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培养智慧
  人是万物之灵,因为他能够思想。思想必须与感觉合作,把感官所接收的印象整合起来,也就是把变化的、个别的、殊多的印象,整合在一个概念之下。
  如果问我:“哲学是什么?”
  简单的回答是:“培养智能,发现真理,印证价值。”这三句话需要分别加以说明。
  人是万物之灵,因为他能够思想。思想必须与感觉合作,把感官所接收的印象整合起来,也就是把变化的、个别的、殊多的印象,整合在一个概念之下。譬如,世间没有两朵花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思想却可以把握“异中之同”,抽出花的本质,对它加以反省,由此构成有关花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说:“人类天性渴望求知。”正因为无知,所以要“求知”。知识就是概念的正确组合。从简单的“这是一个苹果”,推展到“苹果是营养的水果”,再扩延到植物学、卫生学的知识。人类面对大千世界,采取分门别类的办法,探讨一切现存事物。知识累积得越多,人的能力就越强,后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而成为大地的统治者。
  然而,好学深思的人开始感到迷惑。试问:我们能够真正明白宇宙的奥秘吗?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答案仍是存疑的。托勒密的天文学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绕地球而转;哥白尼的地动说却掀起科学界的革命;牛顿的物理学肯定了空间与时间的存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塑造了新的宇宙观。自然科学上的进步正好提醒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到此为止”暂时有效的。
  如果顺着求知的心态去努力,终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要紧的是,即使真能了解这一切,我们还是想要知道:“知识对人生有何意义?”或者“哪一种知识对人生为重要?”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轻时也曾钻研自然科学,有一天终于决定转向。他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仰观天象与俯察地理,后的目的不是要安顿人生吗?但是,众人明明随着风俗习惯而生存、成长、发展,又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检讨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句话使人诧异,原来存在的不是“人”,而是每一个“自我”。因此,主体的自觉,或者自觉的主体,才是人生有无意义的判准。一切知识,若不能增益人的自我认知,都是可有可无的。希腊戴尔菲神殿上所镌刻的“认识你自己”,在此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跨过这一门槛,我们就接触到“智慧”了。智能与知识的差别有三:一、智能是主体的,知识是客观的。知识必须设定对象,力求探讨明白,以便掌握或运用;智慧则出自主体觉悟,因时制宜,随机而行,灵活生动,看似没有规则,其实有原则,切合生命的要求。二、智慧是普遍的与统合的,好像看出宇宙充满生机,无一物是隔绝孤立的,人生则构成整体,是呈现价值的过程。三、智慧是根本的与究竟的,见无常知有常,见生知死,死又不是生之结束,即使死是生之结束,亦非生之目的所在。
  由此观之,谁能拥有智慧?恐怕只有神明了。凡人只能“爱好及追求智慧”。哲学在西方名为“Philosophy”,原意就是“爱智”。这是一个历程,与人生共存并进,不断展现更高的境界。
  哲学是一门非常特别的学问。若要勉强定义,可以说:“哲学是要以理性探讨宇宙与人生的根本真相,从而指引现实生活、评估文化生态。”就人人希望得知宇宙与人生的根本真相而言,“哲学思考”可以说是人的本性。但是,若想走上正确而丰富的哲学之旅,由此得到人生指南,善度宝贵的一生,则仍有待基本的学科训练。无论如何,保持开放的心灵,孕生智慧的胎儿,走出理想的人生,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也是哲学给我们的初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