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一切从这里开始

    ——人在使用工具的时候应该用理性控制工具

 

社交从什么地方开始?「张先生,我的朋友李四说过, 你作的五言古诗是当今。」社交就从这里开始。

深交从什么地方开始?「 张先生, 王五在那里毁谤你,说你作的诗不如庙里的签。」深交就从这里开始。

宋代名臣吕蒙正出身寒微, 后来入朝做官, 难免有人瞧不起他。有一天退朝的时候, 他听见背后有一个声音说:「吕蒙正是甚么东西, 今天也站在这里!」

吕蒙正的同事自告奋勇, 要去调查这话究竟是谁说的。吕说不必 :「我不要知道这个人的名字, 如果一旦知道了,就终生不能忘记了。」警告就从这里开始。

对于别人的批评, 我们感觉兴趣的应该是批评的内容, 以便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使明天的我比今天的我更进步,至于出自何人之口, 并不重要。可是许多人的注意力恰恰相反, 他们干方百计要知道究竟是谁在批评他, 并不注意究竟批评了些什么。

闲谈论人是非,不要认为言者无心,事过无痕, 这种话的传播快。传话的人津津有味, 听话的人刻骨铭心。一句话说完了,多少恩怨也由此开始了!

一个人如果眞有长处,你想夸奖他, 与其说在当面,不如说在背后。一个人如果眞有短处,你想指责他, 与其说在背后,不如说在当面。当面称赞别人的长处,对方的高兴是有限的,背后揭露别人的短处,受者  ( 除非他有过人的涵养) 的愤怒是无穷的。

语言固然是文釆,是性情,它也是工具,人在使用工具的时候应该用理性控制工具,你说呢?

 

 

幸亏没好好地读书?

 

新闻报导一位大学电机系出身的企业家说,他「痛恨」当年所受的教育。这位企业家认为,大学电机系的教育没有启发性,未能培养他的创造力,幸亏他没好好读书,才有后日的成就。

当年的教育有此缺失,但是我很难相信,他只凭「没 好好的读书」能有日后的成就。

他如何解释那些好好的读书仍然很有成就的校友呢?他又如何解释那些成绩落后而转系而退学的人为何并没有很大的成就呢?

须知教育「给你一个高度,也同时给你一个限度」,无论你读哪个学校都是这样,真相应该是,台大给他高度,他自己凭藉这个高度 去突破限度,他并非「幸亏没好好的读书」,而是「幸亏还是读了一点书」。他除了「欣赏自己」,也该「感激母校」,二者并存,并无冲突。

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医生说,幸亏我在医学院没好好的读书,他的诊所恐怕要关门。如果一个教师说,幸亏我在师范学院没好好的读书,他的学校恐怕要辞聘。如果一个军官说,幸亏我在军官学校没好好的读书,他恐怕只有准备退伍。如今一个企业家怎敢这样说?

这是因为企业家是老板,他雇用别人给他做事,他用甚么样的人?他用那些在学校里好好读书的人,而不是专门选用不肯好好读书的人。既然如此,他为何还不尊重这些人呢?

我联想到 50年代到60年代,大学理工教育忽视人文修养,社会上流行理工学生的许多笑话,反映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好像不明事理,不通人情。如今这位企业家一时失言, 恐怕也是教育给予的限度,成为当年笑林流风遗绪之延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