意大利商人,只是这些人没有像马可·波罗那样,把中国之行写成游记。更多的意大利人被罗马教皇以外交使者的身份派到中国,元朝皇帝也向意大利派遣过使者,他们的报告保存在两国的官方档案里。在唐朝以后的中国档案里,意大利不再被称为“大秦”,而是依照阿拉伯人的叫法,被称为“拂菻”。明太祖朱元璋得知徐达的北伐军在北京城里发现后一位旅居中国的“拂菻人”,非常高兴,委托此人把自己的圣旨带回意大利,邀请罗马教皇派使团来中国。但此人似乎并未成功地回到故乡,导致欧洲对明朝的建立一无所知。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灭亡。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天主教国家被迫另辟蹊径,试图绕道大西洋前往中国和印度,寻找贸易伙伴和军事盟友,由此开始了大航海时代。

到了大航海时代,随着葡萄牙人发现印度并攻占马六甲,西方人再次从海上进入中国。处于分裂状态的意大利虽然为大航海时代提供了哥伦布等众多优秀的航海家,却无法组织本国的远洋舰队,意大利人只能搭乘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海上强国的船只出洋,威尼斯和热那亚的海上霸权就此终结。

1517年,佛罗伦萨人达恩波利随葡萄牙船只抵达广东。一路之上,他都根据上百年前的史料,策划与蒙古大汗的会面,下船之后才得知元朝已经覆灭,之前的计划只能全部抛弃。不幸的是,他刚上岸就感染了霍乱,三天之后病死。1552年,博学的耶稣会传教士沙勿略奉教皇之命来华,结局与达恩波利一模一样。

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也许是对中国的文化、科技影响的意大利人。他与徐光启等中国官员的友谊使他的传教活动获得了明朝政府的许可,但明朝君臣更感兴趣的显然是利玛窦带来的西方科技。利玛窦之后的艾儒略、卫匡国也因此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清朝入主中原后,立即注意到了这些天主教传教士及其带来的西方科技,但在清朝,著名的意大利人当数画家郎世宁,他在紫禁城和圆明园中留下了大批传世佳作。

以上即是鸦片战争之前意大利与中国的简要交往历史。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打开国门,来华的意大利人越来越多。但直到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意大利本土才得以统一,继而出现了全国性媒体,逐渐开始以新闻视角观察中国。重新统一的意大利国势并不强盛,能够派遣到中国的媒体人也比较少,但长期以来意大利都是了解中国的西方国家,国民的文学艺术素养又非常高,因此意大利媒体对中国近代的新闻报道有少而精的特点。本书《意大利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1899—1938》就为读者提供了这样一批观察中国历史的珍贵外国史料。

本书讲述的中国历史,开始于中国与意大利在历史上仅有的两次冲突,即1899年的“三门湾事件”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三门湾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意大利统一之后,丝绸产业迅猛发展,不仅导致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破产,也促使意大利政府日益重视江浙这个世界上的丝绸产区。189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惨败,试图转嫁危机,要求清朝政府将浙江三门湾租借给自己。清朝政府虽然刚刚在甲午战争中失利,却在法国的支持下,颇具自信地坚决反对意大利的无理要求,并且在浙江整军备战。意大利向清朝派遣远征舰队的命令则遭到本国军民抵制,终在得知英、美都表示反对之后,被迫收回《后通牒》,向清朝求和,意大利政府因此倒台。这期间,意大利全国民众较为关注清朝局势,意大利媒体也首次向清朝派遣常驻记者,从此开始持续报导中国新闻。

庚子事变期间,意大利由于在华传教士较多,受损。尽管意大利国力有限,只向清朝派遣了不足三千人,在八国联军中实力弱,但是在大沽、北京、山海关等处战役中,仍然与清军和义和团拳民发生了较为激烈的冲突,自身也有相当大的伤亡,意大利媒体对此进行了重点报导。

八国联军之后,意大利媒体重点报导过20世纪初中国的两次战争,即日俄战争和抗日战争。由于与意大利自身利益无关,意大利媒体对这些战争的报导立场大抵是中立的。特别是当时意大利媒体的摄影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精彩的历史照片,从复原历史现场的角度说,它们远比绘画更为真实可信。

综上所述,意大利媒体以“熟悉的局外人”身份,为当代读者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图文并茂的史料,“西洋镜”丛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是为序。

罗三洋

2018年5月30日

罗三洋:安徽六安人,德国海德堡大学毕业。曾出版《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梦断三国》等著作。

 

清朝公使罗丰禄在罗马受到外交部长的接见

我们在上一期报纸上刊登了清朝驻英兼意、比三国公使罗丰禄的照片。自从三门湾事件过后,中意关系便陷入紧张状态。值此时节,罗丰禄的身份就变得重要起来。十二天前,一直居住在伦敦的罗丰禄奉清朝政府之命赶赴罗马,向我国外交部长表达歉意。在罗丰禄抵达罗马的十二天前,北京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总理衙门将意大利的照会原封不动地退回了。罗丰禄表示,清朝并不想与意大利交恶,为了表达诚意,他为此次事件向意大利正式道歉。同时,罗丰禄传达了清朝政府的意愿:只要意大利愿意公开表示放弃租借三门湾,中意关系必将更加密切。

彩色插画描绘了清朝公使在罗马外交部与外交部长卡内瓦罗(Canevaro)会面的情景,二人就三门湾事件进行了一番详谈。此次会谈持续了约一小时(罗丰禄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公使身着清朝官服,肥袖宽衣,内衬垂至脚面,头戴红顶黑檐圆帽。同外交部长会面结束后,公使即刻动身返回伦敦。因此,先前“皇帝接见了清朝公使”的消息并不属实。

清朝公使罗丰禄受到外交部长的接见。贝尔特拉梅(A.Beltrame)绘制。

 

 

慈禧太后接见欧洲公使夫人

我国外交部长因人尽皆知的三门湾事件辞职。他的辞职使大众对下页的彩色插画充满好奇,勾起了人们了解现状的欲望。插画描绘了欧洲上层社会的一些贵妇受到慈禧太后接见的场景。数月前爆发的三门湾事件在近几个世纪以来还是头一次。然而对于那些不关心三门湾事件的人来说,事件真相对他们毫无意义。直到近,清朝皇室仍然无条件、无情地排斥所有欧洲国家。以前“野蛮”国家的公使接受召见时只能在门外等候,如今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径直进入皇宫大殿,不过仍要和皇帝保持适当的距离。至于女性,她们一向被视作洪水猛兽,自然更加不能进入大殿了。1889年,年轻的光绪帝载湉掌权后这一情况得到改善,自由之风悄然兴起。然而去年,载湉的姨母兼养母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摧毁了“变革”的幼小萌芽。慈禧太后夺去载湉的实权,再度把持朝政。

这个独掌大权的女人虽说已经64岁了,但仍被视作一个真正掌握着清朝权力的人。慈禧太后堪比女皇,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当德国、英国、俄国等文明国家带着长枪、大炮玩起侵占清朝领土的竞赛时,正是她拒绝向上述国家做任何妥协。但与此同时,她不得不接见以窦纳乐夫人(signoraMacdonald)为首的欧洲公使夫人们。下页图中,慈禧太后坐在台上的桌子后面,右边坐着年轻的皇帝。清朝官员和贵族小姐陪伴着公使夫人们。官员帽子尾部的孔雀翎和贵族小姐佩戴的古怪发饰都使客人感到惊奇。

清朝皇室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严格礼制就此打破,整个天朝似乎行将灭亡。但地球还是围着太阳转,一切如常啊!

欧洲贵妇次受到慈禧太后的正式接见。根据怀尔德(Wylde)上尉的速写绘制。

 

意大利驻华公使及其家人在意大利驻华使馆

八天前,有确切消息称,欧洲各国驻华公使及其家人,以及各国驻华公使馆的工作人员均不幸遇难,意大利驻华公使萨尔瓦戈侯爵和他的妻儿也没能幸免,人们佩戴黑纱以表哀悼。然而现在情况似乎有了变化,从清朝前线传回来的消息称:所有外国公使均安然无恙。但愿如此!

萨尔瓦戈年纪轻轻便从事外交工作,因其机敏和出色的能力为人所知,曾驻马德里、圣彼得堡、柏林、君士坦丁堡、开罗。1896年他任意大利驻北京代办,在任20个月后由马迪讷接替。后者因处理三门湾事件不力而卸任,于是萨尔瓦戈在去年6月重回北京,他的妻子卡米拉·帕拉维奇尼、8岁的儿子帕里斯,以及萨尔瓦戈的堂姐随行。尽管公使的安全已经得到反复确认,但由于公使及其夫人没有发出新消息,罗马政府、公使及公使夫人的亲属仍感到十分焦虑。

不知道报纸什么时候才可以窥见希望之光,不知清朝之谜何时才能破解。

意大利驻华公使及其家人在意大利驻华使馆。

 

 

 

在清朝的抢劫

为了追踪报道近发生在清朝的几场战斗,各国记者纷纷奔赴清朝。新旧时代的巨大差别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媒体人以此为灵感写下了众多新闻报道。在此之前,任何一支部队占领已放弃抵抗的城市后,都会禁止部下抢劫城中财物。如今,抢劫却成为合法的权利、自然的结果,甚至是战争的过程。我们意大利人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外国人曾霸占我国的疆土,次独立战争失败后,意大利同样惨遭各方强取豪夺。如今这股强盗思想尤甚,越来越多的人愈加渴望得到财富。读到“士兵们击败义和团后,挨家挨户搜刮值钱的东西,甚至还抢走了那些放在废弃的庙里的物品”这类消息时,我们不难想象清朝经历的苦痛之深。现在整座北京城几乎变成了“无主之地”,欧洲人和美国人在比谁抢的东西更多更好。宫殿和寺庙内原本存放着大量东方的传统艺术品。这些世代流传的珍贵艺术品——花瓶、青铜器、陶瓷、精致的橱柜、布、漆器、武器、兽皮,不是被抢走,便是被就地贱卖。

不过,有一点我们必须相信,意大利士兵没有参与这一类抢劫。因为在我们看来,这种行为本身无疑是错误的。意大利可不想再次赋予战胜者趁火打劫的权利。下页彩图根据照片绘制而成,准确描绘了北京一座宫殿遭到洗劫的场景。其中,印度和俄国士兵的“贡献”,事实上,他们平素便以善于抢劫而闻名于世。两国士兵都会将刚抢来的东西转手卖出去。一名驻北京的记者写道:北京变得像一个商场。

洗劫紫禁城中的一座宫殿。贝尔特拉梅根据照片绘制。

 

清朝皇帝登基

清朝没有法典规定皇位如何继承,新皇帝通常是从众多皇子中选出来的。光绪皇帝死后,慈禧太后宣告由年幼的溥仪继承大统,醇亲王辅政。新皇帝的登基大典近日在北京举行。

清晨,军队从紫禁城正门进宫,随后,需要出席典礼的官员也相继入宫。紫禁城内庭中停着350辆马车和为数不少的轿子。

典礼上,亲王和其他官员率先上前向新皇帝以及太后鞠躬,之后再单独向溥仪跪拜,发誓对其效忠。奶娘将小皇帝身上的孝服脱掉,并为他换上龙袍。此时,鼓瑟齐鸣,烟火齐放,新皇帝独自走向他的皇位。皇帝先是向他母亲鞠了一躬,而后接受所有亲王和官员的敬拜,后从座位上走下来,脱下龙袍重新换上孝服。

在本期的彩图中,面对朝中的大小官员,皇帝手持象征皇权的玉玺木然地站着。

清朝新皇帝在北京登基。达尔蒙特(Dalmonte)绘制。

 

熟悉的局外人

中国和意大利虽然相距辽远,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很早就展开了交往,两国之间的商贸和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主干道的形成。

在中国的史书上,没有哪个国家比大秦(罗马帝国)的形象更为正面:《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的西域都护班超曾经特地派遣使者甘英去访问大秦国,但这次两国直接建立友好关系的尝试,却因甘英使团被当时经常遭到罗马帝国进攻的帕提亚人蓄意误导而以失败告终。几十年后,《后汉书·桓帝纪》记载了“大秦王安敦”(罗马皇帝安东尼)向东汉派遣使团的事迹,尽管他们带来的礼物价值不高,却仍然赢得了东汉朝廷的好感。《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通过其他的渠道,东汉统治者得到过更为珍贵的罗马宝物,例如火浣布(石棉布)和彩色玻璃。东汉帝国分裂以后,“大秦人”依然不时拜访中国,曹丕和孙权可能都接见过这些异域商人。无独有偶,罗马方面的史料同样说中国人身材高大,爱好和平,富有正义感,孝顺而长寿,并且有中国使团抵达罗马境内的记载。不过,无论是访问中国的罗马使团,还是访问罗马的中国使团,都难以用双方史料相互印证。20世纪末出现过这样一种说法:罗马总督克拉苏东征波斯失利以后,一

支残部辗转抵达中亚,受雇于北匈奴单于,在中亚抵抗过东汉军队,后来被汉朝作为战俘安置在甘肃的一座小城里。成龙甚至还据此拍摄了一部电影——《天将雄师》。不过这只是一种无法被学术界认真看待的假说而已,须知那场东汉与北匈奴的决战发生在克拉苏东征二十年后,这意味着当年的年轻战士此时已经是中老年人,难以再组成像样的军队;而且,罗马军残部即便在幼发拉底河岸边冲出包围圈,也根本不可能穿过整个敌对的波斯帝国抵达中亚。考古和各国文献可以证实的是,东汉和魏晋时期,罗马商船不时从红海出发,顺着季风越过印度洋,抵达斯里兰卡和越南南部;中国商队则经常翻越天山,进入波斯境内,丝绸等许多中国的特产都顺着这条商道一直运到意大利。所以,如果古代中国人与罗马人发生过直接冲突,可能的地点是在南海上,不过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发生过这种冲突。

总的来说,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古代中国人与意大利人虽然很少直接见面,却存在十分特殊的天然好感,并且以令人惊讶的一致态度相互吹捧。正如古罗马谚语所说,“Maior ex longinquo reverentia”(人离得越远越受敬重),或是现代中国人常说的“距离产生美”。直到唐宋时期,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使团和商队仍不时从海上访问中国,而且设法获得了蚕卵,巴尔干和意大利因此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丝绸生产中心。通过类似的途径,或是通过蒙古人的西征,指南针、黑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等中国四大发明也陆续传入欧洲,帮助当时因十字军东征失败而奄奄一息的基督教世界重新焕发生机,继而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蒙古人在亚欧大陆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市场,善于经商的意大利人抓住这个机遇,经常到蒙古统治区做生意,其中著名的人物当属造访元朝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其实他的几位叔父早已多次访问蒙古人在东欧建立的金帐汗国,甚至还到过中国一次,全家都精通蒙古语(一种理论认为,马可·波罗本人从未到过中国,他有关中国的知识都来自他叔父及同事的回忆)。当时不止波罗家族有来到中国的经历,目前可考的至少还有六位意大利商人,只是这些人没有像马可·波罗那样,把中国之行写成游记。更多的意大利人被罗马教皇以外交使者的身份派到中国,元朝皇帝也向意大利派遣过使者,他们的报告保存在两国的官方档案里。在唐朝以后的中国档案里,意大利不再被称为“大秦”,而是依照阿拉伯人的叫法,被称为“拂菻”。明太祖朱元璋得知徐达的北伐军在北京城里发现后一位旅居中国的“拂菻人”,非常高兴,委托此人把自己的圣旨带回意大利,邀请罗马教皇派使团来中国。但此人似乎并未成功地回到故乡,导致欧洲对明朝的建立一无所知。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灭亡。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天主教国家被迫另辟蹊径,试图绕道大西洋前往中国和印度,寻找贸易伙伴和军事盟友,由此开始了大航海时代。

到了大航海时代,随着葡萄牙人发现印度并攻占马六甲,西方人再次从海上进入中国。处于分裂状态的意大利虽然为大航海时代提供了哥伦布等众多优秀的航海家,却无法组织本国的远洋舰队,意大利人只能搭乘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海上强国的船只出洋,威尼斯和热那亚的海上霸权就此终结。

1517年,佛罗伦萨人达恩波利随葡萄牙船只抵达广东。一路之上,他都根据上百年前的史料,策划与蒙古大汗的会面,下船之后才得知元朝已经覆灭,之前的计划只能全部抛弃。不幸的是,他刚上岸就感染了霍乱,三天之后病死。1552年,博学的耶稣会传教士沙勿略奉教皇之命来华,结局与达恩波利一模一样。

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也许是对中国的文化、科技影响的意大利人。他与徐光启等中国官员的友谊使他的传教活动获得了明朝政府的许可,但明朝君臣更感兴趣的显然是利玛窦带来的西方科技。利玛窦之后的艾儒略、卫匡国也因此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清朝入主中原后,立即注意到了这些天主教传教士及其带来的西方科技,但在清朝,著名的意大利人当数画家郎世宁,他在紫禁城和圆明园中留下了大批传世佳作。

以上即是鸦片战争之前意大利与中国的简要交往历史。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打开国门,来华的意大利人越来越多。但直到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意大利本土才得以统一,继而出现了全国性媒体,逐渐开始以新闻视角观察中国。重新统一的意大利国势并不强盛,能够派遣到中国的媒体人也比较少,但长期以来意大利都是了解中国的西方国家,国民的文学艺术素养又非常高,因此意大利媒体对中国近代的新闻报道有少而精的特点。本书《意大利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1899—1938》就为读者提供了这样一批观察中国历史的珍贵外国史料。

本书讲述的中国历史,开始于中国与意大利在历史上仅有的两次冲突,即1899年的“三门湾事件”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三门湾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意大利统一之后,丝绸产业迅猛发展,不仅导致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破产,也促使意大利政府日益重视江浙这个世界上的丝绸产区。189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惨败,试图转嫁危机,要求清朝政府将浙江三门湾租借给自己。清朝政府虽然刚刚在甲午战争中失利,却在法国的支持下,颇具自信地坚决反对意大利的无理要求,并且在浙江整军备战。意大利向清朝派遣远征舰队的命令则遭到本国军民抵制,终在得知英、美都表示反对之后,被迫收回《后通牒》,向清朝求和,意大利政府因此倒台。这期间,意大利全国民众较为关注清朝局势,意大利媒体也首次向清朝派遣常驻记者,从此开始持续报导中国新闻。

庚子事变期间,意大利由于在华传教士较多,受损。尽管意大利国力有限,只向清朝派遣了不足三千人,在八国联军中实力弱,但是在大沽、北京、山海关等处战役中,仍然与清军和义和团拳民发生了较为激烈的冲突,自身也有相当大的伤亡,意大利媒体对此进行了重点报导。

八国联军之后,意大利媒体重点报导过20世纪初中国的两次战争,即日俄战争和抗日战争。由于与意大利自身利益无关,意大利媒体对这些战争的报导立场大抵是中立的。特别是当时意大利媒体的摄影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精彩的历史照片,从复原历史现场的角度说,它们远比绘画更为真实可信。

综上所述,意大利媒体以“熟悉的局外人”身份,为当代读者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图文并茂的史料,“西洋镜”丛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是为序。

罗三洋

2018年5月30日

罗三洋:安徽六安人,德国海德堡大学毕业。曾出版《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梦断三国》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