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罗马的决心

 

罗马曾经受辱于迦太基,我们在上一章提到的单方面的条约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像这样的不平等条约,罗马竟然也接受了,那是因为罗马没有足够的船只与迦太基抗衡。罗马军团是陆军团(比希莫特),并非海军团(利维坦),所以迦太基一直掌握着地中海的制海权。此次战役的战场是一个岛屿,不管它怎么接近罗马本土,罗马要到西西里岛打仗,运送兵员、补充武器和粮食,都得渡过大海。对迦太基来说,将渡海的罗马船只打到海底,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在海军方面,罗马的确不是迦太基的对手。罗马没打过海战,即使有舰队,也只是做做追赶海盗的训练罢了。迦太基的司令官汉诺信心十足地率领舰队攻打墨西拿,叙拉古僭主希罗二世则从陆地出兵,与之呼应。

然而,罗马已不再是四十年前被迦太基强迫签下不平等条约的罗马了。虽然他们的海战经验不够,陆地上的战斗却是身经百战,训练有素。正是由于罗马在陆战上具有优势,意大利半岛才会被罗马所控制。战斗意志高昂的罗马军在执政官克劳狄的率领下,摸黑渡海,一上岸便攻破了希罗二世的包围,将叙拉古军队打败。

不过,罗马并没有乘胜追击。罗马认为只要让对手知道罗马军的厉害就可以了。罗马认为真正的攻击留待日后准备周全了再进行也不迟,便撤回本土。罗马的这次攻击之所以取胜,主要是因为运用了巧妙的战术。

第二年,罗马再次率领大军渡海到西西里岛,打败叙拉古和迦太基联军,并进击叙拉古城。一打起陆战,迦太基只有被罗马追击的份儿。迦太基的海军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希罗二世一定非常痛恨迦太基军队不争气,这位机敏的僭主马上见风使舵,背弃迦太基,向罗马军投降。

罗马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了西西里岛东岸的要冲墨西拿和叙拉古,成功地控制了西西里岛的据点。罗马的下一个目标是西西里岛西南部的希腊城市阿克拉加斯(即阿格里真托)。这个城市与罗马作对,依附于迦太基。罗马随后开始慎重练兵,决定在第二年发动攻击。

迦太基也不是好惹的。司令官汉诺麾下的舰队马上聚集到阿克拉加斯西部的赫拉克·米诺亚,汉诺还率领规模不亚于罗马军的部队登陆,与罗马军对峙。阿克拉加斯被包围了半年后,粮食供应中断,不得不背水一战。但是,陆战还是罗马占上风,迦太基军队大败,阿克拉加斯终落入罗马手中。阿克拉加斯的两万五千名当地居民被卖为奴隶,这是罗马对他们采取的严苛的惩罚。

西西里岛的战局因阿克拉加斯的陷落而有了很大的转变。表面上罗马胜利了,但是,西西里岛是个岛屿,罗马在陆战上虽然获胜,想要持久守住,非得靠海军不可。不久,罗马便意识到自己必须拥有强大的舰队,因为即使把迦太基的势力从西西里岛上一扫而空,还是无法对付掌控海域的迦太基海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罗马也许会因为迦太基撤出西西里岛,反而被陷在岛上,形成被孤立的局面。

因此,形同被“监禁”在西西里岛上的罗马军队,迫切需要组建能在海上与迦太基抗衡的海军。比希莫特必须蜕变成利维坦才行。不,罗马后决定同时扮演这两个角色。此时的罗马帝国跨出了走向未来的步。所以,次布匿战争也可以说是建立大罗马帝国的关键转折点,罗马的考验由此开始。

 

2新式武器

次布匿战争持续了二十四年,终的结果是迦太基降服在罗马旗下。战争期间发生了很多场迂回曲折的战役,其中有几次决定性的战役是在海上发生的。

一是发生在西西里岛的东北部米拉海岬附近的海上战役;二是发生在阿克拉加斯和盖拉之间的埃克诺姆斯海岬战役;三是发生在西西里岛的西北部德雷帕纳(即今特拉帕尼)港的激烈战役。

在次海战中,罗马面对强劲的对手迦太基竟然能获胜,是因为罗马人苦心设计的新式武器立下奇功。这个新式武器是被称作“乌鸦钳”的一种“接舷吊桥”。罗马人设计了一架装置在己方战船前面的吊桥,桥的前端挂着钩子,前进时直立收起,等到与敌船靠近时,把桥推向敌船,钩子便如乌鸦的尖嘴啄食物般勾在敌船上,如此这般桥便架在敌我船只之间。桥一架稳,罗马的武装步兵便冲上敌船,在船上打起陆战来。

这种冲锋陷阵的战术,使迦太基的军队败得狼狈不堪。这种战术不必考虑船只大小;不,应该说对方的船越大,罗马士兵越能在船上发挥出陆战作战能力,纵横无阻。

在米拉海战中,迦太基之所以会溃不成军,完全是因为罗马这招出奇制胜的秘密战术。

以前的海战方式,都是用船头互相撞击,使对方船只破损沉没。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作战方法。如果使用这种传统战术,船只的大小、掌舵技巧高超与否,是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为了耐撞,船头必须有充分的武装,并且得巧妙地操纵船只,攻向对方船腹薄弱的部位。如果以船头互撞,小船一定会被撞得粉碎。迦太基人在掌舵技巧或实施船头冲撞战术上都是佼佼者,罗马的船不知被撞碎过多少艘!

这么说来,要胜过迦太基,只要建造更大的船、船头武装更强不就解决了吗?但是,无论是在造舰技术方面,还是操船训练上,陆上怪兽罗马都难望迦太基的项背。因为造船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到的。迦太基拥有数百年的造船经验,事实上,如果罗马没有抢夺到迦太基的新锐船只,后可能必须屈服于迦太基。罗马当时将夺得的迦太基新型船只进行一步步的分解,研究船只的构造,终掌握了迦太基的造船技术。

卡尔·施米特曾经说过:“罗马本来是意大利农民共和国,是一个纯粹的陆地之国,由于跟海洋之国,也是贸易之国迦太基作战,才使她成长为大罗马帝国。”(《陆地与海洋》)

米拉海战的始末是这样的。

原来驻守在西西里岛的潘诺穆斯(即今巴勒莫)的迦太基舰队,得知罗马舰队南下直攻墨西拿的消息后立刻出兵迎击,两军在米拉海岬附近的海上交战。迦太基的司令官汉尼拔(与后来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立下奇功的汉尼拔不是同一个人)远眺罗马的小船队,认为己方的实力绰绰有余,便决定沿用传统的战术,命令船队冲向对方。

没想到罗马船只方向一变,与迦太基船舰并排,并迅速用“乌鸦钳”钩住迦太基船舰的甲板。眨眼之间,手持盾牌的罗马步兵已一拥而上,冲到迦太基的船舰上。当时,迦太基的海军士兵一定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怎么也不肯相信自己的眼睛吧!

结局就不用赘述了。迦太基人眼见自己的船只被罗马一条条掳获,军心大乱,竞相逃窜。终,迦太基的五十艘船舰,也就是一半的船舰落入罗马手中。迦太基尝到了未曾有过的战败滋味。

 

3迦太基的攻势

 

打了胜仗而信心十足的罗马想一举攻入迦太基本土,便积极地扩大舰队装备,于四年后将船舰航向非洲北岸。迦太基为了阻止罗马南下,也动员了所有的船舰,双方第二次海战正式开打。当时是公元前256年的春天。

这场当时规模的海战,发生在埃克诺姆斯海岬。根据波利比乌斯的记载,罗马舰队有三百三十艘船只,迦太基则派了三百五十艘船只与之对抗。罗马兵员共十四万,迦太基则动员了十五万人。

结果迦太基再次败北。迦太基的舰队排成一横排,列阵在罗马舰队前面,而罗马舰队则摆出三角队形,试图用三角的顶点突破迦太基的中央舰队;迦太基舰队一见中央舰队被攻击,两端的舰队迅速包围罗马军的三角顶点,可是这次又重蹈了米拉海战的覆辙,迦太基再次败在罗马的“乌鸦钳”之下。

根据波利比乌斯的记载,罗马损失船只二十四艘,迦太基的船只损失了三十艘,被罗马缴获了六十四艘。勉强逃回本土的迦太基舰队残部重新整顿,驻守在突尼斯湾,准备迎击罗马舰队。罗马将计就计,从邦角东侧(今克里比亚)登陆,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据点。

如果罗马直接攻击迦太基的话,次布匿战争可能就此结束,但是,罗马对这次决战非常慎重。在这次登陆作战中,他们已经抓到了两万名士兵作为罗马的奴隶了,有什么好急的呢?而且当时正值冬季,他们认为好等到第二年春天再发起进攻。因此,罗马留下四十艘军舰和一万五千名士兵,其他的全部班师回国。

没有人了解罗马为什么没有一举进攻迦太基。就战争而言,踌躇不前、优柔寡断是要不得的。难道罗马不知道错失良机只会给迦太基重新备战的时间?或者罗马打算由守备队在东部牵制敌人,再派主力部队从西部攻击?

不管罗马是怎么想的,这种情况对迦太基是有利的。迦太基利用这个喘息的空当,招募战斗力非常强的佣兵,准备和罗马决战。

罗马对于陆战似乎过于自信,他们没有想到迦太基花了一大笔金钱,聘请希腊优秀的军事家赞提帕斯当参谋,并且雇了他麾下的斯巴达佣兵队助阵。这是一批专业的外籍兵团。后迦太基聚集了步兵一万两千人、骑兵四千人和上百头的大象部队,阵容庞大。

罗马守备队的总指挥官、执政官马尔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是一个缺乏深思熟虑的人。他应该等到第二年春天罗马的主力部队到达时再发起进攻,可是急功近利的他低估了迦太基的实力,竟向迦太基宣战。要是战胜了,功劳全归他,这种诱惑令他无法抗拒。

可是结果非常惨。迦太基所用的是著名的努米底亚(罗马时代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部分地区的名称)骑兵、斯巴达战士,加上大象部队——好比古代的坦克,罗马再怎么厉害,也不是迦太基的对手。

根据波利比乌斯的记载,罗马军突破迦太基的包围而逃生的只有两千人,雷古鲁斯的部下有五百人被俘虏,一万两千人统统战死沙场。

悲剧继续发生在罗马身上。罗马元老院得知战败,马上派船舰三百五十艘前往迦太基救援。这支舰队好不容易将罗马残存的部队载上船,回程航行到西西里海岸附近时却遇上暴风雨,导致两百五十艘船沉没。

整个战争局势至此有了很大的改变。迦太基虽然再次转守为攻,罗马却败而不馁。迦太基在西西里岛西部的利利贝乌姆重新建立军事基地,罗马则全力投入重建舰队的工作中。十几年后,战争的舞台再次回到西西里岛。双方的第三次海战发生在德雷帕纳,那是罗马从非洲撤退后的第六年。

西西里岛的战局还没有了结,急躁的罗马执政官阿皮乌斯·克劳狄乌斯·普尔凯尔又想一举歼灭迦太基舰队,于是率领由一百多艘船组成的新编舰队,悄悄地驶向迦太基在西西里岛西北岸的据点德雷帕纳港,准备偷袭港内的迦太基船舰。

迦太基早已侦察得知这个情报,迦太基的司令官阿德赫巴尔不慌不忙地将舰队调到外海,等待敌人入瓮。接着海面起了波涛,这一次又是迦太基占了上风。罗马舰队连使用“乌鸦钳”的机会都没有,就被一举击溃,执政官阿皮乌斯·克劳狄乌斯·普尔凯尔竭力突围,得免一死。根据波利比乌斯的记载,罗马只幸存三十艘船,其他的九十三艘船和士兵都成为迦太基的战利品。

至此,西西里岛墨西拿的战争已经打了十五年,战况没有一点儿进展。双方舰队的损失和兵员的消耗都非常大。虽然如此,这个不知结局的战争又延续了将近十年。

 

4二十四年战争的结局

 

公元前247年,年轻的哈米卡·巴卡担任迦太基军队的总司令。在此后的七年里,这位年轻的将领让西西里岛的罗马军吃尽了苦头。

哈米卡是出身迦太基名门巴卡家族的公子哥儿。世世代代担任将军职务的汉诺家族总是在迦太基出兵之际跟巴卡家族唱反调。这两个家族的对立,造成迦太基在决定重要方针时常自乱阵脚。

在迦太基的上层统治者中,有人强烈主张放弃西西里岛等地,转向在北非扩张势力。汉诺就是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哈米卡则深信西西里岛才是迦太基的生命线,失去这个岛屿,就等于把地中海的霸权拱手让给罗马,势必在未来影响迦太基的经商活动,所以他当总司令时坚持夺回迦太基在西西里岛的据点。

当时迦太基在西西里岛的据点只剩下西岸的德雷帕纳和利利贝乌姆,这两个地方都曾经被罗马攻击和蹂躏过。哈米卡一到德雷帕纳,马上率军击破罗马军,把他们逼出潘诺穆斯,并在北方的俄库特山设下阵地,巧妙地运用游击战,果敢地攻击敌人。在他出击之前,罗马的势力几乎就要威胁到潘诺穆斯了。漫长的布匿战争使罗马学会了海战技巧,相对的,拙于陆战的迦太基也掌握了陆战技巧。

罗马在西西里岛开始出现败绩,而迦太基则不断地对部队进行整补,源源不断地向前线供应武器和物资。罗马若想反攻,就得加强舰队,阻断迦太基的补给路线,才能掌控地中海的制海权,使战况改观,但罗马元老院认为已经花了足够的费用和劳力在制造船舰上,到头来这些船舰竟都化为海底的碎藻,所以坚决反对再花冤枉钱打造船只。

然而,罗马不采取对策是不行的。既然元老院进退维谷,虚度时日,罗马市民们只好自力救济,自己出钱建造舰队。有钱的市民大力出资,罗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造出了两百艘船只,而且是能与迦太基抗衡的有五层桨座(五人共划一桨)的船只。

公元前241年,新编成的罗马舰队抱着必胜的决心航向西西里岛,目标是以前曾经打败过迦太基海军的德雷帕纳。罗马把一切下注到这一次决战上。

打了胜仗的迦太基正好松懈下来,没料到罗马舰队会突然袭击,埃加特斯群岛海战就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胜负。根据波利比乌斯的记载,迦太基被击沉船舰五十艘,七十艘被罗马缴获,这样制海权又落到罗马手中了。

一旦海洋又被控制,迦太基就动弹不得了。即使哈米卡的战术再精湛,没有粮食和武器补给,只有举空拳的份儿了。迦太基终放弃西西里岛,与罗马修好。双方条约的订定则由哈米卡全权处理。

哈米卡尽全力与罗马交涉。他担心的是迦太基被罗马统治,因此他打算只要能确保迦太基独立,他可以做任何让步。

哈米卡抱此打算与罗马舰队司令官卡图卢斯几次交涉,终订下和约,其内容如下:

  1. 迦太基放弃西西里岛,并撤出该岛。
  2. 迦太基须免费将罗马俘虏送回罗马。
  3. 迦太基须付给罗马赔偿金2200他连得(后来提高到3200他连得)。
  4. 罗马遣送迦太基俘虏时,需要收取费用。

 

迦太基与罗马订下这些条约,得以确保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武器也没被没收,哈米卡所率部队得以保全名誉,安全撤兵。

罗马虽然不满意条约内容,但为了和平,只好签了。迦太基虽然打了败仗,但是能有这样的收场,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这也显示了哈米卡高明的谈判技巧吧!

持续了二十四年的布匿战争至此总算落幕,但是,历史经常是从战争结束后才开始的,因为我们要看战争如何改变这个世界,也要等它结束之后才能看得到。

收拾次布匿战争残局的是哈米卡,后来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是哈米卡的儿子汉尼拔。不久之后,罗马又与这个军事和政治才能都超过哈米卡的汉尼拔形成对决的局面,那就是第二次布匿战争。

我渡过那个决定罗马和迦太基命运的海峡,是在1987年3月中旬左右。我的目的地是意大利半岛南端的塔兰托城。在那里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起床看到大雪纷飞,我感到惊讶不已。没想到我竟然会在春天的意大利南部遇到大雪。我简单用过早餐,穿上高筒鞋,披上御寒衣物,乘车赶往里吉姆,当年罗马就是从这里不断派兵到西西里岛的。里吉姆已无当年的踪迹可寻,它现在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城市罢了。

到达里吉姆的旅馆后,我把行李一放下就来到海边。那儿有一艘航行于圣乔瓦尼镇和西西里岛之间的交通船,船正载着整列火车的乘客驶向墨西拿港。

我登上车站附近的小山丘,远眺命运之岛西西里。它是这么近,似乎游泳就可以到达。

我陷入沉思——当年罗马和迦太基为什么争战了那么久?要是为了争夺地中海的霸权也就罢了,可是罗马本来并没有渡过这个海峡的打算,迦太基也没打算要占领西西里岛,当然,更没有渡海侵略意大利半岛的意图。那么,双方在一百多年中,为什么会发生三次生死存亡的战争呢?

能解释的,不就是因为这里有个岛,还有一个海峡吗?我低头看着墨西拿海峡湍急且冰冷的海流,心中一片茫然。伫立良久,我依稀听到像是要出港的交通船的汽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