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Chapter.1 成长的旅途

每一棵大树的成长都要接受阳光,也包容风雨。

 

自我的要求与坚持

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心里设个栅栏,自己告诉自己,我必须完成每天固定的工作,才走出栅栏,这种锲而不舍的态度,能使你成功。

 

我有位医生朋友,在癌症儿童的病房工作,他说那里的设计很特殊,孩子的病房里有电视、有玩具,却没什么医疗器材,完全看不出是医院。因为得癌症的孩子往往要长期住院治疗,必须让他们觉得是在家里,更不能让他们有恐惧感,所以即使打针、抽血这些例行的工作,都要在病房外另一个房间做,到了时间,才把孩子带过去。

妙的是,刚开始带孩子去的时候,孩子知道要打针了,都会又哭又闹地抗拒,但是如果每天定时做,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适应。有时候时间到了,小孩甚至会自动走到那个房间抽血、打针,再回自己的房间玩耍。好像那些痛苦的事,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这使我想起曾经得过血癌的著名绘本作家几米,虽然身体不好,还是很认真地创作,即使腰酸背痛,每天仍然坚持到画室,几米说对他帮助的就是纪律,意思是他坚持每天工作、定时创作。

还有一件事,我女儿初中的时候,因为不再去中文学校,我决定自己教。起初她找一堆理由,还发小姐脾气,说她学校的功课已经做不完了,没时间上中文。但是当我坚持每个星期天下午两点上课之后,她连吵了几个礼拜,不管用,后来到了时间,自己就去书房等着我去教课了。

我举这三个例子,是要谈谈学习的纪律。各位想想,为什么那些癌症病童起先抗拒打针抽血,当他每天必须定时这么做的时候,过不久,就不抗拒,其至主动前往了?我的女儿又为什么到上中文课的时间,就不再耍小姐脾气?再想想,为什么几米会说对他帮助的是纪律?

因为当他们把工作,甚至把打针抽血、上中文课,都看成生活中不可逃避的一部分,习惯之后就不会觉得辛苦了。那些能写大部头的书,能有惊人创作力的人,都因为他们有纪律,每天维持一定的工作量。久而久之,累积出了了不得的成绩。

梁实秋先生跟我是忘年之交,我知道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写作,他第二任太太韩菁清对我说,梁教授早睡早起,她晚睡晚起,不得不把早餐、午餐先做好,放在冰箱里,要梁教授自己用微波炉加热。即便如此,梁教授还是坚持天不亮就起来创作。

柏杨先生不也一样吗?他在监狱里,按时起床、按时读书、按时创作,一大套《中国人史纲》和《中国历史年表》,就这样经年累月地完成了。

当然我不是要大家也进监狱。只是,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心里设个栅栏,自己告诉自己,我必须完成每天固定的工作,才走出栅栏,这种锲而不舍的态度,能使你成功。

作为新新人类,更得自我要求、设定工作目标,而且坚持到底,绝不妥协。因为在未来,人们越来越可能成为独立工作者。不信你注意,现在是不是个人工作室越来越多?好些公司为了节省开支,不再聘用全职的人员,改成把事情交给那些独立的工作室。

你再注意,现在的咖啡店是不是也越来越多,好多人在里面谈事情、喝咖啡、上网、打手机?

我敢说,如果没有网络、没有手机,那些咖啡店的生意不可能这么好。因为以前人们不敢离开办公室,唯恐错过来访的朋友或开会的时间,但是现在有手机,随时能联络,不但可以在网上谈事情,甚至可以在网上开视频会议,用咖啡店当办公室。以前你有文件要交给朋友,或设计了东西,要交给客户,非亲自跑一趟或请快递送去不可,现在却通过网络,两三下就搞定了。所以,时代的趋势是,人们越来越不必出门上班,而可以在家里工作。

当你在家里工作,做一人公司的老板,重要的就是纪律。如果你看到床,就想躺躺,看到冰箱,就想吃东西,看到电视,就想看节目,还了得吗?如果你是师长,面对这个大趋势,能不训练下一代有规律的工作习惯吗?如果你不骂人,孩子就离不开电视,你不提醒,孩子就不开始工作,这孩子将来能成功吗?你又能盯他一辈子吗?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这句话真是太对了。自然是“自动”,也是“当然”。就像我一开始讲的癌症病童,即使打针抽血很痛,当你坚持要他接受,久了,他习惯了,就成为当然,不再抗拒。

了解了这一点,无论你是上班族还是学生,都应该给自己设定一个生活的规范,为自己定个工作的时间表。举个例子,你规定自己一天读多少书或写日记,就算忙死,上床之前,发现没做,也坚持把书看了,把日记写了。起初可能很不习惯,但是只要坚持到底,渐渐地,就会发觉读书、写日记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好像你自自然然地就会留出那么一块地方,读书、写日记。

当别人没空做,你有空做,别人不能坚持,你能坚持,别人会妥协,你不妥协,别人觉得辛苦,你却乐在其中的时候,成功的当然是你。

选自刘墉先生作品《世说心语·教育篇》

 

打败忧郁症

如果你家有个整天没精打采的孩子,你该怎么做?你是不是应该带他利用白天多做做户外运动?是不是应该把家里的窗帘拉开,让阳光进来,而且让他的房间更明亮?当你的孩子窝在小小暗暗的房间角落,就算桌上的台灯够他做功课,你是不是也该为他进一步加强采光?

小时候,我跟我母亲去教堂做礼拜。牧师在台上提到高龄的“人瑞”,问题是他说了个大白字,把“人瑞”说成“人端”。当场就见下面的教友交头接耳,还有人才出教堂就笑牧师才是“人端”。只是很妙,我家从那天开始,就都故意把“人瑞”改说成“人端”了。因为我们觉得年岁特长的“人瑞”,不正是在人的一端吗?叫“人端”更传神哪!

第二个笑话,是朋友告诉我的,说他初中老师上课时问他们有没有看过世界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但那老师太差了,居然把“少年维特的烦恼”说成“少年维‘持’的烦恼”。

从那一天起,我也故意把“少年维特的烦恼”说成“少年维持的烦恼”。因为我那时常常有维持不去的烦恼,只是当烦恼“维持”着不去,就可能成为忧郁症。

相信大家都有这种经验,就是虽然前天想好要出去,但是早上醒过来,躺在床上又不想去了。如果因为跟人约好,不得不起来,也是意兴阑珊,可真出了门,精神却一下子上来,玩得开心极了。

人很妙,同样一件事,躺在床上想,跟站起来想、运动之后想,会很不同。躺着想很难的事,起来之后可能就不觉得难了。刚起来还觉得不容易的事,运动之后又可能觉得简单得多。还有,天气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样一件事,你看着窗外一片艳阳天想,和看着凄风苦雨想,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夏天想和冬天想,感觉也不一样。更别说在凄风苦雨的寒冬之夜去想了。

其实这一切都合乎生物成长的道理。为什么躺着想,会比较困难?因为躺着是在休息,身体的情况是静止和收敛的,相对地,当你站起来、动起来,强健了体魄,应付战斗的勇气就变得比较强。运动能增加脑神经传导的血清素,所以有忧郁倾向的人,如果常运动,病情可以获得改善。

至于为什么冬寒的季节比较容易忧郁,那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先面对艰苦的冬天,不得不冬眠,使新陈代谢降低、消耗的热量减少。所以即使到了今天,人类在阴冷的寒冬还是有冬眠的倾向,心情也比较畏缩。

正因此,如果把忧郁的人带到热带岛屿,天天晒太阳,很多人都能不药而愈。甚至在医院有所谓的“光疗法”,给忧郁症的病人用很强的灯光照射。

提了这许多,如果你家有个整天没精打采的孩子,你该怎么做?你是不是应该带他利用白天多做做户外运动?是不是应该把家里的窗帘拉开,让阳光进来,而且让他的房间更明亮?当你的孩子窝在小小暗暗的房间角落,就算桌上的台灯够他做功课,你是不是也该为他进一步加强采光?

如果可能,你也应该尽量避免孩子一边做功课,一边能看见自己的床。因为对有忧郁倾向的人,床是很大的诱惑,会使他想睡觉、想逃避。

当你发现孩子表现得很不快乐的时候,应该多跟他谈谈心。而且千万别用“想开一点!”“根本没什么问题嘛!”“有什么值得操心的?”这类无关痛痒的话。你应该坐下来,甚至拉着他的手,说:“告诉我,你有什么不开心?”而且就算孩子说出的问题没什么,你也要做出很在乎的样子,说:“是啊!可不是吗!要是我,我也会操心。来,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各位千万注意,孩子越是莫名其妙不开心,你越得小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川端康成自杀之后,日本文学评论家今东光说得好:“一个不为什么原因而自杀的人,是真正的自杀。”千万别以为自杀的人都有非常非常大的烦恼。要知道,那死的想法,可能没有原因,像排山倒海、乌云盖顶地压下来。而且有些人,会在每天同一时间,有这样的感觉。

此外,对任何孩子,你都不能说后悔生了他。因为自杀的孩子,已经觉得他活着没有意义了。加上他的叛逆心理,很可能为了报复大人,做出蠢事。

有忧郁症孩子的父母,还要注意子女的小动作,譬如他把喜欢的东西都送了人,细细收拾自己的私物,撕日记、撕照片,或说些莫名其妙,像是“不知道血流多少会死?”这类的话。碰到比较严重的情况,你甚至得把可能造成伤害的东西收起来。

在防止自己孩子自杀的同时,我们也该防止别人孩子的悲剧。因为自杀不是一个人的事,一个孩子的自杀,可能四周的人都有责任。自杀也有很大的感染性,一个名人偶像的自杀和好友的寻短,都可能造成影响。青春期的孩子习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他们喜欢结党,结合臭味相投的,排斥他们看不顺眼的。岂知越是青少年越怕被同一辈排斥,很多自杀的孩子都是因为没有朋友,感觉孤独而走上绝路。所以我们非但要注意自己孩子有没有被排斥,也得教导孩子不可以排斥别人。

中国因为计划生育,孩子已经不多了,我们要把每个孩子看成是自己的,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怀。甚至在知道别家孩子有情绪困扰的时候,主动告诉他们师长。而且千万别认为得忧郁症是不光彩的事,要知道那种要求完美和多愁善感的特质,如果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往往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选自刘墉先生作品《世说心语·教育篇》

创造自己,肯定自己

上帝给每个人一副无法选择的牌,但是我们能决定怎么打这手牌。

近我应邀到重庆的一个重点高中演讲,离开的时候好多学生追着我问对大陆“80后”作家的看法,他们还怕我不懂,就说是指1980年后出生的那些年轻作家。我说很棒啊,我看过他们的作品。学生立刻笑了起来,说:“您不知道?其中一位还骂过您呢!”我说:“我知道啊!年轻人发表年轻人的看法,他们有他们的感觉,而且敢说出来,不是很好吗?”我小时候也会写那样的文章,有一次在校刊上骂台北市的公共汽车,说主管公交车的单位是脓包,搽药不管用,非把脓挤出来不可,结果文章硬被训导处撤了下来,不准刊登。

说实话,对于年轻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只要不过火,不违法,不干扰到别人,我是不反对的。因为如同对爱的感觉,十八岁会等于二十八岁吗?二十八岁对异性的观点,又会跟三十八岁的相同吗?对同一件事,不一样年龄的人看法可能大有差异。你可以说一个十七岁孩子写的东西技巧不成熟,但是当那十七岁孩子到了二十七岁,技巧成熟了,人也成熟了,他还写得出十七岁的感觉吗?

从这个角度去想,我认为由于中国过去科举取士,一个个年轻学子悬梁刺股、焚膏继晷,拼命读书以求取功名,虽然书可能读得不错,却忘记了十五六、十六七甚至十八九岁,是人生浪漫、敏锐的时候,因此失去许多创作的机会。

各位想想,比尔·盖茨哈佛念一年,离开的时候,他才几岁?不过二十一岁啊!他为什么不等拿到哈佛大学的学位之后再创业?正如很多计算机人士说的,搞计算机设计,过了三十岁,就差不多了。为什么?因为年轻是有创造力的时候。那时候不创造,更待何时?

相信很多朋友看过美国演员罗素·克洛演的《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那可是个真实故事,你知道约翰·纳什(John F.Nash)六十六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纳什均衡博弈论”,是他几岁写成的吗?居然是他二十二岁的作品。在那之后他几乎就沉寂了,而且沉寂了一辈子。如果他年轻的时候没好好发挥创造力,后来能得到诺贝尔奖的肯定吗?他得奖是靠二十二岁,不是靠六十六岁啊!

同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920年发表成名作《招魂节的一幕》时,他才二十一岁。

我们每个人到这世界上,重要的工作就是“创造”!尤其年轻人,创造力强,更得努力发挥创造力。创造出属于你,有你创意与风格的东西。

或许有人要说,我又不是艺术家、文学家,也不打算搞科技发明,无关创造。这么说,你就错了!请问为什么你是你,不是别人?为什么你跟别人就是不一样?如果这世上每个人都一模一样,有你没你,又有什么分别?你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

近我有个学生对我说,某大经纪公司要为他包装,把他捧成明日之星。他说:“天哪!他们连我该怎么走路、穿哪种颜色的衣服、梳怎样的发型,甚至讲多少话、曝多少光,连眼睛看人的样子都要规定。”

我听了,对他讲:“没错啊!因为他们要你感觉上跟别人不一样,叫人一看就是你。”我还举个我书上的例子:如果你有两天没刮胡子,朋友可能笑说你真忙,连胡子都没刮。但是如果你一个礼拜没刮,人家可能偷偷议论:“奇怪,他是不是家里有事?”你再过几个礼拜没刮,大家又知道你没“沮丧”的时候,可能说:“原来你要留小胡子,得了吧!难看死了!”但是假如你坚持下来,过几个月,大家看习惯了,又可能说:“哎,其实你留小胡子还挺有味道的。”请问,这表示什么?表示风格要创造,创造是要认定方向、坚持到底的。

我们每个人到这世上来,都应该有两项创造,一个是创造生命,使下代能够延续,另一个是坚持我们自己的风格,创造属于我们特别的东西,使这世界能变得更丰富而有变化。

请问,一个身高两米三,到篮筐就能把球放进去得分的球员,跟一个一米六的球员,如果在比赛里能旗鼓相当、得分相同,你会比较佩服谁?还有,你会佩服一个超级美女吗?你大不了羡慕她长得漂亮,却不会因为她的美艳而佩服她吧?因为她的美貌是天生的。你大不了佩服她妈真会生。但是如果有个长相很一般的女孩子,因为气质谈吐不平凡,而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你就会比较佩服了,对不对?因为她在天生的基础上,靠她自己后天的努力,增加了许多好东西。

同样的道理,一个“一目十行”和一个“十目看不了一行”的人,如果都拼命,考了高分,你更佩服哪一位?当然是后一位。

我曾经在师大毕业之后,教过一年高中。当时我做导师的班上有个学生,手指上总缠着胶布,不是伤了这根手指,就是伤了那根手指。有一天,我憋不住了,问他为什么总是受伤。他嗫嗫嚅嚅了好半天,说:“因为我读不好书,每次成绩差,就用刀片割手指。”我把他骂了一顿,叫他再也不能这样。但是当我看到别人玩耍,他却低头抱着书走来走去,不断敲自己脑袋,口中念念有词的时候,不得不暗自佩服他:“瞧!这是一个人,一个能超越自己与生俱来的有限条件,创造他自己成绩的人。”将来无论他能不能成功,他做人的态度都应该

被肯定。话说回来,我教的是台北的重点高中,他可能看起来比别人智商差些,但是能考进去,可见他在初中已经靠后天的努力取得成功了。

近有一本非常畅销的好书《后的演讲》(The Last Lecture),

不知道各位看过没有,如同《纽约时报》的评论:“作者兰迪·鲍许(Randy Pausch)在人生的尽头,仍然不忘厘清轻重缓急。”更精彩的是鲍许在演讲里强调的:上帝给每个人一副无法选择的牌,但是我们能决定怎么打这手牌。

打这手牌,就是创造自己。只有超越自己先天的条件、创造自己个人风格的人,能够发挥生命的光亮,肯定自己的存在。

每一位自认为先天驽钝的朋友,请不要气馁!请以此自勉!

选自刘墉先生作品《世说心语·成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