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当我开始为本书的写作做研究的时候曾经想象过,只要能够使用恰当的鼓励性语言和跟孩子的成长相匹配的育儿策略,那么我的家庭生活就会变得有序而且冷静。但是由于我养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人,所以不免意识到无论怎么样,养孩子都会是一个充满麻烦的过程。即便我已经在脑子里把家长培训课程的各大原则都内化了,但是相应的育儿语言和思维模式,仍然需要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练习,才能习惯成自然,尤其是在面临亲子冲突的时候,坚持这些理念就更是一种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得不摒弃许多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育儿理念,而且还要依赖布莱恩或者其他跟我们育儿思维类似的家长,来给自己坚持下去的意志。比如说如果孩子们在准备入睡之前磨磨蹭蹭的,那么就得不到睡前的拥抱了,但是我们不会出言挖苦孩子,也不会用眼神警告他们。好的时候,即便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花好几个星期的时间才能看得见,而每当在这个时候,我就只能依赖信仰的力量来坚持这条路了。

我必须让自己放弃,不能总是想着时时刻刻都要说出完美的话语,也不用要求自己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所有育儿理念都告诉我们,要尽可能维持始终如一,但我们都是人,总有起起伏伏,状态好的时候耐心十足,可以又冷静又坚定地慢慢商量好规则,说清楚如果孩子不守规则,要面临怎样的后果。而状态不好的时候也会不冷静。但是状态不好并不是什么值得羞愧的事,而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向孩子们展现应该要怎样去道歉,还有弥补自己的错误。

又或者如果我们能够在发脾气之前及时刹车,就又获得了一个锻炼在五分钟之内平息情绪的好机会了,这样一来也不会直接把怒火都发泄出来。更何况,那种宣称只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任何语言模式都能起作用的说法,其实并不对。反之,已经有研究证明如果长期对孩子打骂的话,势必会造成持续的伤害。要相信孩子们能够在不经历痛苦或者羞愧的情况下得到学习经验,其实并不容易。当我开始启用什么行为就会产生什么相应的后果,而不再用做错事就要接受惩罚这个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时候,仍然常常使用谴责的语气,有的时候也在家长培训课程当中感到很纠结。如果要是这种育儿方式,跟孩子立规矩显然是特别困难的,这也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如果孩子的行为带来了相应的后果,那么我们应该要让他们静静地品味这一段经历,如此一来,孩子才可以在后果当中得到教训。而要做到这一点,对家长来说就意味着要对于这种教法有信心。

遗憾的是,要坚守这种育儿模式,也意味着我们要把那些自己满意的育儿工具抛弃,尤其是当我们想要向整个世界展示,自己其实是好父母的时候。不能在公众场合羞辱孩子,也不会为他们的错误买单, 无论孩子是不是忘记带午餐到学校去,还是报名参加拉拉队之后又后悔了,都需要由孩子自己负责,而不是家长出面。与此同时,虽然教一个四岁的孩子,跟教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是不同的,但是基本的育儿原则仍然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尽可能多地赋予孩子主人翁意识,要给

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明确讨论清楚究竟要做哪些事项,以及如果违反了商量好的规矩之后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后果。

比如说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可能没有办法想清楚究竟应该要怎么安排早上的行程才会更加便利,但要在早餐之前还是之后穿衣服,却是可以自己选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十岁的孩子可能就有办法,能够通过头脑风暴来决定放学以后应该要做什么事情,以及做这些事情的顺序了,包括独立弄一份零食吃,然后做作业,全都完成之后再去玩耍之类的。而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应该已经足够大,可以签订协议来保证,如果爸爸妈妈帮自己出了足球训练费用的话,那么他就应该要在未来八周的足球课程中坚持下来,即便自己其实在学了三周之后,就已经觉得无聊了,那也要继续参与每一次训练和比赛。

有一件事很重要,你一定要记得,那就是孩子们如果感到心情沮丧,其实是没有问题的。有时候正是那种不开心或者是不舒服的感觉,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变化。当然了,孩子只能在并不愉快的经历当中变得更有韧性,如果一直被你保护在羽翼之下,他们是不会有任何成长的。而当你开始践行类似这种新的教养模式的时候,可能在这种模式还没有落地生根之前就会遇到反抗,尤其是当你们家的孩子已经比较大了的时候。

如果某个惩罚措施披上了行为后果的外衣,你该如何区分呢?接下来就来为你介绍四个评判标准。行为后果应该是跟行为相联系的,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是尊重孩子的,而且是提前就说好了的。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忘记要把自行车放到车库里面去,那你就可以头脑风暴出一个相应的后果,比如说接下来一周就不能骑自行车之类的。如果一下就要求孩子三个月之内都不能骑自行车,就不够合理了。如果你冲孩子嚷嚷、说他们不负责任,同时又开始骂他们的话,就不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了。当然啦,如果你们事先没有就这个行为的后果达成一致意见的话,你也不应该直接就宣布孩子接下来一周当中不可以骑车。

并不是每一个问题行为发生之前,都一定要预设好相应的行为后果的。当你发现问题之后,再头脑风暴也不迟,因为这个问题再度出现的概率其实是很高的。等待时机并不意味着你容忍这个行为,而是说你要在下一次机会出现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看完这本书,你只能吸取到一点内容的话,那么我希望你能记住的是这一点——孩子调皮捣蛋并不是紧急情况,也不是有问题的标志,只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环节。在面对孩子种种行为的时候,你要想办法暂停一下,从而在意识清晰的状况下作出回应。

脱离反应模式可以提升你跟孩子之间的联结,能够让你有机会跟孩子进行更好的沟通,同时在你不插手的情况下,给你的孩子随机应变和培养自身能力的空间。这种思维模式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能够强化学徒型育儿模式的三大支柱。

 

航海的时候是没有办法一步就到达目的地的,必须要善用逆风的力量,从而一点点儿地改变航向、迎着你的目标前进。当风不再吹的时候,你就需要改变方向了,调转船的另一边,继续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你仍然要继续迎风航行,来来回回地调换方向,继续以一定的角度向着目标前行。越靠近目标的时候,船越要以之字形继续前进。有的时候风停了你就只能随波逐流,似乎看上去并没有什么进步似的,如果你变得缺乏耐心、想让船直接冲向目的地,风帆反而会被吹直,随后船也会停下来。

养育孩子都是有相似性的,孩子需要在你有爱的指引下,在生活中进行长期学习,这其间是没有捷径的。尽管我们特别想要把自己头脑当中好不容易得来的知识,全都一股脑地传给孩子,但是他们需要自己经历生活的种种,他们也必须自己探索出人生的答案。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孩子取得胜利的时候为他们欢呼,在他们跌倒的时候把他们托住。同时为孩子祈祷他们能够迎来强劲的离岸风,好让他们加速向自己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