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2008年次贷危机后,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全球性经济危机诱发中国的周期性调整。在中央政府的强力刺激下,中国经济一度企稳回升,但不久后再次调头向下。这期间,中国经济走势的定性一直颇受争议。有人说经济已经呈现L形企稳;也有人说会呈W形,还有继续下行的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已经制止了危机初期恐慌情绪的蔓延,进入常规经济危机的状态,这种状态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增速降台阶后进入次高速阶段。

在我看来,我们对于此次经济危机的分析不是很透彻,这导致我们初表现得过于恐慌。危机之初,大家认为它是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但从后来的情况看,它所带来的影响、造成的破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中国所受到的冲击也没有当时估计的那么严重。但对中国来说,这的确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以来,我们所遭遇的严重的一次周期性调整。相应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危机期间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一个硬币总是有两面:一方面,这些政策有正确、有效的一面。在当时的环境下,一揽子刺激政策成功遏制了恐慌的蔓延,保持了经济体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我们也有惊慌失措的一面,对形势的估计过于紧张,过多地采取了行政干预措施。同时,我们的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原有惯性,忽略了调整的必要性,没有真正进行结构调整,反而继续以债务驱动的投资作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各种困难、风险的根源所在。诚然,在历次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曾经采取一系列政府干预措施,这次也不例外。但这并不能证明过去人类关于经济体系的认识是错误的,不能证明政府比市场更有效率、更公平,更不能成为政府强化经济干预的依据。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危机终会过去,常态——市场和竞争——必将回归,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客观规律。

回到开篇的结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常规经济危机的状态。对于经济危机,在理论上我们很早就有接触,但真正感受到与世界同步的经济危机,这还是次。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认识经济危机就变得非常重要。一方面,经济危机有其破坏性;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它的破坏性,经济危机成为各国调整经济结构从而促使经济螺旋上升的契机。对我国来说,在短期应对政策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进行一些转型就变得尤为重要: 其一,由重总量调整向总量和结构调整相结合、以结构调整为主的政策导向转型;其二,由重存量刺激向存量和增量相结合、注重增量的方向转型;其三,从重投资向投资和消费相结合且更注重消费转型;其四,从重制造业向以服务业为主兼顾制造业转型;其五,由重外需向重内需为主兼顾国际市场转型;其六,由重政府调节向重市场调节为主转型,这也是重要的一点,因为政府调控只能引致政策性复苏,成功的市场调节才能真正表现为市场经济的复苏,只有真正的市场调控才能真正地赢得市场。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转型原本就是中国经济中长期应该完成的任务,次贷危机及其后的应对措施不过是加剧和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只有认识到这些转型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在逆周期的平衡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增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