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前 言
追求财富,人之常情。过去几十年来,“赚钱” 成了中国人共通和突出的价值观,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少有的富裕时代: 无论从财富的数量,还是受众的广泛性上都是如此。 但是, 今天也是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普遍焦虑成
为社会特质的时代。 这种焦虑从何而来? 在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的今天, 这个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的时代, 为什么
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焦虑反而有增无减?
对我们凡夫俗子来说, 身心的安定需要适度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的牢固也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 过去几十年里, 人人都在忙于挣钱, 好像积累物质财富就等同于挣越来越多的钞票。 而钞票和钱是一回事吗? 我们无暇停下来思考, 就物质层面而言, 什么才是留得住的财富? 记得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 很多人的理想就是当个 “万元户”; 而今天,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月收入5 000 元,万元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月工资水平。 80 年代, 中国又出现了百万富翁, 在当时的中国, 拥有百万元可以过上富豪的生活, 但今天,连在北京五环内买套房子都遥不可及。 现在在中国要想当个富翁, 得以亿为单位计算身家。在西方世界, 百万富翁 (millionaire) 这个词是在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中出现的, 那是1720 年。 个身价估值上亿的, 是约翰?洛克菲勒 (John D. Rockefeller, 1839?D1937) , 这已经是20 世纪初的事, 中间历经近200 年。 同样的数量级变化, 在中国仅用了30 多年。
从衡量富翁财富的货币单位变化: 万、 百万到亿, 我们不仅看到了个人财富的大幅度增加, 也看到了货币价值的大幅度缩水。 毫不奇怪,这一切犹如电影快进, 加剧了大家对金钱所代表的物质财富的焦虑。
这种焦虑无疑又进一步刺激了人们逐利的需求, 的逐利压力转而又加剧了人们的焦虑。
如果我们换个方式: 考虑一下如何才能将挣到手的钞票保值, 可能会部分地缓解我们对挣钱的焦虑。 财富的积累和财富的保值其实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要做到财富的积累和保值, 除了我们大家今天都津津乐道的各种投资, 我们还是要回到问题的根本, 搞清楚与钱相关的方方面面: 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成为钱? 所有的货币形态都是钱吗? 钱的价值来源何处? 钱为什么会贬值? 它是如何贬值的? 当然我们关心的是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保值。 我们从历史上的教训里可以看到多少今天的影子? 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面对未来, 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就是我们这本书要讨论的内容。
上面说的是仅就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而言的。 那么在一个更大的范围, 乃至一个经济体、 一个国家而言, 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近些年来一个让人担心的现象就是脱实向虚, 企业家突然都热衷搞地产和金融。 尽管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来扭转这个情况, 但是脱实向虚仍然动力巨大, 这背后的动力又来自何方呢? 这和货币又有什么关系呢?
货币数量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我们的经济结构的? 这些年, 在快速轮动的产业变化中疲于奔忙和为保住工作而焦虑的人们, 无疑也更应该关心经济结构的变化, 因为产业分工的变化, 产业间的此消彼长,对就业都会产生大面积影响,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 GDP 数字可以告诉您的。
所以我希望写一本大家都看得懂的书。 毫无疑问, 钱、 商品和货币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有关经济和金融的新闻见于各路媒体, 也可以看出它们在我们今天生活里占据的重要位置。 然而在信息过载的时代, 关于钱和货币的各种文字和报道已经让大家眼花缭乱, 越来越听不懂。 但是, 无论您有多少钱, 都需要在不同资产配置中取舍; 无论您的积蓄是多是少, 都有保持它们购买力的问题。 今天的时代, 如何认识金钱、 货币、 交换和经济周期, 已经成为我们这样一个货币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知识, 如果这本书可以引起大家对如何保护自己物质财富价值的思考, 我将非常欣慰。
为了便于讨论, 理清源流, 我们将钱和钱的替代品?D?D?D主要是货币区分开来, 这样便于看清它们不同的本质和功能。 其次, 我们把这些讨论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 历史背景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有效讨论都至关重要, 钱和货币也不例外。 同时, 历史背景也是社会现象演化进程的一个内在部分, 将它们割裂开来无法让我们认清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 为此, 本书将关于钱和货币的一些基本的原理都蕴含在产生这些概念的历史时期和事件中阐释, 让大家置身其中,在感同身受中加以体会。 事实上, 这些原理和概念可能是大家天天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 却如同脸和名字对不上号。
写作的过程有时觉 得 相 当 梦 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