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给我去伴奏。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后来我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儿子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诉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

他下放山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不料他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没有意思。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王蒙
孔子心目中的贤者是什么样?“一箪食,一瓢饮”。而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你如果真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那么你要接受无数种挑战、干扰、迫害,否则你就成不了大事。
他讲得非常给人启发,而且他很天真也很真诚,更充满自信。孟子说有天爵,有人爵。一个人的品德,是上天给他的爵位;人爵就是人给的,过去分为公、侯、伯、子、男。他说,我现在虽然不是官,但是我有天爵!我用不着向有人间爵位的人低声下气。所以孟子理想中的所谓“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强调人尤其是读书人的定力,也可以说是免疫能力。就是说把你放在一个倒霉、不适合你成长、不适合你发挥作用的地方,你能否经得住?你能不能做到不发慌,第二不自杀,第三不灰心丧气?
同时孟子也有妥善处理的一面。一次,齐王问孟子,卿应该做一些什么事?孟子说,这些人看到君王有错误,一定要告诉君王,让君王改。齐王说,不改怎么办呢?孟子说,就看这个卿跟王室是不是同宗的了。是同宗怎么办呢?要警告君王这件事办错了,必须改!提醒多次还不改就把他换掉。
孟子多牛呀!齐王一听脸色都变了。可是后面孟子解释说,君王,承蒙您问我问题,我不能不说老实话。我说的是和君王同宗的公卿里面有这样的人的话,他要管这个。后来齐王问,要是不同宗呢?孟子说,不同宗好办,跟君王打个招呼,自己收拾行李离开这儿就行了。
所以孟子只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你以为他真要得罪君王呀?孟子并不是要把矛盾尖锐化。外来的人,提点意见供君王参考可以,君王若不爱听,那他就赶紧辞职离开。
孟子还讲过一个更出人意料的故事。孔子在鲁国当过几年官,鲁王对孔子还不错。但是有一次孔子参加祭祀,祭祀的肉迟迟未送到,孔子就说,我不干了!别人问孟子,说孔子那么伟大的人,在鲁国干了那么多年,后因为一次祭祀的肉未送到就走了,火气怎么那么大呀?孟子的解释与众不同:表面上看,他是因为一块肉走了,实际上是孔子在那儿待了三年,发现他“为政以德”的理念实现不了,再待下去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孔子又不能不感谢鲁国君王对他的礼遇,所以,他找一件小事作为借口,宁可让天下人说孔子的脾气倔,也不能说孔子和鲁王后发生冲突了。简单地说,孔子不是以不同政见者的身份走的,这样就留有余地,面子上好看,将来再回来也好商量。
阅读经典时,如果你注意到这些地方,那简直滋味无穷。
(摘自《读者》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