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逆境是Z好的老师》

一位很久不见的朋友过来拜访我,当时正值黄昏。

窗外瑟瑟秋风,卷起几片黄叶。夕阳像位暮年的老者,用浑浊的目光留恋着这个世间。

朋友五十多岁,做公司十几年了。他身体健朗,事业有成,儿女双全,父母健在。

寒暄片刻,聊及近况,朋友感叹:“人生不如意,十事恒八九啊。”

朋友的感叹我是认同的,“人生皆苦”嘛。只是觉得朋友应该比其他人好一点。在世人眼里,他算是“成功人士”。

朋友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毕业后分配到某乡政府上班。20世纪90年代初,因工资太低,连弟弟、妹妹上学也供不起,加上单位领导总是挑他毛病,他一气之下买了张车票南下。起初他找了一家玩具工厂打工,后来跟人学修BB机,后来自己修手机卖手机,再后来做外贸,赚了点钱,又遭遇金融危机,一下回到解放前。之后,他开工厂,做实业,慢慢做大起来。

听说此间他吃过不少苦,睡过马路,饿过肚子,zui惨的时候,连续半个月,每天靠一袋方便面度日。我问他怎么扛过来的,他说每次泡面时多加些水。那些都已过去,他现在公司规模不小,还算顺利,儿女也大了,算是苦尽甘来。

只是没想到他有如此感叹!

我没问朋友那些不如意之事,估计“可与语人无二三”。就算说了又如何?解决了又如何?新的“不如意”很快又会出现,这就是生活。

水烧开了,哧哧叫唤,壶嘴喷着白气,玻璃上一片水雾。我把火关了,开始泡茶。

“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有没有好的方法?”朋友忽然问道。

“没有。”我回答得很自然。

朋友愣了一下,看了看我,沉吟片刻,问道:“那你是如何面对那些不如意的?”

“在逆境中修行吧。”

“逆境中修行?”朋友有些不理解,又问,“遇到不如意,就打坐念经,化解问题?”

茶好了,我倒了三杯,端起一杯供于佛台,然后坐下,开始品茶。茶是老茶,初感略涩,但回甘很好,嘴是香的,舌是甜的。

“别笑呀,能讲讲吗?我认真请教。”朋友做了个合掌的手势。

“真想听?”

“嗯。”

我抬头看着他,他一脸诚恳,眼角有些皱纹,鬓角有些灰白。岁月催人老啊!

这几年我对世间事业,逐渐缺乏兴趣,徒步走了两千里,拜访了不少高人,看了不少书,还遇到了一个很有缘的老师,或多或少也有些收获。既然朋友认真请教,我也就不推辞了。

“古代有位高僧提过‘十不求’,我一直把它当成面对逆境的修行方法。”

“洗*恭听!”

“一不求:念身不求无病。身体不生病的时候,贪欲也就会越来越多。古人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意思是欲望过多了,则心力分散,意志就会薄弱,就会思力不畅达。相反,身体有病时,人不得不放下很多,也容易看透一些事。病越重,越容易看透一些事。所以,无病不一定是好事,有病也不一定是坏事。

“二不求:处世不求无难。世间之事,谁都想顺风顺水,一旦太顺了,人必然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这种心态的产生是不知不觉的,让人防不胜防,很容易引来更大的灾难。”

我一连说了两条。朋友打断了我,从包里拿出日记本和一支笔,开始记录。他眉头微皱,眼睛眯成一条缝,嘴里念念有词。笔是普通的油笔,字写得还挺漂亮的,以前肯定练过。日记本有些旧,写了约一半。

“你经常做笔记吗?”我问。

“习惯了,遇到觉得有帮助的,就用笔记下来。”他抬头看了看我,又低头继续写,“没办法,记性差,怕忘了。”

聊天时会主动拿出日记本做笔记的人,现在很少了。

风小多了,远远望去,东山之上有个银色小圆盘,月亮升起来了。

几分钟后,他合上笔记本,说:“不好意思,您继续讲吧。”

“三不求:究心不求无碍。学习的时候,不求自己一学就懂,有点障碍也不是坏事。否则,也容易增长自负的想法,以为自己真有多聪明。另外,心中有烦闷有恼恨,因此吃不好睡不好,这未尝不是好事。至少说明我们心胸还不够,用之前学过的那些道理,能否化解这些障碍呢?道理是拿来实践的,不是用来讲给别人听的。很多人嘴里说得头头是道,遇到障碍就抓瞎了,还时不时说:懂了无数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四不求:立行不求无魔。魔,是指各种破坏,各种挫折,各种诱惑。行,可以指一个人的理想、使命和愿望。愿望越大,魔就会越多。但这些魔是过来磨砺我们的,看我们够不够坚定,毅力够不够大,道心够不够强。所以,遇到魔来了,把它当成前进路上的伴侣,魔也就不再是魔了。

“五不求:谋事不求易成。事情太容易成功,人就会生狂妄之心,高估自己的能力。做任何事,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没遇到困难才不正常。不求易成,就没有那么高的期望。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不如意也就越多。”

朋友时不时记录,估计他积累了不少类似的日记本。我从高中的时候开始记日记,一直记到大学,应该有十几本,那也算是财富吧。

时间很有意思,一件微小的事,坚持下去,时间长了,也会变成独一无二的财富。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没这个耐心等待。

朋友时而问两个问题,时而发表一下感慨。他经历丰富,且心态开放,悟性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窗外的白玉盘越来越亮,树影清晰可见,斑驳凌乱。

我继续讲。

“六不求:交情不求益我。与人交往总想为自己谋利益,容易亏失道义。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容易看见他人的过错,起怨恨心。其实,快乐都来源于想要利他,而痛苦都来源于想要利己。看看周围那些总想占人便宜的人,过得大多很一般。

“七不求:于人不求顺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交往之中,哪怕不涉及利益,也会有方式和习惯的不同。与人交往,不要希望别人都顺着自己。若周围的人都顺着自己,容易滋生内心的骄慢。能真正做到随顺他人者,绝不是泛泛之辈。老子曾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种人才真正强大。

“八不求:施德不求望报。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话:我以前对某某如何,他居然这样对我……这就是‘施德望报’的心态。施德望报,会让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施恩不望报,可以发现自己的贪念,破除自己很多执着。

“九不求:见利不求沾分。听到好项目,就想参与,看见好处,自己也想分一点。这看似人之常情,实则是嫉妒心和贪心在作怪。很多人上当受骗也是由此而来。不贪利,哪会上当啊。看见有人获得利益,能做到不求沾分吗?能做到真心祝福他吗?这一点很难。”

我停下来,开始泡茶。

其实每一条讲起来,我都十分惭愧,因为都像在说我自己。例如不愿吃亏,总想占点便宜;总记得自己对别人的好,哪怕只有一丁点;总想表现自己的聪明和强势,让别人顺着我。以前不理解“无明”是指什么,现在有些明白了,再看看自己之前做的那些决定和事情,以为是对己有利,却不知是造业众多。这就是无明啊!正所谓“痴昧取舍犹黑暗”。

我zui近能找到点泡茶的感觉了。不是茶有多好,而是泡茶本身蕴含智慧。摆上茶具,放好茶叶,拿起水壶,慢慢倒水,不多不少,刚刚好;浸泡数秒,查看汤色,手握茶碗,缓缓出水,凤凰点头,水*茶尽,落杯而停……看似简单,如果分解,会有数十个步骤,而且每个步骤都要刚刚好。是的,刚刚好,不多不少,难道不神奇吗?人的动作怎能如此精确?

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啊!朋友写字,一个汉字那么复杂,每一笔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还相互依傍牵连,为何能写得刚刚好?zui平常的走路也是如此。提脚,放下,踏实地面,后脚蹬地,再提脚,身体上那么多肌肉协调,一百多斤的身体,不偏不倚地走在路上,好不神奇!

听说佛陀在世之时,就教过弟子如何把觉知放在当下,走路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的佛弟子,时时刻刻觉察自己在做什么,走路也是修行。

我还沉浸在泡茶的觉知时,*边传来一个声音:“还有zui后一不求,您继续。”

“十不求:被抑不求申明。‘抑’大概是委屈、冤枉、误解的意思。被误解了,能不解释吗?能不起怨恨吗?有人说这做不到啊。当然做不到,慢慢学着做嘛。哪天能做到了,就是修行的进步。

“这就是十不求,讲完了。”

“太好了。总结得太好了!”朋友又做了个合掌的手势,说,“谢谢师父开示!我回头好好对照自己,提醒自己。”

“不敢当。别谢我,是古代高僧妙叶禅师说的。我自己也没做到,跟你分享而已。回头你可以看看原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前几天看见一段话:当我们有‘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时,试着把这个想法变成‘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些事是想要教会我什么’。这跟刚讲的‘十不求’,有异*同工之妙。”

“是啊。有个大修行者邱阳创巴仁波切曾说过,生活是好的老师。”

“或者说,逆境是好的老师。”

“对啊!逆境是好的老师。喝茶!”

泡了十几泡了,茶还很香。

朋友递过来一支烟,问:“你还抽烟吗?”

“我不抽了,你抽吧!”

“你以前抽的吧?戒了?”

“是啊,我老师说人的身体跟坛城一样,很庄严,哪有用烟熏坛城的道理,于是我就戒了。没关系,你想抽没关系的。”

“呵呵,我也不抽了。”朋友把烟又放回了包里。

我们继续闲聊。

夜深了,月华如水,虫声幽咽。

《在工作中修行》

如果你还没有工作,那么去找份工作,可以从zui基础的做起,例如做服务员、送外卖、开专车等。不要嫌条件差,不要嫌辛苦。条件差,太辛苦,本身就是磨炼自己的机会。但有个前提,心态一定要好。从内心里要乐意为别人服务,这才是积累。如果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一会儿说公司太抠门,一会儿说客人太刁钻,你的境况只会越来越差:你任何工作都做不长久,找工作会越来越难,遇到的老板同事和客人也会越来越面目可憎。

如果你有工作,如果你是基层员工,记住两个词:精进,忍辱。

精进,是指你要做得比别人更认真,工作时间更长,主动性更高,踏实努力工作。无论是在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应如此。有人会说我那么努力,老板也看不到,不是等于白努力吗?精进不是为了得到老板认可,是给你自己积累提升!所以,多加加班,工作卖力、辛苦一点,对你没有坏处。俗话说:吃亏是福!意思是你自己多吃点亏,就是在积累。

忍辱,是指你不要抱怨。不只是嘴上不抱怨,内心也不抱怨。不要总看那些不公平的事,不要觉得自己付出多就应该收获多,不要想这些。不信,你看那些在公司里整天怨天尤人的人,无论多努力,总是混得不好,换个工作也大同小异!所以,请从内心里接受生活的不公平,对于他人的讽刺讥笑,一笑而过。

对基层员工来说,不用看别人,做好自己的事,把公司交代的事情做好,不用去计较批评或者抱怨不公平,自然会一点一*地积累起来。

如果你是中层管理者,记住两个词:禅定、布施。

禅定,就是专注于工作本身。中层管理者,有能力,有地位,很容易被其他事务分散精力,例如去外面参会演讲,经营自媒体等,这些都不合适。应该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业务,带好团队。不要操心公司整体经营问题,不要整日议论什么战略、文化、公司八卦什么的!

布施,是让你帮助他人。管理者有团队,帮助员工成长,给新员工做培训,这里要提醒的是帮助要集中在工作,不要涉及生活。不和别的团队抢功劳,把功劳让给别人又何妨?

其实,对于中层管理者的行为,老板能看得一清二楚,不要小瞧老板的眼光。如果你是公司高管,你的部下做到“禅定”和“布施”,你会想提拔他吗?有人说我公司就不一定。也没关系,你的厚积不在这家公司薄发,也可能会在别的地方出现。例如你的客户把你挖过去后工资翻倍了,也可能你面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多选择……

如果你是公司高管,记住两个词:持戒、般若。

能做到公司高管,能力已经得到了肯定,此时容易得意忘形,持戒,让自己保持平和和冷静是zui需要的修行。般若,是凭智慧做事,而不是凭一时的冲动。什么叫智慧?当你安静时,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或评价,就是智慧。可能没有那么清晰的原则和逻辑,但你照此去做,十有八九是对的。如何让自己安静下来?可以学习禅坐,可以抄经,可以一个人散步,可以练习觉察……

如果你是创业者,是企业老板,或者是做生意的商人,你要注意两方面:走正道,做善事。相信事物的正常规律,一些赚快钱的邪道不要走,厚积薄发,对客户好一点,公司财务严谨正规,这些都是走正道;可以带领公司参与或发起一些公益活动,个人也多做做慈善,修桥补路,帮助朋友,多做善事。这既是对社会的反哺,也是对个人内心的滋养。

虽然分了四种情况讲,但对每个人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些都可以同时实行,并不冲突。做这些事时,有三点要注意:

一、内心一定不要有抱怨和嗔恨。

二、不要期待公司或者他人给予回报。回报会体现在哪里,你根本无从知晓,别找理由,只管做就好了。

三、要真的去实践。每天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看看是否做到了。

做到这些,你的能力和人生的境界自然会越来越好,运气自然也会越来越好。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在教育孩子中修行》

辅导孩子写作业,容易产生情绪,这不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有的父母根本不辅导孩子写作业,也就不存在问题。但所有父母,都会为孩子担心和焦虑,无一例外。

幼儿时,父母担心孩子说话、走路、身体发育等是否按照生长标准发展;孩子开始读书了,担心其生活习惯、学习成绩的问题;孩子再大一点,遇到叛逆期,发现孩子不喜欢跟自己交流,有自己的秘密了,家长更焦虑了;更大一点,开始担心小孩考大学的问题、早恋的问题;上了大学,担忧孩子找工作的问题,找对象的问题……

总之,对父母来说,担心和焦虑从来不会消失。

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身体健*,希望孩子成绩好,希望孩子懂礼貌,希望孩子有特长,希望孩子聪明,希望孩子长得漂亮,希望孩子勤奋,希望孩子性格好习惯好……

总之,在父母内心有个标尺,孩子要是不符合预期,父母就开始焦虑。

父母之所以产生焦虑,主要的原因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人生寄托的一部分。那些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大多不够自信,甚至自卑。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够成功,所以去要求孩子,希望孩子能优秀,能出人头地。

但问题来了:凭什么是你的孩子很优秀?

我看过很多家庭的小孩,教育很严格,小孩开始还比较优秀,但后来普遍平庸,甚至出现各种问题。并不是指平庸多不好,而是说那种小时候的优秀,并没有长久。

朋友家的孩子,父母对他从小要求特严格,必须考Di一,必须考一百分。后来他自己也习惯了这种要求,很勤奋,成绩特别优秀,小学毕业时,被重点初中特招。一次期末考试得了班级第二名,在家捶胸顿足,号啕大哭,好几天情绪低落。为何?因为没有考到Di一名。

你觉得这是好事吗?他父母现在也不认为这是好事,他们以前焦虑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焦虑他的心理素质。

在教育孩子时不自觉产生焦虑的父母,也许下面三个建议能对您有所帮助。

家长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你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就像当成你的邻居一样。邻居习惯不好,你会善意提醒,多次不听,你也只好接受。邻居有困难,你善意去帮他,多次无效,你也只好接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你帮助他教育他的时候,前提是要先尊重他。

家长要相信:孩子都会比家长优秀。

你发现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可能不觉得这有什么关系。但你仔细想想,自己的父母好像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吧?你总能发现他们很多不好的习惯吧?二十年后,你的孩子也会这么看你。孩子比家长优秀,这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既然他以后会比你自己优秀,你还担心什么呢?接受他现在的不足吧。

家长要知道:经历一些磨难和痛苦,对孩子成长并非坏事。

你总想把好的给孩子,把可能的困难和危险先替他解决掉;只要他提出要求,很快就满足;一旦情绪低落,就赶紧去安慰陪伴,甚至会到学校帮他申冤……这种孩子很难长大。孩子的成长,家长不能代劳,在一段时间里,要让他自己经历成长,可能是委屈、痛苦,但经历这些才是真实的人生。

明白了这三个道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日常,“口说心行”。此时你可以做的是陪伴和引导。就像种了一棵树,你能做的就是浇水施肥,看管好它。这棵树如何长?能长多高?能长多粗?会长成什么样?每棵树都有自己的选择。

对待孩子是如此,对待其他人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要经历的痛苦,也有自己要获得的幸福。换句话说,人生所有经历的路,都是必经之路。你可以做的是陪伴和引导。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在教育孩子时的修行,记住一点:学会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