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皇帝的一天怎么过

凌晨三五点,天还黑漆漆的,京城的居民都还沉浸在睡梦中,后廷宫殿里的皇帝就已经在仆人的服侍下起床了。他穿上华丽的龙袍,戴上沉沉的帽子,匆匆忙忙吃点儿早餐,就开始批阅奏章。
天微微发亮的时候,皇帝开始起身上早朝。初,早朝的地点在太和门,后来改在乾清门。早朝是皇帝的主要工作之一。
在知了吱吱歌唱的夏天,皇帝和大臣们都穿着长长的袍服,虽然他们脸上是庄严的表情,但身上其实已经热得直冒汗了。而寒风刺骨的冬天,皇帝在没有暖气的宫殿冻得瑟瑟发抖,还要面不改色地听大臣们汇报国事。好在皇帝的座位后面会放上炭火盆,这让皇帝稍稍感觉到一点儿“暖气”。
早晨七八点,皇帝结束早朝。可是皇帝不能休息,他还要上课学习,有时也会批阅奏章和接见王公大臣。皇帝的老师被称为“讲官”,会讲解儒家的四书、五经等经典,皇帝听完之后还要复习呢。
清朝的皇帝中,康熙皇帝是“模范生”,他几乎每天都要听讲官讲课,有时候还主动向讲官复述一遍当天的学习内容,好让讲官知道自己理解得够不够准确。但对于童心未泯的小皇帝们来说,一大早便要看书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多少会感到头疼。小皇帝溥(Pǔ)仪一开始是个乖巧的好学生, 但十二三岁之后,开始变得贪玩,甚至还装病“逃课”呢。
上午九点多,皇帝的课堂结束啦。这时皇帝要到后廷向自己的妈妈、奶奶请安,他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天下人示范,大家都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人。明清皇帝几乎都很孝顺,乾隆皇帝坚持每天向母亲问安,尽心奉养母亲42年。
忙碌的皇帝一直要到下午两点才能吃午饭。此后,皇帝会迎来一天之中比较自由的时间,那就是三点至五点的活动时间,这时皇帝大多会留在后廷的宫殿里。
皇帝们的爱好各不相同。有的皇帝喜欢写字画画,有的喜欢在园林里玩耍、看戏、喂猫、逗狗,但是也有皇帝不贪玩, 他们会把握时间读书和工作。清朝的雍正皇帝便是这样一位“工作狂”,即使下了朝,他还要待在“办公室”里,批阅一份又一份的奏章,看完了奏章,还要在奏章上写一大堆批语,就像我们的老师批改作业一样。
充实的一天在太阳落山后就结束了。晚上八点,月亮已经高高地挂在了天上,皇帝爬上床准备呼呼大睡,他心里想着,明天又是忙碌的一天啊,希望今晚做个美梦吧。


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

故宫一开始其实叫皇城,到了明代万历时才改叫紫禁城,那么为什么叫紫禁城呢?
这还得从天上的星官说起。
古人为了便于认识星辰、观测天象,将天空中的恒星分成若干组,其中的每一组就是一个星官,也就是现在西方国家所说的星座。整个星官系统主要由“三垣”星官、“四象” 星官以及其他星官组成,星官也像人间一样,有严密的职能划分。
按照古代的天象观,以北极星为中心的诸星宿被划分为三个区域,是天上的三座城堡——分别是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这就是所谓的“三垣”。“垣”就是墙的意思,每一垣由两道星星联成的墙围出了接近圆形的区域,其中位于“三垣”中心的就是紫微星垣。
古人认为紫微星垣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是天帝的居所,又称其为“紫宫”。
为什么以北极星为中心的紫微星垣位置不动呢?这是因为北极星位于地轴的北端,地球自转时,北极星因为在地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看上去相对不动。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皇帝作为天子,在人间的居所对应天上的紫宫,旧称皇宫为“禁中”,是中心之地,又相传皇宫对老百姓来说属于戒备森严、令人畏惧的禁地,所以皇宫又叫紫禁城。
紫禁城的整体布局也基本是法天象地的,但没有机械地照搬,而是取其本质,巧妙做了变通。
紫微星垣是天帝及其后妃居住的地方,紫禁城的内廷,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是紫微星垣的映射。
太微星垣在紫微星垣的东北,是天帝处理政务的地方,紫禁城的前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太微星垣的映射。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南门,整体造型设计得像展翅飞翔的凤鸟,照应朱雀。神武门是北门,原叫玄武门,照应玄武。
这样的对应还有很多,小朋友可以自己去找找看。


故宫为什么不怕地震

1679年9月2日(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发生了一场强烈地震。
这次地震虽然发生在白天,但当时天色漆黑,大地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声响震天,德胜门等巨大的城门被震塌,厚厚的城墙毁坏严重,无数官衙、民居都轰然倒塌,死伤的民众不计其数,现场如同人间地狱一样可怕。
奇怪的是,在这么大的地震中,故宫里的宫殿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依然稳稳地立在那里,堪称奇迹。
不但如此,600多年来,北京及周边发生过200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令人惊讶的是,故宫宫殿基本没有出现倒塌的情况,这让无数人感到好奇。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中国的建筑专家带着外国同行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搭建了一个复制故宫建筑结构的模型,实验模拟了不同震级的地震,每次模拟持续30秒。
在大家的眼皮底下,建筑模型依次挑战4级、4.5级以及5级地震,木质结构的模型出现轻微晃动,砖块砌成的墙体开始松动,但是建筑模型却没有多大变化。实验人员将震度调到7.5级,模型开始剧烈晃动,左右两面的墙明显已经支撑不住,轰然倒塌,但是建筑模型却依然完好。
随后,实验升级,震度调到10.1级,这是有记载以来的地震强度,相当于200万吨TNT炸药的爆破力。此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模型在10.1级地震中,底座拼命地晃动,柱子都摇摆得快要飞起来啦,模型却仍稳稳当当地立在原地,只是发生了轻微位移。这个实验让外国专家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
那么,让模型保持不倒的秘密是什么呢?答案是一只只小小的斗拱。
斗拱是什么呀?居然有这样神奇的功能?有人说,中国传统木建筑中,简单的组合是斗拱,但技术复杂的也是斗拱。它有多复杂呢?工匠们将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拱托着斗,斗托着拱,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层层纵横交错叠加,托着屋檐往外延伸。
斗拱之所以这么厉害,在于它不需要一颗钉子,也不用胶水,靠着榫卯结合,就能牢固地组装在一起,像一个结构精巧的支架。它们层层伸展,扩大了横梁的着力面积,将屋顶的重量,传给了立柱。
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如同弹簧一般,遇到地震时,会松动但不会散架,从而使故宫屹立不倒,这也是许多古建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倒的奥秘。



宫里的饺子什么馅儿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正月初一,紫禁城里洋溢着过年的喜悦,光绪皇帝并没有和妃嫔们玩耍,而是“躲”在养心殿里吃起了饺子!他一口气吃了13个猪肉长寿菜馅儿的饺子和13个猪肉菠菜馅儿的饺子呢。
过年时皇宫有那么多好吃的,为什么皇帝们偏偏钟情于饺子呢?
原来,清代皇室贵族们从前一直生活在东北,那里的冬天冷得叫人瑟瑟发抖,这正好利于保存饺子。他们会在除夕前包好饺子,放在室外冷冻,到了除夕夜便开始煮了吃,一连吃上十几天。所以,皇宫里吃饺子,也表示不忘老祖宗的传统。
宫里还流行吃素饺子,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时,由于连年浴血奋战,死伤无数。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的那年春节,下令过年吃素馅饺子,也有表示不忘祖宗、纪念发祥之地的意思。清朝皇帝们大都严格遵守祖宗遗训,每逢大年初一就要早早起床,更衣后离开自己居住的宫殿,到乾清宫旁的昭仁殿或弘德殿吃素饺子。不过,也有说是因为清宫里有礼佛奉道的场所,所以吃素饺子。那光绪皇帝怎么吃的是肉馅饺子呢?原来清代晚期,祖宗遗训逐渐淡化,饺子馅慢慢由素馅变成肉馅啦。
皇帝要吃的饺子,御膳房可不敢马虎,等皇帝要吃的时候,既不能太烫,也不能凉了。那御膳房怎么掌握下饺子的时间呢?据说皇帝出门入门时,随侍太监都会放一挂鞭炮,御膳房根据鞭炮声音的远近掌握煮饺子的时间,皇帝到小桌前坐稳后,热乎乎的饺子恰好上桌。
皇帝不但吃的饺子味道鲜美,使用的餐桌、餐具也绝不能马虎。嘉庆皇帝吃素饺子的时候,专用的“餐桌”就是木胎描金漆的大吉宝案,宝案的四周绘有葫芦万代花纹,上面刻着“一人有庆”“万国咸宁”“甲子重新”三句吉祥语。
我们平时吃饺子会蘸醋,皇帝吃饺子,也会有作料盘,装着酱小菜、南小菜、姜汁醋,各压在一句吉祥语上。太监把饺子盛在专用的瓷碗里,放在大吉宝案的吉字上,请“万岁爷用煮饽饽”。皇帝才能开始吃素馅饺子。
皇帝吃完饺子以后,小太监还会将一块红姜和一个素饺子放到一个盘里面,送到昭仁殿或弘德殿的小佛堂供起来。然后,宫里面大大小小的佛堂里都会摆上素饺子,寓意着请佛祖保佑皇帝一家人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宫里过年喜欢吃饺子,不光皇帝喜欢,慈禧太后还会自己包饺子。到腊月底,慈禧太后便会邀请各个王府的福晋、格格们一起到宫里过年。除夕夜零点刚过,大家便一起动手包饺子。到了正月初一,慈禧太后便让御厨煮饺子,大家再一起吃。
有一年,慈禧太后特别吩咐,“宫里头每个人、每个活物,都要有一份饺子,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恩典”。于是,首领太监“嗻”的一声,赶紧传下去。很快,宫里的狗狗猫猫、慈禧喜爱的小猴子、各宫玩赏的鸟儿都领到了饺子,以示“皇恩浩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