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因为依恋而认生
认生是孩子依恋父母的表现,这种依恋会成为孩子人际关系的基石。
随着“回应性关联”的持续,在孩子长到 7 个月左右时,他会渐渐认识到“这个人是会保护自己的人”,从而与这个人建立起心与心的联系,这种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依恋”。孩子会开始区分与自己有依恋关系和没有依恋关系的人,因此就会出现认
生的现象。
这种婴幼儿时期的依恋情感,会成为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石,孩子会获得一种表象认识:与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内在工作模式”。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性情特点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情特点。这要求我们了解并配合孩子的特点。
根据精神科医生托马斯和切斯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自出生起就有着自己的性情特点。有的孩子总是一口气喝完奶后安静地睡觉,有的孩子则对外界声音和环境的变化
很敏感,动不动就号啕大哭。
这些性情并无好坏之分。敏感是因为孩子富有感性认识,爱哭闹
的孩子也正说明他健康且充满活力。
孩子究竟在寻求怎样的回应性关联?让我们在考虑了孩子性情特
点的基础上再做出反应吧。
虽然高兴但有些不忍心,虽然很期待却有些不安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意识到自己的交织复杂的情感,逐渐掌握了一套关心他人、顾虑他人感受的情绪表达规则(Affective or Emotional Display Rules,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表现社会期望的一套规则)。
虽然很欣慰但心里还是不忍心,虽然害怕但是又挺想挑战……孩子在进入儿童期以后,开始会同时抱有积极的和消极的等两种以上的心情,这也影响着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次比赛我赢了,虽然挺高兴的,但是觉得很对不起他”抑或“虽然我不喜欢她,但还是要笑着跟她说谢谢”等,孩子开始顾虑他人的感受,在尽量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即掌握了情绪表达规则。
认生现象严重,无法离开父母
有不少父母都在烦恼—“我家孩子太认生了”。认生的反应过分激烈或许会让父母担心,但婴儿出生 7个月后出现的这种行为,其实是正常发育的表现。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依恋”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孩子认识到“这个人是会保护自己的人”,在有了这种“心灵联系”之后建立起信赖关系的状态。刚刚出生的婴儿在还不能说话时,便用“哭泣”的方式开始与父母交流。孩子会把“肚子饿了”“热了”“冷了”“不舒服了”等情感,通过“哭”这一行为来倾诉。
因此,父母用语言回应孩子也极为重要—“肚子饿了吧?”“热了吗?那我们把衣服脱一件吧”“我们把尿布换一下就舒服啦”,等等。
附和孩子表露出来的话语或情绪,带着满满的爱意去回应孩子,这种“回应性关联”对于依恋关系的形成至关重要。不要认为“反正说什么孩子也听不懂”就冷淡不语,坚持回应孩子,孩子才会渐渐把养育者当作“可以信赖的存在”。
于是,孩子出生 7 个月以后,他们开始区分“有依恋关系的人”和“无依恋关系的人”,一旦离开有依恋关系的人他们便会哭泣、惧怕生人,这些都是依恋行为的表现。                                换句话说,“认生”或“无法离开爸爸妈妈”正是一种健全的依恋关系得以形成的“良好表现”。
伴随孩子的成长,孩子依恋的情感与日俱增,他们开始明白“这个人即使不在眼前,他也会作为自己的‘避风港’一直存在”。
随着这种回应性关联的持续,孩子与父母间的依恋关系进一步加强。那些一会儿看不到爸爸妈妈就号啕大哭、爸爸妈妈要离开时追着不肯撒手的孩子,到了 3 岁左右,会对父母有更加深刻的信赖,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就算现在走了也一定会回来”,于是在父母外出时,他们能够开心地跟父母说:“注意安全,早些回来呀。”
假如过了 3 岁,孩子还是无法与父母分开,孩子可能是患有“分离性焦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的回应性关联不足,同时父母又希望孩子早些自立起来,因此孩子对分离有着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这种情况下,不要强行将孩子与父母分开,让孩子跟父母一起度过一些悠闲的时光吧。
试试这样做吧
认生,是孩子能够区分“有依恋关系的人”和“无依恋关系的人”的证据。
如果觉得给予孩子的“回应性关联”不足,不妨多花些时间陪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