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1章 匠心在爱,平凡因爱而伟大

因“迷恋”而享受工作

说到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日本,对于一个日本工作者而言,“职人(日本对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的称呼)”是再高不过的赞誉了。唯有在行业内十分专注、出类拔萃的人,才能拥有这样的称谓。此职人即我们所说的工匠。

创建了多家世界500强公司的稻盛和夫,就是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

稻盛和夫从未标榜过自己的成就,也没有炫耀过自己的身份,他说:“企业家要像工匠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简单的一句话,却显露出了非凡的态度。在稻盛和夫的眼睛里,工作是有生命和灵性的。我们应当去审视它,理解它,倾听它,热爱它。

工匠对工作,从来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绝不会过一天算一天。在内心深处,他们将工作视为当用一生去完成的天职。这种情结,被称为“燃性”。

稻盛和夫曾这样解释“燃烧的斗魂”——“燃性”,是指对事物的热情。自燃性的人是指先对事物开始采取行动,将其活力和能量分给周围人的人;可燃性的人是指受到自燃性的人或其他已活跃起来的人的影响,能够活跃起来的人;不燃性的人是指即使能从周围受到影响,但也不为所动,反而打击周围人热情或意愿的人。

要具备“燃烧的斗魂”,内心一定要对所做的事热爱,甚至是迷恋。就像稻盛和夫所说,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疲不倦。

现代企业的很多年轻员工,却尚未做到这一点,原因就是对工作本身没有喜爱之情,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浮躁多变。然而,对此他们也给出了一个理所当然的解释:“我所做的工作不是我喜欢的,提不起兴趣。”

乍听起来似乎有点儿道理,可仔细剖析,却发现它依然是一个不充分的理由。想拥有一个充实而美好的人生,要么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要么让自己喜欢所做的事。毫无疑问,我们都渴望能够成为前者,但事实证明,在受到种种客观条件制约的情况下,能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能靠这份工作维持生计、实现自我价值的概率,少之又少。

在初入社会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是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的,到后来之所以会有巨大的差别,全在于做事的心态。有的人得过且过、消极怠工、牢骚满腹,在日复一日的消沉中湮灭了原有的才华;有的人却摒弃偏见,付诸努力,在转变心态的过程中,爱上了自己的工作,找寻到了自己的价值。

稻盛和夫上大学时学的是有机化学,当时热门的专业,但他心仪的公司并未录用他,无奈之下他才去了松风工业。那是一家生产绝缘瓷瓶、属于无机化学领域的企业。入职后他被分配做新型陶瓷研究,而其他同事全是做企业核心产品的。没有像样的实验设备,没有同事和前辈的指导帮助,独自一个人去研究陶瓷的新材料,稻盛和夫真的提不起什么兴致,很难爱上这份工作。

后来,由于辞职转行都没成功,他不得不留下来。既然结果无法改变,那就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吧!他试着投入到工作中,就算无法瞬间爱上它,至少能减少一些负面的情绪。多年后,回顾这段心路历程时,稻盛和夫才发现:其实这样的转变就是在为“爱上工作”而努力,只是当时的自己并未意识到。

缺乏相关的知识底蕴,稻盛和夫就跑去图书馆找资料;没有复印机,就直接用手抄写重要的内容和文献。当时,他在经济上并不富裕,可还是坚持买工作所需的图书。依据这些信息,他开始做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补充理论知识,再度投入实验,这就是稻盛和夫当时的工作。在反反复复地琢磨中,他不知不觉被新型陶瓷吸引了。从细碎而复杂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开始想象新型陶瓷的美好前景。

当原本枯燥的研究,被赋予了“也许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在钻研”的使命感后,就有了光环,从而在平淡无奇中闪闪发光。稻盛和夫也从初的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真正地喜欢上了这项研究,后竟达到了“迷恋”的程度。

在旁人眼里,稻盛和夫的工作辛苦、繁杂、单调,简直无法忍受,可他却乐在其中。当一个人迷恋上了自己所做的事,哪怕环境艰苦,道路坎坷,挫折累累,也不会有怨言。一旦能够承受,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很容易做出成绩。

乔布斯说过:“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与其抱怨眼下所做的事,追求幻想,倒不如尝试着去喜欢它。

从内心深处,摒弃“我在给别人工作”的想法,把已有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天职,带着爱和使命感去完成每一项任务。在每一个细微的成就中,逐渐获得自信和满足,对工作的喜欢和满意就会增加。只要你这样做了,工作就不再是一种苦难,而会逐渐演变成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试试看,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收获的却有可能是意外的惊喜。

 

找寻工作的意义

对你而言,工作有什么意义?

有人说是替老板打工,赚钱养家;有人说可以学到东西,塑造专业才能;还有人更直接,说从来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有极少的一些人,把工作视为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平台,把工作视为成长的过程、体现个人价值的途径,进而将自己与工作“天人合一”,从内心真正认同自己的工作,把平凡的日复一日的工作干出日新月异的新气象,乐在其中,无法自拔。

简单来说,多数人把工作当成赚钱的工具,或是只把工作当成工作,而没有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美国成功励志大师卡耐基说,把工作当作与老板之间的交易,其实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为什么会痛苦呢?他列出了3点原因:将自己置于被动的、被剥削的地位,注定是职场中的剩余者,永远没有归属感,没有方向没有根,永远是职场中的漂泊者;不会注重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每一位同事都是你的竞争对手,你就会想方设法将他们逐一打压,结果,你就没有朋友,只有敌人,你就成了职场中孤立的那一个;过于在意工作中的利益得失,只要付出就想得到,没有回馈就绝不肯多付出一份辛苦,付出了得不到就会抱怨,甚至想跳槽,你就会形成斤斤计较的性格。

只是为了生活工作,为了赚钱工作,看似是“精明”和“现实”,殊不知在入伍的天就落伍了,就把自己置身于队伍的末尾。这种人注定成为不了一个真正的工匠,只能算是一个工具,因为你没有在工作中注入自己的灵魂,所有的工作结果只是一种“死物”,缺少了“神”。

真正的工匠,总是不把自己局限在工作挣钱上,工作是他们的经济来源,但金钱回报绝不是追求。工匠对工作有一种虔诚的热爱,更大程度上认为工作是在完成自己热爱的事业。

很多人不清楚工作与事业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

工作,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一项活动;事业,是指个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通常来说,工作是阶段性的,伦理规范要求他尽心尽力完成相应的职责,对得起所获得的报酬;事业是终身的,自觉自发地愿意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一种“工作”。

有些人把工作当成职业,这个目标取向比打工赚钱要高明一些,至少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能够把手上的工作作为一个提升自身能力的平台,在一定范围内愿意吃苦和吃亏。几经磨炼后,也能成为某领域内的行家。

只是这种出发点过于利己,没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对企业来说,你就像是一个学艺者,始终像一个外人,没有融入企业中,企业也很难把你当成“自己人”。对个人来说,你为企业做了很多,但你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企业创造价值,你的心并没有归属于企业,不关心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这就使得,无论你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也都只限于个人成就。

企业领导都很看重员工的忠诚,只把工作当职业的员工,其实是很难让领导放心的。换位思考,面对一个只懂得提升自我、不善于合作、不关心企业命运的人,你愿意让他去担任中层吗?就算你肯下放权力,你能保证他可以赢得人心、做好管理吗?从这一点来说,把工作当成职业,终其一生可能也只是一个技术人才,绝非领导心中价值的下属。要做现代企业的工匠,不仅要追求自身技艺的提升,更要提高视界,将企业、行业乃在国家、世界作为你“雕琢”的作品。具备这种心态,你才能对自己的定位更加高远,工作中自然会从企业的角度做对事、做好人。

 

热爱成就野心

前不久,跟一位颇有名气的女编剧聊天,她说这两年身边不少做文字工作的人都转行做编剧了,原因是觉得这个行业比较赚钱。可问及那些转行的人在编剧方面做得如何,有没有突出的成就时,听到的却是不怎么乐观的答案。

她跟我讲,有一个做广告文案的男士,入行三年,文案写得还是不入心,对市场趋势、客户心理的把握,都欠点火候。有时,做领导的也难免会说他两句。然而男士心气很高,自诩不凡,听不进去批评,就常常跟她抱怨,说做文案薪水太低,自己根本不屑这份工作。

说得多了,他的心就更浮躁了。终于,在一次挨批后,他果断辞职,转行做编剧。刚踏上这条路,处处碰壁,一来没什么经验,二来创意和文笔都不够出彩,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找到合作公司。后来,男士觉得自己应该去进修一下,就开始去大学上课。但是光靠手里的那点儿积蓄,不足以支撑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无奈之下,他只得重新拾起老本行,又找了一家公司做文案,业余时间去上课。如今,又两年的时间过去了,他还是没什么像样的作品出来。

其实,这位女编剧也是做文案出身的,但因为本身喜欢写作,业余时间就一直撰写小说。做这件事时,她没有任何的功利心,完全就是出于热爱,觉得写故事是一件挺幸福的事,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少了对利益的追逐,她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这也使得她的小说读起来很吸引人,情节构思巧妙,文笔平实入心。

她的部小说写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反复修改。后来,有朋友建议她,把写的东西发到网上,跟网友们分享。她尝试着发连载,没想到竟真有不少读者追捧,关注的人多了,就引起了一些出版商的注意。她顺利地跟一家知名出版商签了约,后又签了影视版权。

外人总觉着,她看起来似乎没怎么费力,就凭空多了一个人气编剧的头衔。可作为了解她的朋友,我是知道的,这世上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如今,她已经撰写了四五部经典的剧作,在业界颇有名气。

回想起来,觉得这件事情挺有意思的。一心想赚钱、投身编剧行业的男士,挤破了脑袋也没能如愿,而无心插柳、专注于创作的女文案,终却戴上了知名编剧的皇冠。这说明什么呢?很多时候,野心无法成就我们的,热爱却可以。

工匠精神,就是热爱,热爱所做的事本身,胜过这些事带来的名利财富。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一个人工作的绩效与两个关键词有关,一个是“心流”,另一个是“专念”。顾名思义,“心流”即爱,因为只有热爱才是你好的老师,才是真正激发内心强大动力的源泉;“专念”就是专一,专注的力量。

以前我总好奇,那些跑完马拉松全程的选手,要有多大的毅力、多强的体力,才能支撑到后?可后来,听到一位选手说的话,才彻底懂得,他们不是在咬着牙硬撑,而是内心对这项运动的喜爱给了他们驱动力,所有的坚持都源自这份热爱。那种感觉,就像是“把自己的全部热情搏在工作上,即使疲乏从指尖传到身体,精神也不会累”。

是的,只有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才能找到乐趣;只有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才能全力以赴;只有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才能不觉疲惫。纪伯伦曾经写过一首《先知》,用它来诠释“热爱”的真谛,再合适不过:

“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一切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

什么是带着爱工作?

是用你心中的丝线织成布衣,仿佛你的至爱将穿上这衣服;是带着热情建筑房屋,仿佛你的至爱将居住其中;是带着深情播种,带着喜悦收获,仿佛你的至爱将品尝果实;是将你灵魂的气息注入你所有的制品,是意识到所有受福的逝者都在身边注视着你。

 

为荣誉而战

什么是职业荣誉感?简单来说,就是对工作怀着一份要把它做好的决心,并为做好工作后得到的尊敬和成就感到光荣的一种心理感受。

一个人对自己的公司和工作没有荣誉感,做事就会马马虎虎,遇到突发事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他不会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更不会在发生重大失误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荣誉感的员工,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

很多大度的领导,不介意员工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但他们非常介意员工说公司的坏话。对公司和工作都没有自豪感的员工,就不会尽全力做事,他们的精神面貌,就是公司好坏的晴雨表。对此,松下幸之助提出过“五分钟了解一个企业”的观点:不要看它的规章制度,不需要看它的报表,你只需要观察企业员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能感受到企业背后有一股什么样的“精气神”,在支撑着这个企业的发展。

IBM公司刚成立时,老沃森就开始向员工灌输一种理念:IBM是一家特别的公司,你要是不相信这家公司是世界上伟大的公司,你在任何事业上都不会成功。当他的儿子小沃森接管公司后,依然也在宣扬这样的理念,他在自己的著作《与众不同的IBM公司》中写道:“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只是随随便便地为一家公司工作,那么我们就会变成一家随随便便的公司。我们必须拥有IBM公司与众不同的观念。你一旦有了这样的观念,就很容易发挥出所需要的驱动力,致力于继续保持这种事实。”

就是靠着这样的企业文化,IBM的员工始终对自己的公司感到骄傲。这份荣誉感促使他们不断追求卓越,创造了IBM一个又一个的神话。这也证明,当我们发自内心认定了一份工作是有意义的,有前途的,那就能唤起对工作的热忱,把工作做到好。

西点军校里有一条“荣誉法则”:“每个学员绝不说谎、欺骗或偷盗,也决不容许其他人这样做。”其实,这就是在培养学员的集体荣誉感。在西点军校的教育中,荣誉教育向来都处于优先地位,它把荣誉看得至高无上。每位学员都要牢记所有的军阶、徽章、肩章、奖章的样式和区别,记住它们所代表的荣誉。我们的企业或许没有提出过类似的规章制度,但我们应当从西点军校的荣誉教育结果上有所触动,努力培养自己对职业的荣誉感。

曾经,某知名企业家入驻希尔顿饭店。早晨起床,他刚打开门,走廊尽头的服务生就热情地走过来,跟他打招呼:“早上好,凯普先生。”企业家觉得,清晨问好是很正常的事,但她如何知道自己名字的?他问服务生:“你怎么知道我叫凯普?”服务生说:“客人休息以后,我们要记住每一个房间客人的名字。”

随后这位企业家从四楼坐电梯下去,到了一楼,电梯门一打开,有个服务生站在那里,连忙向他打招呼:“早上好,凯普先生。”企业家挺好奇,就询问服务生怎么知道自己要下来。服务生说:“上面有电话下来,说您乘坐电梯下来了。”

吃早餐时,服务生送来了一块点心。企业家问,中间红色的是什么?服务生看了一眼,后退一步,告诉他点心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企业家一连问了几个问题,每次服务生都是上前看过后,往后退一步再回答。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唾沫飞到客人的早餐上。

这件事给企业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只是一些细微之处,可他却感受到了这些员工对希尔顿饭店的热爱,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若是没有荣誉感,没有时刻把希尔顿饭店装在心里,把自己的责任装在心里,他们不可能如此自动自发。

几乎每一家历史悠久、口碑良好的企业,都有大量心怀荣誉感的员工。希尔顿饭店如是,可口可乐也是这样。在可口可乐人眼里,他们的可乐不是普通的饮料,而是充满魔力的“神水”。一位记者曾经形容说:“无论我去到哪里,总是惊讶地发现,为可口可乐工作的员工对这种产品居然会如此崇敬。”

可口可乐的员工,把他们的工作当成了一种使命,一种信仰,而不单单是谋生之道。有很多人离开可口可乐多年后,依然保持着当初的那份信仰,认为可口可乐是世界上好的公司,它的销售技巧是出色的,产品是质的。

看到这里,相信还有人会心存不屑:荣誉感到底有什么用?我能得到什么?

答案很明了,看看可口可乐这些年的发展就知道。可口可乐人坚信公司的实力和发展前景,在言行举止上处处维护公司的声誉,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单从可口可乐原液配方的保密上,就足以看出他们对公司的感情。可口可乐在他们的共同维护下,也发展成了世界巨头企业,它也回馈给员工丰厚的回报。荣誉感建立的基础,就是把自己和公司视为一家,不分你我。

要相信一句话:公司就是你的船!水涨船高的道理,不用多说,你也一定懂得。

 

热忱是奇迹之源

《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一件事物,才会对它充满热忱,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这种专注,绝非喜欢的、知道的人所能比拟。世间很多精巧的工艺,奇思妙想,看似是不经意的、一蹴而就的,实则背后是一颗颗热忱的心不断拼搏的结果。

新型轮胎的发明者魏特亚,原本就是一家小轮胎店的童工。他发现当时的轮胎存在诸多不足,就整天想着要如何改良,制造出摩擦性、弹性都好的轮胎来。一天晚上,他梦见把橡胶和硫黄混合起来晒干,能够制成一种性能很好的橡胶。早上爬出被窝后,他马上就着手实验,没想到竟真的改良出了更好的橡胶。一个冬天,他做完实验,伸手去烤火,结果发现手上的橡胶变得特别有弹性。

真的是梦让魏特亚创造出了奇迹吗?这未免太玄幻了。就算真是那样,也必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中的方法,显然是他白天不经意间思考过的,倘若他脑海里从来没有想过轮胎改良的事,想必很难做这样的梦;倘若他不是专注于实验,忘记洗手再去烤火,想必也不会发现轮胎改良的技术。所有的机会,所有的奇迹,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

我在朋友那里听过一个木雕手工艺人的事迹,再怎么“丑陋不堪”的木头,到了这个人的手里,都会变成一座精美的木雕。我当时半信半疑,直到朋友把这位工匠的木雕拿到我跟前,毫不夸张地说,真的是惊艳。

工匠的祖母原是民间剪纸手工艺人。儿时的他一直跟随在祖母身边,而祖母在剪纸时总会递给他一把剪刀,让他随意发挥,鼓励他剪纸。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他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1岁时,就能依葫芦画瓢地雕刻挂件了。

有着艺术天赋的他,一门心思钻研美术。20岁时,他登上了岳阳楼,并彻底迷上了木雕。由于木雕在南方比较盛行,他就抱着学习和打拼的态度南下了。当时的他,兜里揣着几百块钱,一个人游走在深圳的街头,别说拜师学艺了,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不到两个月,他的钱就花光了,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灰头土脸地狼狈回家?不行!

趁着自己有点美术功底,他硬着头皮在深圳摆地摊给人设计签名。说来也巧,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做雕刻的老板,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这位老板给他提供了装潢工作的机会,而他也终于在深圳有了一份像样的工作,这一干就是三年。

这三年里,他一有时间就“偷学”师傅的技艺,一来二去的,就摸索出了一套门路,并开始尝试自己雕刻。老板见他是一个可塑之才,就把店面盘给了他。这个在深圳举目无亲、赤手打拼的年轻人,就这样成了“小老板”。

有了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后,他决心大刀阔斧地干下去。木雕这行不简单,完全不是想一出是一出,虽有三年的“偷学”经历,等到真拿到台面上,他还是有点心虚,不知究竟该从哪儿下手。为了让心里更有底,技艺更精湛,他开始研究木雕创作的书籍,跟圈内的朋友沟通交流,从点滴做起。

1988年,他创作出了自己的个书刻作品——“和”。这个“和”字的成功,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和动力,让他更加热爱木雕艺术,痴迷于木雕,逐渐从一个生意人转变成了艺术人。他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琢磨木雕,有了灵感马上就去做,有时在梦里想到了什么,就立刻坐起来画,全然忘了店铺的开门营业。

在刻苦与执着中,他完成了几百件大大小小的雕刻,很多作品都获了奖。旁人觉得,他在摸爬滚打中站稳了脚跟,长久地发展下去肯定大有作为,业界的朋友也看好他在深圳的发展。谁料,这个工匠却毅然选择了离开深圳,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他在做木雕的这些年里,赚了不少钱,可当时的木雕艺术在他东北老家却鲜为人知。家里人对他所做的事充满担忧,劝他找一份可靠的工作,把木雕当成爱好去做。大概是因为有了在深圳时打拼的经历,他坚信自己一定能把木雕事业做好,并能成功地将这门艺术推广出去。

正如他预料的那样,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加之他的不断努力,木雕艺术如今已在他的家乡逐渐升温,很多喜欢木雕的人慕名而来,还有一些年轻人来拜师学艺。他的木雕技艺和作品,已在当地家喻户晓。但是这个专注的木雕工匠并不满足,他要继续传承和推广这门艺术,因为对木雕的那份执着的爱,已经融入了他的心。

热忱是一种很伟大的力量,它能够使人迸发出坚强的个性,释放出意想不到的能量,创造出奇迹。成功有时取决于人的才能,但很多时候更取决于人对事物的热忱。热忱,便会执着,便会有毅力,便能超越万难。

 

为自己而做,一切都值得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只是各自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方式存在差异。就个人在工作上的表现来说,有人终其一生都在原地踏步,有人却在平凡中演绎出了精彩,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知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不一样。

我见过不少受过高等教育、才华横溢的人,但很多郁郁不得志,在公司里长期得不到提升和重用。深入接触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不愿意自我反省,身上带着强烈的戾气,总是吹毛求疵、怨天尤人,不会自发地做任何事,完全是在被迫和受监督的情况下才去工作。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思想,显然就是认定了努力工作仅仅有利于公司和老板,对于个人来说,除了薪水以外再无任何关联。

常有人说,这个时代太缺乏工匠精神,我想上述的情形足以说明问题。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从内心深处对工作有一种执着和热爱之情,而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谋生之道。多数人之所以把理念、忠诚、责任、敬业这样的字眼当成空洞的口号,是他们没有真正地意识到“我在为别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

世界推销员乔·吉拉德在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过一句话:“不要把工作看成是别人强加于你的负担,虽然是在打工,但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在为自己工作。只要是你自己喜欢,就算你是挖地沟的,这又关别人什么事呢?”

维斯康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每年都有一次对外招聘会。一个叫詹森的人,在初次应聘时被淘汰了,可他不甘心,发誓一定要进入这家公司。后,他想了一个办法,假装自己一无所长,去找人事部商议,提出自己愿意为该公司提供无偿劳动,分派任何工作都行,不计报酬。人事部开始不敢相信,但考虑到不用支付任何报酬,也就同意了,把他分到了车间去打扫废铁屑。

整整一年的时间,詹森都勤勤恳恳地在车间里重复着这项简单又辛苦的工作。为了糊口,他下班后不得不去酒吧打工。老板和工人们对他的印象都很好,只是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事。

1990年初,公司的诸多订单被退回,原因是产品的质量出了问题。这件事直接让公司遭受了重创,为了挽救公司,董事会召开紧急会议,寻求解决方案。可会议进行了一大半,却还是没有眉目,这时詹森闯进了会议室,提出要见总经理。会上,他把该问题出现的原因做了细致而有信服力的解释,并对技术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拿出自己的产品改造设计图。这个设计十分先进,既保留了原产品的优点,又避免了已出现的缺陷。

詹森的话惊住了在场的总经理和董事,他们不禁质疑:这个编外清洁工,到底是什么神秘人?怎么能对公司的产品、技术这么精通?终于,詹森当着高层决策者的面,说出了自己来做清洁工的初衷。经过董事会举手表决,詹森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在看到别人的成功时,很多人会生出一种错觉,认为对方是碰到了好的机会,而自己生不逢时。就上述案例,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詹森是突发奇想跑到会议室,临时组织语言说服了在场的高层吗?显然不是。在此之前,他已经默默无闻做了诸多准备。

利用做清洁工的机会,詹森细心观察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做了认真的记录,发现了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琢磨出了解决的方案。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做设计,做了大量的统计数据,终完成了科学实用的产品改造设计图。

有句话说得好:“面对大自然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工作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都是大自然的素材,你必须先用心对待它,它才会给你带来机会。这一切,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人所做,而是为了沉淀自己的心性,磨炼自己的毅力,提升自己的技艺,释放自己的潜能。

工匠可取的优点,是把做事的过程视为提升自己的过程,从内心深处认定这辈子就该专注地做点事情,体会苦乐悲喜,享受自我完善、技艺进步的快乐,胜过对外界财富名利的计较。

对现代员工来说,应当多一点工匠精神,在做事的同时得到的诸多成长机会,是再多金钱都无法买来的财富,一生受益匪浅。当内心有了“为自己而做”的信念时,再多的障碍都不能抵挡我们前行的步伐。

 

善于发掘工作的可爱之处

沃尔玛的CEO山姆·沃尔玛曾说:“如果你热爱工作,你每天都力求完美,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这种热情。”这个工匠企业家,一直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工作中,他在热爱中找到了一条使生命变得激越和充实的道路。

面对工作中的烦琐和困难,我们总能找到N个厌倦的理由,这也是为何有那么多人频繁跳槽,渴望在新的环境、新的工作中找寻激情。然而,有些问题不是换个环境就能解决的,倘若心境不变,走到哪儿都是一样的,甚至会愈发迷茫,失去方向。

有一个小姑娘,刚毕业时踌躇满志地跟我说,一定要做有挑战性的工作。我建议她,可以尝试做营销,能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与提升。恰好,她也对营销很感兴趣,很快就投身到了地产行业,带着满腔热情和向往,开始了她的售楼生涯。

初,小姑娘对自己挺有信心,工作起来也很有激情。但是没过多久,她就有点吃不消了。每天辗转奔波带客户看房,身体疲惫不堪,外加销售都有业绩考核,久不出单心理压力也很大。她开始动摇,怀疑自己也许并不适合做营销,很快就辞职了。

凭借着优秀的文笔,她顺利地去了一家杂志社做采编。相比销售的工作,这样的工作轻松了不少,她也总算能从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解放出来。不过,这份工作依然没有让她找到归属感,由于个性活跃、爱说爱笑,而所处的环境却显得有些安静保守,大概做了半年多,她就感到了沉闷,激情也被磨灭了。她对我说,自己不太喜欢安逸的工作,怕这样下去会被体制化,就又踏上了跳槽之路。

两三年过去了,她跳了四五个不同的领域,换了一份又一份工作,却总觉得自己好像还停在原地,没有任何进步。这样的状况,让她感到很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按理说,也是尝试了不少工作的,但心理上的抗拒、厌恶、倦怠之感却怎么也摆脱不掉。

其实,这样的事情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都不陌生,辗转曲折地换工作,换环境,为的就是让自己安定下来,结果却越来越迷惑。这个世界不存在让我们一见钟情并能对它一辈子激情不减的工作,是否能在工作中找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不是在于这份工作本身好坏,而在于你能把它做到怎样的程度。就算给你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你不够珍惜,不够努力,终究也会变成一份坏工作,让你离预期的目标越来越远;反之,现在你从事的工作不那么理想,但通过努力,却能逐渐踏上理想的轨道。

停止对工作的抱怨,停止盲目地跳槽,多一点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地付出,慢慢建立一种对工作难割难舍的情结。

比尔·盖茨说:“成功的秘诀是把工作视为游戏,这似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工作态度。我们可以尽力找出能令我们兴奋的事来,把许多游戏时的方式带到工作中。”在专业领域挖出井水的人,必定是对工作抱有满腔热情的人。

日本电影《南极料理人》是根据真人经历改编的,其主角西村淳是南极考察队里的厨师,也是一位极具匠心的工作者。

西村淳与其他队员被派到南极进行为期一年的考察。在天寒地冻的基地里,要如何度过漫长煎熬的日子?他用行动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

当大家无聊只能打麻将、跟着电视做操的时候,一日三餐就变得异常重要。刚好,他能做一手好料理,还爱烹调各种美食,队员们每次看到出自他手的精美搭配餐,隔空都能感受到色香味的诱惑。在眼馋心动中,他们已然忘了,西村淳没有机会去添购任何新的食材,只能用初带去的各种罐装、冷冻食材。

驻扎大半年后,队里带的面条用尽了,一位非常爱吃面的队员苦苦哀求西村淳,说他想吃一次拉面,若是吃不上拉面,他觉得活着都没意义了。西村淳想方设法做了一餐面条,众人吃得津津有味,为了怕面条凉,他们甚至顾不得出去观察难得一见的极光。看到这样的情景时,西村淳顿时发现,队员们所有的苦闷和沮丧都不见了。

一日三餐准备饭食,多么平常而单调的事情,可西村淳却能充满激情地去做,变着花样给自己找乐趣,给同事们洗刷倦怠。这说明什么?地理环境、生活环境,都只是表面的形式,倘若内心对一件事充满热爱,那么它就会散发出闪耀的芒光,点亮自己和他人。

同时,在不少眼里,南极考察队员的身份和工作性质,似乎比厨师更有意义,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却是工作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到极致,都会赢得他人的敬重。要成为一个工匠,就不能带着太大的功利心去做事,这样的话会过于看重结果,而无法享受到做事的快乐。当你只想要得到某种结果的时候,你心中的爱和激情,就已经渐行渐远了。

那么,当身心俱疲、激情不再的时候,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对工作的热爱呢?

1.找寻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

邮差弗雷德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过。他之所以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不停地投递邮件,就是因为有太多客户对他的服务认可,他们的信任成了弗雷德工作的动力。日本的那位“南极料理人”西村淳,看到考察队员吃了自己制作的美食,焕发出对生活、对工作的热情,这无疑是给他的鼓励。对我们来说,找寻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保持持久的激情。

2.分阶段地给自己确定目标

工作的成就感和动力,源自出色的业绩和精湛的技能。你做得好了,才会赢得他人的肯定与尊重。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发掘工作的魅力,不断地征服它,把自己带入更新更高的境界。这个过程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是其他东西无法给予的。

3.尽量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

这个多变的时代,诱惑无处不在,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匠,保持平常心非常重要。工作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所以要尽量创造条件,让自己快乐,从而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要学会取舍,不能什么都想要。心境平和了,才更容易做得专注、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