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后记: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这应该是我30 的后一本书了。至少此刻我是这么想的。
前两本书《生活需要自律力》和《生活需要断舍离》长期居于畅销榜,让我既欣慰又惶恐,欣慰是感谢大家的喜欢,惶恐是觉得自己写得还不够好。其中一本竟然一度和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书排在一起,位列“经典畅销”图书榜单之中,真的荣幸之至,但也自愧不如。
从大学开始,我念的一直是商科,从事行业也是有关品牌、策略与经营,强项在思维、逻辑、战略、战术和谈判等。八年前,我突然对妈妈说:“我想成为一名作家”。如今,我已发行了六本书,即将发行第七本,同时运营着一家互联网音乐公司。
稻盛和夫的《活法》一书近期置于我的办公桌上,一有空就翻阅。它里面有个等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注意,是三者相乘而非相加。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为0,就不足以达到结果。
拿八年前的那个小梦想来讲,当时说的想成为“作家”不是文豪,是指出书,在这个世界上拥有自己的作品。有热情,还过得去的写作能力,把商科思维融入工作与生活的实践中获得经验与心得并且把它们跃然纸上的能力,以及与其他作者差异化的思维方式,于是就有了上述的结果。
本书前文我提到饭圈,他们具有高热情、高规划力、高执行力,遗憾的是,思维方式。粉丝眼中理解的世界和真实世界是两个版本。不同的人存在于不同的逻辑圈,用粉圈的逻辑应对真实世界,恐怕不太行得通。插播一句,作家和读者,好太多了。读者喜欢作家,至少表明对作家部分思想的认同,意味着“能对话”的程度高。
思维方式真的太重要了。同一件事,完全不同的解读,产生了不同的心态,采取了不同的行动,达到了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我常说的: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成功打怪。
我们也不可能强行灌输思维方式到另一个人脑袋里,既费时又费工,对方还不领情,且没必要。毕竟他的前路、他往后的经历,还得他自己走。何况思维方式又会变化,掌控不了。
每个人能管理好自己的梦想,就已是了不起了。有人问:“一个人旅行是种怎样的体验?”我回答:“很爽啊,自由自在,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不需要问同伴下一站想去哪。去认识陌生当地人,听他们的故事。”自己的梦想,就是一个人的旅行。时间进程把控在别人手上,预期好不要太高,才可能有惊喜。
把时间花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即可。“结果”只不过是所有的“经过”的终反映罢了。
越进步,可对话的人就越少。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身边知音寥寥无几。但幸福的是,和你一样抵达海的另一边的人,便是你的同好,程度不相上下,互相听得懂、聊得来。
“与同好争高下”,也好过“与傻瓜论短长”。我是宁愿孑然一身乘风破浪,也不想和一群人席地而坐在泥泞之路论是非。
冥冥之中都有记录,终反映在结局里。一切巧合,皆是注定。
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