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972年4月,在我国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发掘出两座汉代古墓,在墓葬中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千百年来,“孙武”和“孙膑”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的史学争论,就此正式结束。应该可以确定,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叙述是正确的:《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晚期吴国著名的大将孙武;而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孙武以《孙子兵法》中所揭示的战争哲学与原理闻名于后世;而孙膑虽并非以兵法著作传世,但他活用兵法原理,创造出许多足智多谋的经典战役。本书融合两位“孙子”的思想精华,将其作为淬炼商业智谋的思考架构,并讨论如何进一步实践“问责”。

然而,兵法毕竟是人的思想产物。人若无法突破性格上的盲点与执着,进而扩大自己的胸怀与格局,终究会限制兵法所能发挥的效益。因此,让我们先回顾历史舞台上酝酿《孙子兵法》的人物与时空背景。《孙子兵法》由孙武年轻时的初稿,发展到现在我们所见的定稿,其中必然包括孙武经历的战争惨烈经验的思想转折。如此揣测,并无充分史料可资佐证。因此,敬请读者包容我“任性”地抒发我读《孙子兵法》后天马行空的想象。

要真正了解孙武,就必须先了解他的好友及长官—吴国大夫伍子胥(公元前559—公元前484)。

“刚戾忍诟”,是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临死前对儿子性格的描述。刚,是有力量而不易被折断。戾,是弯曲身体;字形是狗从房门底下钻出去,代表为了达到目的,即使“当狗”或“钻洞”都在所不惜。诟,就是辱;忍诟就是忍辱。根据伍子胥的性格,伍奢预测“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事实上更惨,楚国不仅“苦兵”,而且几乎亡国。

伍子胥伐楚的军事行动,孙武全程参与。孙武看见伍子胥为报私仇,在楚国做了糟糕的占领行为,结果胜敌后不仅不能益强,反而严重削弱了自己的实力。孙武更看到,就算打赢几场漂亮的胜仗,到头来只是镜花水影。因为主帅与君王性格的缺陷及格局的局限,战场上的胜利终究无法扭转吴国亡国的命运。我相信,《孙子兵法》深沉的智慧,来自孙武人生所遭遇及目睹的重大挫折。我悟到,孙武在告诫后人:无法克服性格缺陷,就学不成上乘兵法;不能扩大思想格局,就做不出恢宏事业。我听到,孙武在训诫我们:欲学兵法,先修己心,刚戾忍诟,心偏事败。

烈丈夫伍子胥

复仇的怒火,支配了伍子胥的一生。司马迁感叹地说:“怨毒之于人甚矣哉!”并称呼伍子胥为“烈丈夫”,说得真好。伍子胥身世“惨烈”,复仇“壮烈”,下场“悲烈”。以下,就是这位“烈丈夫”的故事(《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家族历代都是楚国重臣,他的父亲伍奢担任楚国太子建的老师。而太子的另一个老师费无忌,被指派到秦国迎娶一位贵族之女当太子妃。无忌为了巴结平王,出了一个馊主意,他告诉楚平王:“准太子妃容貌极美,大王不妨占为己有,太子妃再另外物色。”好色的平王被说得心动,果真霸占了儿媳妇,并对其极为宠爱,还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楚昭王。而拍马屁有成的无忌也因此离开太子,成为平王的宠臣。无忌害怕太子即位后报复自己,就开始不断地在平王面前造谣,中伤太子想要造反。伍奢站出来声援太子,却被无忌诬陷为太子谋反一党。

平王下决心杀太子及其党羽,并且以伍奢作为人质,召唤他的两个儿子伍尚(老大)及伍子胥(老二)来朝廷。伍奢对儿子们的个性很了解,他对平王说:“伍尚个性仁弱,会乖乖自投罗网。但伍子胥个性‘刚戾忍诟’,成能大事,一定不肯白白送死。”果然不出伍奢所料,兄弟两人明知这是个圈套,但大哥不忍心为了求生而让父亲独死,于是束手就擒,把为全家报仇的任务交给了二弟伍子胥。伍子胥便逃出楚国,开始了复仇之旅。

一个被楚国剥夺一切的逃犯,要如何为家族报仇呢?以一人对抗一国,这是何等可怕又可敬的决心。

伍子胥极有耐心,一点都不急躁。首先,他摸清吴国的公子光有夺取王位之心,于是介绍了刺客“专诸”给他。专诸以一把藏在鱼肚中的短剑,刺杀吴王僚成功,让公子光正式继位,这便是吴王阖闾。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复仇国家,伍子胥向吴王推荐了孙武当高级将领。为了削弱楚国的实力,伍子胥带领吴国大军连年出兵骚扰楚国边境,楚国先是疲于奔命,后来逐渐相信吴国只是骚扰掠夺边境,并无真正进攻决战的意图,于是防备渐渐松懈。这时伍子胥才集结重兵,给予楚国致命的一击。忍功真是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