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33回 罗贯中演义三国史  施耐庵浓墨水浒传
罗贯中演义三国史
人们在谈到唐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时,总爱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个词,来简洁地描述其特点和成就。这几个高度凝练的词,确实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从唐朝到清朝一千多年间中国文学发展的特色: 唐朝,是诗歌鼎盛的年代;宋朝,是词兴盛的时期;元朝,是戏曲称雄的岁月;而明朝和清朝,则是小说繁荣的时代。
明清小说的繁荣,是以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三国演义》首开先河的。它的作者是大小说家罗贯中。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事迹,由于缺乏史料记载,我们知道得很少。现在能够确定的,只知他姓罗,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是元末明初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考证他的生活年代约为公元1330年至1400年),祖籍为山西太原,但长期生活在浙江杭州。他性格孤傲,不喜交往,与人寡合。
罗贯中曾卷入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斗争漩涡,在当时起义领袖之一张士诚手下出谋划策,颇有些雄才大略,发挥的作用也不小。后来,张士诚兵败,朱元璋扫平群雄,建立明朝,他就结束了政治生涯,隐居不出,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一生著述甚丰,作品很多,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演义》、《三遂平妖传》等长篇小说;还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杂剧三种。不过,他影响、成就的作品,却是七十五万字、一百二十回的中国古典小说经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和兴衰为主线,描写了从东汉末期到西晋初期百年左右的历史演变。它是根据晋朝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历史书《三国志》(包括后人作的注释),参考宋代以来说唱文学和民间传说中流行的三国故事,经过作者精心再创作而成的。
常常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这话说得很好。因为该书描写的主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张飞、关羽等,都是历史上实有其人;所描写的主要事件,像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也在历史上实有其事;作品所勾勒的整个历史过程,从汉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复杂斗争,后被司马氏的晋政权所统一,这也符合历史事实。正由于全书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等,与《三国志》等史籍记载相一致,所以人们说它“七分实事”。
可是,作品中也有不少地方是想象虚构的,如“王司徒巧使连环计”、“献密计黄盖受刑”、“七星坛诸葛祭风”、“关云长义释曹操”等,这些很精彩动人的情节,在史书里根本就找不到一点影子;至于吕布的“赤兔马”,能“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之类的描写,自然也属夸张之笔。诸如此类,就是人们说它“三分虚构”的缘由。
写历史小说与写历史书不同: 写历史书应该严格尊重史实,绝不能无中生有地编造和掺假,否则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就要大打折扣;但写历史小说,却允许在大体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的想象虚构,允许对某些比较具体的事件和细节,进行重新设计和夸张描写,这样才会使作品生动有趣,具有艺术魅力。
所以,我们读《三国演义》时,虽然能够获得许多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却千万不能全信它的所有描写,因为它并不是严格的历史书,而是带着想象虚构成分的历史小说。
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带有很鲜明的“尊刘反曹”的倾向。在历史上,曹操和刘备都是杰出的政治家。《三国志》评价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评价刘备是“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并没有对谁加以过分褒扬贬抑。
但是,罗贯中却把曹操写成一个诡诈多变、残暴狠毒的“奸雄”,而把刘备写成一个仁慈英明、宽厚重义的“真命天子”。与此相联系的是,曹操阵营里是坏人多,好人少;而刘备阵营里则几乎全是好人,坏人只是极个别。即便对第三方面的孙权,作者也依据他对曹、刘的态度来加以描写: 当他与刘备联合反对曹操时,似乎多了几分英雄气概,而当他联合曹操反对刘备时,则显得有些卑琐渺小。
罗贯中所以这样写,表明他有着正统的封建观念,即汉朝是由汉高祖刘邦建立的,皇位自然该由刘姓来继承,曹操想篡夺大权,就是乱臣贼子。就这一点来说,罗贯中的创作思想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是,由于作者写的是小说,而不是历史,他所塑造的刘备和曹操两个艺术形象,一个是忠义仁德的化身,一个是残暴奸诈的象征,因而“尊刘贬曹”,实际上表达了尊崇仁德,贬斥残暴,尊崇忠义,贬斥奸诈的思想倾向。这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有进步意义的。因此,对罗贯中的“尊刘贬曹”倾向,不能简单地说好说坏,而要进行具体分析。
《三国演义》在艺术描写上,是非常成功的,特别是人物描写,它一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脍炙人口的不下几十个,这是一个十分杰出的贡献。
曹操是罗贯中着力刻画的“奸雄”典型。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刁钻奸诈,他的叔父管教他,他就用计策来加以对抗。一天,他看见叔父来了,故意跌倒假装中风。叔父见了连忙去告诉他父亲,但待父亲赶来,他却活蹦乱跳,完好如常。父亲问他: 叔叔说你中风了。现在好了吗?他回答说: 我根本没任何毛病,只因叔叔讨厌我,所以到你那儿瞎告状。他父亲从此不再相信叔父的话,而曹操则可以更加无所顾忌地调皮捣蛋了。
他口是心非、诡计多端、阴险狠毒、多疑善妒的恶劣品性,越到后来越变本加厉。他在逃难中躲进他父亲的老朋友吕伯奢的庄子里,受到热情款待,可是他却怀疑人家要害他,就杀了吕家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连吕伯奢也一刀砍了,说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两句话是曹操信奉的人生哲学。
他生性多疑,为防备被人暗中谋杀,假托“梦中好杀人”,拔剑斩了替他盖被的近侍,又上床装睡。杀人之后,他往往又表示“极为悲痛”,对死者进行“厚葬”,亲自“祭奠”,还要从优抚恤家属。曹操有一套收买人心、笼络部下的手段,利用伪善的面孔,掩盖他的野心和残暴。他一生欺君罔上,玩弄权术,滥杀无辜,不知干了多少不仁不义、假仁假义的事。
《三国演义》把曹操这个野心家、阴谋家的形象写得非常丰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写得好的反面人物之一,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奸险残酷的统治者的憎恨。
与曹操形象相对应的是,罗贯中精心刻画了刘备贤明忠义、宽厚仁慈的品格。刘备不仅与关羽、张飞这样的结拜兄弟,同生死、共患难;就是对一般下属部将,也以信义为重,交之以心,待之以诚。
对于著名谋士徐庶,曹操是以囚禁其母,来强迫他归附;而刘备则因其母有难,送他离去。对于张松,曹操会见时是傲慢无礼,耀武扬威;而刘备接待他时则是谦虚恭谨,相敬如宾。对于老百姓,曹操是任意拉差,强逼苦役;而刘备则在危难之时,也不愿抛弃拖累行军的樊城十万之众。曹操的人生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而刘备的人生信条则是:“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刘备形象,集中了封建社会明君贤主的许多优秀品质,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贤明君主的理想。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精雕细刻的另一中心人物,罗贯中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同情和赞美,都倾注到他身上。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一生尽忠竭诚,奔波劳碌,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身上有许多政治家的美德,突出的一点便是足智多谋。刘备在未得诸葛亮辅佐之前,屡次被曹操击败,东奔西逃,狼狈不堪。但诸葛亮初出茅庐,次博望坡用兵,就指挥几千人马,杀退曹营十万大军,并赢得关羽、张飞的敬佩。赤壁之战前后,他采取“联吴抗曹”的正确方针,既利用东吴兵力对付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又成功地避开了才华横溢但气量狭小的周瑜的一次次陷害,还导演了“草船借箭”这样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戏。
诸葛亮的智慧,不仅压倒了年轻有为的周瑜,还令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自叹不如。在六出祁山的对垒中,一次他身边只有二千五百名兵卒,却用“空城计”把率领十五万大军的司马懿,吓得仓皇撤退,狼狈而逃。
罗贯中塑造的诸葛亮这一形象,已成为智慧的化身而活跃在中国人心目中,以致人们说某人聪明而有智谋,就给他起个“小诸葛”或“赛诸葛”一类的外号。由此,可见这一艺术形象是何等深入人心。
除了曹操、刘备、诸葛亮之外,《三国演义》还成功描绘了不少的艺术典型。勇猛粗鲁、直率朴实的张飞,忠义英武、恃才骄傲的关羽,才高果敢、嫉贤妒能的周瑜,深谋善算、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忠厚老实、单纯善良的鲁肃,以及赵云、黄盖、张松、陆逊等,无不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三国演义》还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一百二十回,大大小小的战争接连不断,却都写得张弛有度,千姿百态,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同样是写以少胜多,以劣势对优势的重大战役,作者很会根据各个战役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写法。如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兵力相距很大,作者就突出曹操如何善用计谋,火烧袁军粮仓,出奇制胜。赤壁之战,曹操大兵临江,东吴似乎难以自保,作者侧重描写刘备和孙权联合,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战船。彝陵之战,蜀军远征讨伐,吴军兵少力弱,作者着重表现吴军如何采用“以逸待劳”方针,坚守不出,后集中优势兵力,火烧连营,战而胜之。这三次大战,都写了致敌于死命的火烧,但前者烧粮草,中者烧战船,后者烧兵营,烧的对象和方法都各有特色,毫无雷同之处。
传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整日手不释卷,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写作中,以至有时如痴如迷,弄到神魂颠倒的程度。
一次,罗贯中家里人都出去了,只有他一人在家里写书。一个乞丐上门来讨米:“大人行行好,给点米吧,小人已断粮几天了。”
这时,罗贯中正写到“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领着蒋干察看后营粮草。他听乞丐说“断粮”,头也没抬就连声念道:“营内粮草堆积如山,即可取之!”乞丐听他这么说,便毫无顾忌地进屋拿了些米走了。
出门走不多远,那乞丐遇到另外几个讨饭的,把情况向他们一说,他们也都悄悄跑到罗贯中家来拿米,直到米囤见底,才善罢甘休。罗贯中呢,他念了几遍那句话后,只顾埋头写书,对发生的事竟全然不知。
他妻子回来,见粮囤底朝天,急着问他:“咱家粮怎么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