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真实学习从学生安全地说出“我不懂”开始

课堂观察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会与怎样的学生相遇,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基于焦点学生的观察,我静下心来,把自己的呼吸调整到和这位学生同一频率,然后用心去体会和感知这位学生的所思所想、困惑迷茫,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的可能性充满期待。这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才能在看似平凡、平淡的课堂上,发现那些不平凡的真实,这就是我们要去发现的“学生学习的奥秘”。每节课上我都看到不同的学生,他们在不经意间会暴露真实的自我,而这就是我们要去找到的“学习的证据链”。只要细心观察,每一次的发现都可能令人震惊不已。

一、学生为什么不再敢走出安全地带,说出自己的疑问

这是一节英语课No More Toys,这节课上我集中观察了两位男同学——可非和宣言,他们是同桌。在上课之前,学生们把自己制作的单词卡片拿出来互相分享,即:“What’s your favorite toy?”可非同学把自己制作的小卡片拿出来,小卡片做得非常精致,中英文对照,他的玩具有:teddy(泰迪熊)、puzzle(拼图)、car(汽车)、kite(风筝)、篮球(basketball)。

与可非同学相比,宣言同学的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制作的卡片有些粗糙,但上面的单词却比较生僻:toy car(玩具车)、marble(弹珠)和bricolage(拼装)。有意思的是:宣言同学向同桌展示自己的小卡片时,他自己却不认识自己写的单词了。他问同桌可非同学:marble和bricolage两个单词怎么读?可非同学也不知道。他们又问对面的两个伙伴,他们都不知道怎样读。恰好老师在巡视,宣言同学问老师这两个单词怎么读,老师说:“我也不认识呢,你自己带来的词自己不知道怎么读吗?”宣言同学说:“我爸爸帮我查了一下,也告诉我读音了,我忘了。”过了一会儿,老师拿来了手机,于是宣言就拿着老师的手机,和几个小伙伴开始查单词bricolage,宣言同学不太熟悉手机查单词的方法,但总算还是有进展的,后查到了这个单词,这个组所有的伙伴都凑过来看看到底怎么读,并跟着手机读了几遍。另外一个词marble没有来得及查就开始上课了。在查字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伙伴热切的眼神,他们都渴望知道单词的读法。

上课10分钟左右,老师让每位同学拿一张自己手上的卡片到讲台上去,排队说出自己手中的单词,尽量不要重复。我看到可非和宣言两位同学都到讲台上去排队展示了,我继续观察这两位同学的表现。可非同学第6个发言,他说了一个单词——basketball,可非同学顺利地通过了,他的单词被贴在黑板上,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宣言同学是第7个,他拿了自己三个单词中认识的一个词“toy car”,或许是因为很多学生都对车很感兴趣,前面有两个同学分别是car 和 mini car,都通过了。到宣言同学了,当他说出“toy car”的时候,老师迟疑了一下,告诉他:“你的单词已经有人说过了。”我看到宣言同学不知所措地在台上停留了30秒,老师再次让他回到座位上的时候,他才反应过来,并慢慢地走下讲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之前很专心查字典的宣言同学陷入了沉默。后面老师说的每一个任务,包括唱英语歌或者进行对话,他都是面无表情、亦步亦趋地跟着前面的可非同学。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几乎是听不见的,只能看到他的嘴在动,只有到“oh no”的时候,声音才有所提升,底气也更足一些。

上课30分钟左右,老师要求学生们写出相应的歌词,并唱出歌曲。可非同学并没有被写歌词的任务吸引,倒是有一个特殊的句子吸引了他的注意力:hi-ho——the derry-o。他不知道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于是他问边上的宣言同学,宣言同学的回答是:“这个我们二年级的时候学过的呀,我们学过的。”正当他们悄声地讨论这个句子的意思时,老师再次走过他们身边,我以为他们会询问老师,但这两位同学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假装认识所有的单词,假装已经完成了老师布置的所有学习任务。

在对这两位男同学进行观察的时候,我对他们的不同表现以及他们的前后变化很有感触。上课之前,当学生们拿出自己在家里制作的有关玩具的卡片时,我对可非同学和宣言同学的卡片进行了对比。可非同学写了五个单词,宣言同学写了三个单词。但从难度上看,可非同学所用的单词无疑是比较常规的:泰迪熊、拼图、汽车、风筝和篮球,这些单词都是之前学过的常用词。可非同学曾尝试用新单词,他写了“积木”,但后来又擦掉了,说明他不知道“积木”的单词怎么写,所以改成了“拼图”(puzzle)这个词。而宣言同学三个单词中的两个词都是生僻词,老师一时都想不起如何读,可见其难度之大,但宣言同学还是写在卡片上面,并敢于向老师请教,还在老师的指导下查了字典。从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可非同学的英语基础是相对比较好的,但是他一直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也没有机会去认识和使用新的单词,他在追求尽量不要犯错。而宣言同学并没有给自己设限,他或许只是单纯地想到自己喜欢这三种玩具,即便不知道玩具的英文读法,仍然认真地写在卡片上。从这一点上看,在上课之前的阶段,虽然宣言同学的英语基础并不太理想,但他的学习态度是更加积极进取的。

在上课的过程中,宣言同学的表现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进行单词展示的时候,宣言同学遭遇了困境,他是所有上台展示的学生中一位被筛选下来的学生,这让他的学习热情和信心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导致他整节课都闷闷不乐。当他们再次遇到不认识的单词“hi-ho the derry-o”的时候,可非同学保持了一贯的保守风格,没有去询问老师,而宣言同学也因为遭受了打击,而不敢再去询问,他们在后半程都表现出退缩不前的状态,同时选择了避免错误,不主动去接受未知的挑战。

二、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学生的探究从哪里着手

这是一节综合实践课——“研究‘筝’有趣”。我所观察的焦点学生是袁洋(男生),以及慧慧(女生),对面坐着的两位也是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伟烨和钰彤。上课之前,我仔细研究了四位学生的预习单,发现袁洋同学的预习单内容为复杂,不但包括风筝的起源、风筝的作用、风筝的分类,还有风筝的做法和关于风筝的古诗,分类清晰、内容翔实,还用不同色块进行分类,并打印出来。慧慧关于风筝的预习内容是手写的,主要是风筝的来源、历史和传说,而且内容之间相互混杂,不太清晰。钰彤则画了一幅风筝的图画,上面写了9个字“风筝是用鱼骨做成的”,伟烨的学习单上写了两行字:“世界上早的风筝是墨子用木头刻出来的一个风筝,不过飞了三天就坏了,(某)朝代时风筝还是求救的道具……”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先让同学们把自己预习的资料讲给其他同伴听,慧慧同学先读了自己写的一段关于风筝历史的资料,然后她让袁洋同学也读一段,袁洋同学收集的内容非常多,所以就读了其中的一段,也是关于风筝的历史的内容。伟烨同学因为写的文字比较少,而且不甚清晰,所以他站起来,脱稿交流,还没有说完,时间就到了,所以,钰彤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老师让同学们把这些观点进行分类,同学们找到的资料真的是五花八门,分类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袁洋和慧慧两位同学准备了比较多的材料,这使得他们沉浸在自己准备的资料中不可自拔,一直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但是可能因为他们坐在后一排,所以老师一直没有看到他们。于是袁洋开始打哈欠了。其他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袁洋并没有听,他一直在读自己的资料,其中有个字“翟(dí)”不认识,还回头询问我。

在搜集和整理课题之后,老师请同学们组内讨论一下想研究什么课题。这四位同学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研究“风筝的制作者”,有的说研究“风筝的做法”,有的说研究“风筝的古诗”,莫衷一是,后慧慧同学提议做“关于(风筝)做法的研究”,于是袁洋同学拿过这个组内的一张绿纸条,在上面写“关于风筝做法的研究”。对面的伟烨把这个纸条贴在黑板上,钰彤同学和袁洋同学帮忙把学习单后面的胶带撕掉,表示两个人也为这件事情贡献了力量。

在其他同学讲自己小组的想法的时候,慧慧同学忽然说:“我们应该制作风筝,并尝试放飞风筝,我们可以做一个表格,记录一下。”她默默说着,并让袁洋同学举手说出这个想法,袁洋同学的手被慧慧同学推着举起来。当老师请袁洋同学来回答问题的时候,袁洋同学不知所措,于是慧慧同学小声说一句,袁洋同学跟一句,两人如同“唱双簧”一样,把这个问题回答了一遍。

这节课是综合实践课,是以风筝的研究为例,教学生如何做课题,带领学生进行探究。这样的探究课往往有这样的共性特点,即学生在课前就查阅了很多资料,在课堂上学生们就是把自己准备好的资料以各种方式去交流一遍。有些学生占有的资料比较多,所以一节课都没有时间去思考,也没有意愿去倾听,他们只想把自己掌握的资料一股脑地说出来。但是,据我观察,很多学生虽然找到了资料,但是并不一定理解自己所查找的资料,有些资料是家长帮助搜集的,虽然内容很翔实,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

于是,我们必须问一个问题:在这个拥有海量信息的时代,我们到底如何指导学生去探究呢?学生进行探究的核心动力是什么呢?实际上,探究的核心动力是——疑问,即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只有以问题为抓手,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学生们所查找的资料才是真正有用的,学生们才知道如何对资料进行取舍和安排,而不是堆砌资料。对于研究来说,首先就要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才是解决问题,而查找资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之一,运用得当有助于问题解决,资料占有过多,但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和运用的话,有可能成为研究的障碍。因此,在这节以探究为目的的课上,恰恰缺少了关键的要素——提出问题。缺少问题,研究便无从谈起了。

课堂观察留给我诸多思考,并让我对学习以及学习成果有了新的认识。学习既是学习者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寻求自我突破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我们总是有机会让学生有勇气去探索和发现新的世界,去超越自我,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保持着探索和超越的勇气与动力,那么我们的课堂无疑就是成功的。这也是学习真正发生的条件。当我们的教学没有触碰到学生真正的疑难点和问题点,或者没办法让学生安全地说出自己“不懂”的内容,学生很可能就处于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关键在于老师对学生学习的真正理解和把握,用有效的学习设计来触动学生学习的发生,这就是课堂的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