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学思并重,新旧兼通

赵志伟

如果有人问现在的中学生喜欢不喜欢文言文?相信大部分学生会说不喜欢,只

是因为要考试,不得不学。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我觉得这首先和时代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

是学习方法不恰当的原因。如今学校里盛行的一套训练方式不是很科学,据我看来

大概有这么几点:一是阅读面过窄阅读量太少;二是重语法重规律的讲解;三是以

练习题代替阅读;四是跟着考试走。究竟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我们应该听听真正

的专家是怎么说的。王力先生早在上世纪60 年代的一篇文章《古代汉语的学习和

教学》里说:“我们在研读古代汉语的时候,对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应该

首先抓哪一方面呢?我想应该先抓词汇方面。”词汇积累多了,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

而词汇的积累应该仰仗大量感性的阅读(泛读),必要时还需要记忆背诵(精读)。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就如游泳,只是站在岸上分析游泳

动作,无论你的分析如何科学精细,是不可能学会游泳的。另一位大家张中行也十

分赞同王力的观点,他开出的方子是:“由浅入深”、“由少而多”、“由慢而快”、“由

借助到自力”。(《文言津逮》)比他们早一点的周作人、胡适、林语堂等人都谈过国

文(当然是文言文)学习的经历, 他们的经验都是强调阅读作品,而不是“分析”“研究”

语法。周作人说自己学习国文的经验是:“从读小说开始”,由古白话小说渐渐读到

文言小说,等到将《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都读过了,文言也就通了。用古

典文学专家傅庚生的话说:这就是“学思结合,新旧兼通”。

我们在当下的时代,当然不能像他们那样去读古文了,但是这个原理还是对的,

即无论如何都要多读作品而不是分析语法结构;多积累词汇,尤其要多了解实词的意

义,而不必多研究“用法”。笔者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虽然不能和那些大师们相比,

但也有相同的感觉。我觉得以下四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学生自己要自觉地将课内课

外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学习。课内讲过的内容容易理解,课文复习了就容易记得住;

同时要自觉地学会读注释、查工具书,可以说学会读注释是读文言文的步。二是

学生要明白学会阅读文言文重要的是积累词汇。积累词汇也要讲方法,不是死记硬

背每一个词的几种解释,那种机械记忆效果不好不说,还会把学生的兴趣弄得没有了。

丹麦语言教育家叶斯泊森说过同一个词在三个以上的语境里出现容易记住,例如你要

记一个“会”字,你在不同的文章里多次读到它,就容易记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

们除了精读背诵以外,还需要广泛阅读的原因。另外,理解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讲词义讲用法是一种无效劳动。三是要从简单容易的文章入手,

任何学习都要循序渐进。宋人陆九渊有句云:“易简功夫终究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他认为:学习要从简单处入手,容易保持持久力。四是要强调记忆,加强记忆的办法

有两种:勤动笔墨和背诵。动笔随手记记;背诵的内容主要指有名言警句的议论文片

段和韵文,不一定要背复杂的记叙文,也不一定要把全文背出来,林语堂当年学英文

就是这么做的。当然,好的学习方法是能将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其实,

这些方法每一位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只是近年来迫于应试的压力,大家都有点急功

近利,忙于做“模拟试题”,结果却是欲速不达。有鉴于此,李支舜老师为学生们编

写了一本实用的文言文阅读训练的参考书。此书有鲜明的特点:重基础、重系统、重

能力。据我所知李老师的这本书已经重印了好几次,在学生中有很好的口碑,在今年

我教的大学生中就有两位在他们高中时用过这本书。

现在,李老师又不惮麻烦根据精神和新的形势重新修订了本书,增加了课内

部分内容,同时调整了部分篇目,使选文更有可读性,练习更有系统性了。它不但适用

于上海的高中生而且同样适用于其他地区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它和李老师的另两本书——

《高中作文技法与应考指导》和《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可以配套使用。上周在我

校研究生答辩会上,李老师又一次索序于我,嘱我可以多谈谈学习方法。我想凡事过二

不过三,恭敬不如从命。况且笔者一向相信缘分,这大概是我与支舜老师有缘之故吧。

于是,我就不怕“好为人师”之讥,啰里啰唆地写下了以上这些话。是为序。

(本文作者为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