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哪项技巧重要?

 

你猜对了:在工作中,无论是通过网络沟通,还是面对面交流,清晰有效的沟通能力是大家所欠缺的,也是重要的。我所说的并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能与人友好相处的、寻常的沟通技巧,而是指能帮助大家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特殊技巧。无论你供职或者管理的单位是家大公司,还是家中型公司、小企业、小工厂、零售店或者家族企业,这些技巧都很管用。

你一定听过上司一本正经地断言道(他们还以为自己是个发现新大陆的人),“这一定是沟通出了问题。”好吧,这还用说吗,人人都知道是沟通问题,可人人又都觉得是别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要是他们没那么做就好了。”“要是他们可以不这么想。”“如果他们不那么固执的话。”“……真是太蠢了。”“……怎么那么卑鄙。”“……真的太讨厌。”“……怎么怎么了。”

一旦沟通问题触及底线,管理就得介入了。头儿们厉声发出警告,提醒大家“更好沟通”的重要性;制定新的政策,是多开会,少开会,还是不开会。唉,他们后发现,这些统统不管用!于是,头儿们说道,“不如请个顾问,或者派员工出去听讲座学习?”太贵了?“嗯,有线上讲座培训吗?”没错,员工参加线上培训,一个人孤零零坐在电脑前,学会怎么在现实中与人相处,听起来很靠谱,是不是?遗憾的是,这太离谱了。

有个关键点他们没注意到:想要和同事和上司进行深层次有效的沟通,你必须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每一个个体的理解和尊重。鼓励与自己共事的人敞开心扉,他们才愿意认真听你说话,这一点至关重要。假如和每一个人相处时,你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职场上你就会是一名出色的沟通者,再具有挑战性的演讲,也难不倒你。

请注意,这本书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告诉你,如何对付那些难相处的人。工作中自然会遇到些刺头,如何让喋喋不休的家伙闭嘴变乖,关于这方面的书太多了。而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能直击问题的源头,教会你特别的技巧。要是在日常工作以及与同事相处中用上其中的技巧,你就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你和有些同事已经略有龃龉,我会教会你如何扭转关系,化敌为友。厌恶工作的人有很多(据《福布斯》统计,百分比高达70%),但跟着我,你一定会喜欢上自己的工作的。改变无法一蹴而就,只要能坚持,未来便可期待。

 

我讨厌自己的工作!

 

很遗憾,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听到有人抱怨:“讨厌死我的工作了。”“我恨上司。”“我讨厌同事们。”“我恨死日程表了。”“我看到客户就烦。”“……来回上下班。”“……电脑。”“……办公室的复机!”每次讲座开始,我都会问听众们(他们被上司逼着来听课):“有多少人来上课挺开心的?”稀稀拉拉的几个人不情愿地举起手来,其实他们是怕我面子上太难堪。于是我又问:“有多少人想到今天不用上班挺开心的?”这下一屋子的人立刻都把手举了起来。全场哄堂大笑。我也笑了,但内心深处却感到极度的悲哀。

工作不应该是这样!工作应该给人带来成就感和价值感。我们为工作做了很多努力,金钱只是回报的一部分,我们付出了时间和心血,理应得到赞赏。一天当中,工作应该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满足和许多开心的时刻。那么,这些员工究竟为什么不开心呢?大家的答案如出一辙。几乎所有人都会说问题出在了和他们共事的人身上,上司、直接下属、同事,还有客户。

他们有什么共通之处吗?对了,他们都是人——机缘巧合,你刚好与这些人共事。很多读者读过我的另一本书,《遇谁都能聊得开——92 个技巧让你的谈话充满魅力》。在那本书中,我给大家介绍的技巧主要适用于社交场合,结交朋友,但有太多的读者跟我反映说,这些技巧对他们职场中的关系也大有裨益。

令我倍感欣慰的是,《跟谁都能处得来》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并且在26 个国家的榜单上仍然排名靠前。我在书中所分享的基本技巧,适用于不同的文化,这真是太有意义了。无数读者写信告诉我,这些技巧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如果你恰巧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我想告诉你,收到读者的反馈是我人生中幸福的事情之一。你们的经历和千千万万学员的经历给我以灵感,促成我创作了现在这本书。

我的出版商麦格劳-希尔出版集团给我打来电话,问我可否写一本《遇谁都能聊得开》的续篇,专门针对商务场合。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我真是太激动了。大家可能听说过人濒死时,一生的片段会在大脑中一闪而过。当时我拿着电话,二十多年来针对工作中沟通问题的咨询和讲座的片段瞬间就在我的大脑中浮现。一个念头出现了,《跟谁都能处得来》这本书我必须写。

首先,我回顾了自己初入职场打拼的经历,以及许多客户和学员所讲述的职场中遇到的挑战。我把读者们的几百封电子邮件又重新读了一遍,里面详细列举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写书的过程中,我还专门向各个行业的专家请教,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惨痛经历以及所使用的沟通技巧。在书中你会认识他们,读到他们成功或者失败的经历,以及他们究竟怎么做才终获得了圆满的结果。按照惯例,书中所用的人名和机构名均为化名,但人物,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所从事的行业都是真实的。

这本书并不能帮助你把那些烦人的家伙变成天使。讨厌的上司也不会幡然悔悟到自己待人接物有什么不妥之处,从而变得彬彬有礼。天生就爱两面三刀的人不会放弃暗箭伤人,洋洋得意的马屁精们仍然会明目张胆地四处献媚。满嘴谎言的人不会顿悟到诚实是一种美德,整天抱怨的人也不会变得乐观豁达。自以为是的万事通们仍然自命不凡,夸夸其谈的人也不会变得谦逊朴实,卑鄙的同事们继续做小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无法改变其他人的个性,但我敢打包票,只要你能良好地运用书中的技巧,讨厌的同事们就不会把卑劣的伎俩用到你身上。事实上,他们想都没想过要这么对你,因为书中的个技巧,就能帮助赢得他们对你的尊重和好感,无论你们在一起共事了多久。同事之间的不睦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有了书中技巧的帮助,你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改善你们的关系。

 

再也不用工作,你就会幸福吗?

 

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喊道,“是的!”可是大家都要谋生,要挣钱养家糊口,要有个住所,偶尔也想奢侈一下,这些琐事决定了我们别无选择。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国大哲学家孔子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是这么回答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得太对了!等等,还是让我先仔细思考一下“之”这个 字的抽象含义和形而上学意义吧。但我确实知道,如果能转换心态,把工作当作自己的热爱,这就是往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而且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多数情况下,工作是种享受还是折磨,是由共事的人所决定的。

还有一个原因让我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激动不已,那就是自从《遇谁都能聊的开》面世之后,世界又发生了许多变化。现代人交流的方式是前人闻所未闻的。今天,在有些行业,用电话沟通或者到办公室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甚至已经显得太过时了。这是电子的时代!人类的交流模式——通过电子邮件、信息、社交媒体、聊天软件、视频会议、增强现实技术等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在不断演进。

……

 

你的想法?

 

你对于工作有着怎样的期待?你渴望职业道路上的成功吗,希冀能爬到权力链条的?想看到山顶的风景吗?乐意做交响乐团的指挥吗,如同一位出色的音乐大师,带领自己的团队创造出优秀的产品,或者提供优异的服务?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希望你能明白,的位置虽然人人艳羡,但并不如传说中的那般风光。高处的空气是如此稀薄,以至于让人喘不过气来。踩在高高的钢丝绳上,下面的防护网却聊胜于无,一步走错,你就会从高空坠落到地面。公司越大,爬得越高——你就会摔得更惨。工作中只要出一点差错,或者个人稍有不慎,就能让一个高层领导垂直降落,摔得粉身碎骨。

   如果你的目标并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你觉得工作开心,事业能带来成就感,完成好一项任务能带来满足感就足矣,那你真是个幸运儿。但即使这样的目标,也得懂得如何运筹帷幄才能实现。摔倒了怎么爬起来,怎么避开居心险恶的人下的套子,对公司、家人、朋友,当然也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该怎样去做,这些都得学会。开心的是,按照书中所说的五个关键维度努力,稳步向前, 你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

当今的世界是网络主导的世界,想要在网络主导的世界展现出这五个成功的关键要素更具有挑战性。别犹豫,让我们出发吧!

 

怎样一整天都充满活力

 

怎样做一个看起来“心中自有方向的职业女性”或者“头脑中目标清晰的职场男士”,是这一部分将要教给你的内容。先来听我说说,这个小技巧是哪里来的灵感,又是如何产生的。有个我提供服务的客户公司,从事商业收购和兼并咨询,他们跟我预约了一个有关领导形象的讲座。当时我对收购兼并咨询公司知之甚少,所以在做讲座之前,我想对他们复杂的业务有进一步的了解。客户公司的负责人员给我安排了一次和该公司董事长彼得·德鲁斯的会面。我敢打包票,那天会面时我提的个问题,就毫无保留地暴露了我对这个行业的无知,他肯定也看了出来。不过现在回头想想,很庆幸我当时问了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我至今记忆犹新。对我而言,那是个超级大礼包,也正是我现在想跟大家分享的技巧。

我的那个问题非常幼稚,是这样的:“德鲁斯先生,贵公司是如何判断出对于你们的客户而言,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收购的价值呢?”

“嗯,莉尔,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他答道,“不过,我的工作方法是一成不变的。首先,我会和企业的高层进行会面,这样我可以“偷窥”到他们的办公环境。“偷窥”是指甩掉高层的陪同,我自个儿在这家企业里四处溜达。然后,我会观察该企业雇员的工作状态,坐在电脑前是什么样的姿势,打电话时是怎么跟对方沟通的,还有处理普通工作任务时的方式。我只是认真观察。”

“观察什么?”我问道。

“一切!比如员工互相之间有没有眼神的交流?说话时是充满干劲还只是正常的音量?他们有没有四处张望,压低声音说话,好像生怕人听到似的?同事之间有没有敌意?他们的肢体语言是表现出活力和热情,还是无精打采?”

“莉尔,有个发现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会很仔细地观察,判断他们的能量水平,和走路的时候有没有步履矫健,疾步如飞,尤其是经过过道或者从一个部门到另外一个部门时。我想看看他们身上具不具备一种东西,我把它称为‘目的感’。”

彼得看出了我的一脸疑惑,于是接着说道,“我发现如果员工效率很高或者专注于工作任务的话,他们不会是一副优哉游哉的样子。相反,离开办公桌或工作台的时候,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他们不会磨磨蹭蹭,心不在焉,或者查看手机上的私人信息;走过过道的时候,他们的确会跟同事打声招呼,甚至停下来交谈几句;但是一旦脚步继续,他们会矫健有力,有清晰的方向感,这能传达给我很多信息。他们有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任务上,是否想抓紧时间完成?还是感到厌倦,忧心忡忡?”

彼得说这一席话的时候,我的思绪开始发散,想到有一天我在家写书的场景。我意识到他是对的。如果创作状态是沉浸式的,那么即使我口渴了,也是起身跑到厨房,慌慌张张倒杯水,再飞快地跑回电脑前。太投入的时候,我甚至连上厕所都一拖再拖。

不过,每个作家都有灵感中断的时候,一旦找不到灵感,我就会变得懒散,去卫生间也是晃晃悠悠。看看手机电充了多少,起身对着镜子,花个几分钟梳梳头发,打扮打扮,虽然压根没人看;然后去趟厨房,看看冰箱里还有多少存货;接着拐到卧室,找找钱包是不是落那儿了;再推开阳台门观察一下天气如何,后才慢慢悠悠地溜达回电脑旁边。

彼得对于节奏的洞察令我如此着迷,以至于在那之后的几个月,在给其他各类公司做咨询时,我都会观察其员工步伐的速度以及他们所散发出的能量。我注意到,比较成功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走起路来,无论男女,目的感更强,节奏也更快。

有一家我长期提供服务的企业,他们的管理层曾告诉过我,什么样的员工会得到提拔。从彼得·德鲁斯那儿学到了如何判断企业价值的方法之后,我的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我发现,那些普遍得到好评的员工,走起路来的确比其他人更有精神。从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他们脑袋里好像有清晰的目的地,并且看起来似乎是在思索,到了目的地之后应该完成哪些任务;而其他的员工更懒散一些,貌似不知道自己该去哪儿似的。有些人看起来就是在找借口逃避工作!

毫无疑问,这里有个问题,是否有些员工得到了晋升,只是因为他们走路时看起来比较坚决果断?还是说他们真的非常投入,为了完成任务,一路小跑?答案并不确定。然而事实就是如此,那些走路更迅速的员工确实是管理层选出来准备提拔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步伐精神抖擞,大脑里有清晰的目标,那么每个人都会觉得你工作更认真。

在脑海里想象你工作时走动的场景。发现没有,哪怕是走向复印机的速度也能传达出你对工作的热爱程度?如果你是以龟速拖沓着走到材料间或洗手间,旁观者或许会误以为你是无所事事,或者得出结论,觉得你虽然在这里领工资,却对自己的工作毫无热情,这显然对你是不利于的。

 

小技巧 2

“目标清晰”的步伐

 

不急不慢的节奏会让老板对你形成错误的看法,永远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工作场合,无论去哪儿,都应该精神抖擞,大步流星,表现出有任务亟待完成的样子;脑袋里要有明确的目的地,专注于下一步的工作;看起来要有清晰的方向感,坚定果断,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