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二章  怎么寻找“有趣的话题”?

 

“有趣”的实质 是什么?

 

重要的是选择讲话的素材

在这一章里,我们会介绍提高“构成力”的步, 也就是“为了呈现有趣好玩的故事而选择必要的元素”的方法。转换到说话方法里,就相当于“选择话题(说什么好)”。 比方说,你在计划开口之前,应该会先思考一下说什么比较适合那个场合。

实际上,选择话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无论多么擅长说话,要是选择的话题不对,那就怎么也不可能让人觉得有趣。

比如在前面举的例子里,就有这种情况:明明应该让联谊的女士们大笑的,结果说了没人知道的骨灰级游戏;本来是想在会议上获得领导赞赏的,却满篇互联网词汇地讲了半天专业技术;照理应该在婚礼上发表感人的演讲,然而却一直在自夸自擂……这样一来,先不要说故事有趣还是无趣,肯定先会被人说:“那个人不会看气氛啊!”而避免这种情形的办法,就是要选出听的一方能听得进去的话题。

这一章里,我就打算解说一下针对这一点应该如何思考。

 

深入思考“冷场”和“有趣” 

虽然前面我们使用了“冷场”这个词,但我们还是围绕这个词再做一番思考。“冷场”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平常会不假思索地说:“笑话冷了。”“段子冷了。”但“冷了”到底是个什么状况呢?

查一下辞书,可以看到解释是这样的:

一般情况下,表示试图说有趣的话而失败。 指笑话、段子不被理解的状态。(小学馆《大辞泉》)

可是接下来,我们又会产生新的疑问:“那‘有趣’又是什么呢?”

我们平时聊天,或是在会议上听点评、听发言的时候,会在心里判断:“这个人说话有意思。”“那个人讲话真乏味。”可是,这里边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们总觉得,“有意思”也好,“真乏味”也罢,都不过是无意识间浮现出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特别是“有意思”这个概念,一点都不单纯。我们很容易觉得“有意思=好笑”, 但如果我们把视野稍微扩大一点,那么惹人感兴趣的故事、叫人感动的故事,甚至连让人惊恐的故事、引人落泪的故事等等,从广义上来说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故事”。这么一来,感觉“有意思”的定义好像越来越难下了。

尽管如此,“有意思的故事”和“枯燥乏味的故事”到底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那这区别是什么呢?

 

“有趣”是对创作者的共鸣

为了阐明这一点,我想先请大家试着想一想近让你感到“有意思”的某部作品。这里说的作品,指的是以文字、声音或影像等形式展现出来的创作产品,包括电视节目、电影、动画、漫画、小说、音乐,等等。

你已经想到某部作品了吧?

当然,你想到的这部作品会有一个创作者(制作者)。 并且,这位创作者是认为“大家会觉得这个作品有意思吧!”才会通过电视节目、电影、漫画或者音乐的形式,把作品发表出来。他绝不可能认为“这个作品没什么意思 吧”,却还把作品发表出来,是吧?并且事实上,你之所以会想起这个作品,也是因为你觉得“有意思”。也就是说,是因为你和作品的创作者产生了共鸣。在探索“有意思”的本质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共鸣”这个关键词。

所谓“共鸣”,它在字典中的意思是这样的:

对别人的意见或情感感到认同。或,这种认同的感情。(小学馆《大辞泉》)

也就是说,对于这部作品的创作者投过来的问题:“这个作品有意思吧?”你做出的回应是:“嗯,确实如此。”

由此可见,一部作品被认为是“有意思”的,指的是作品的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建立起这样一种共鸣关系的情况——

“这个作品有意思吧?”

“嗯,确实如此。”

相应的,被认为“没什么意思”,就是指在作品的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没有建立起共鸣关系的情况——

“这个作品有意思吧?”

“不,我不觉得。”

“有意思的故事”和“枯燥乏味的故事”也是一样的情况。当你打算说一些“有意思的故事”的时候,肯定会选择你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内容。而对于你认为“有意思”的内容,如果听者的反应也同样是“有意思”,这就是听者对你的想法产生了“共鸣”。

反过来说,要是你说了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话,听者的反应却截然相反,那么就是对于你的想法:“这个故事有意思吧?”对方感到:“不,我不觉得。”(也就是没有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决定你所讲的话“有意思”还是“没意思”的判断标准,是对于“好笑吧?”“让人感兴趣吧?”“让人感动吧?”这些问题,听者有没有产生“共鸣”。

 

决定“有意思”还是“没意思”的是听者一方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故事”绝不等于“有意思的故事”。虽然仔细想一想会感觉想法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相当多的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大多数人误以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故事”就是“听者也会觉得有意思的故事”,于是就一个劲儿地讨论自己入迷的爱好或者讲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丰功伟绩”。结果就是让听者无法产生共鸣,讲的话也就冷场了。

因此,为了减少话题冷场的风险,我们首先就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有意思”与否的判断标准并不在说话方即自己手上,而是在听的一方手上。

那么,如果想让听的一方产生共鸣觉得“有意思”,我们要说些什么才好呢?尤其是在公共场合需要致辞、自我介绍或者做演讲的时候,抑或是双方是次见面或者年龄差别很大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不知道该选择什么话题。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也像前文所说的一样,就隐藏在你平日里漫不经心观赏的综艺节目的制作技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