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三版序

  《实习律师指南》是我年轻时写的书,三十多岁写起,拖拖拉拉写了十多年,到2013年12月出第1版。2016年再版时,基于法律的修订增加了些内容,但没有作多大的修改。这几年,知道这本书一直在热卖,便有了大修一次的想法。固然有法律多次修订的原因,如《民法典》颁布了、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法》有了新的司法解释、又修订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特别是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订确立了认罪认罚程序,直接导致律师辩护重心的转移。斗胆预测,在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后,律师的大部分工作将放在审查起诉阶段。这些法律的修订使程序发生了变化,本书自然也应作相应修改。

  计划认真修改的核心原因,还是感觉到书中的许多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在看来,书中的一些段落论述得还不是很细致,给人囫囵吞枣的感觉,这一次删去了重新来写。这些段落往往是律师实务技能中重要的环节,写细致了,能更好地指导年轻律师的实践。一些段落现在读来,感觉幼稚了许多,也需要重新写过,将岁月的沧桑添加进去。还有一些段落,当年写的时候并没有太深的领悟,老了才找到感觉,需要将现在的感觉告诉年轻的律师。有些问题,当年还没有意识到是问题,二十年过去了,才感觉仍然有和年轻人讲的必要。某不才,大半辈子已经过去,无所建树,只希望把这件事做好,于社会有所贡献。

  本书名为《实习律师指南》,其实并不局限于实习律师,而是写给年轻律师读的。开始律师实习,不妨加个班,熬个夜,一口气将本书读完,就大体知道了当律师是怎么回事。但仅靠这一次的阅读远远不够,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经验的体会。经是经历,验是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学习者只有自己经历了,自己验证了,才能变成学习者自己的能力。没有经过验证消化的知识,依然是知识,即使记在了脑中,仍然不是学习者的能力。因此,次的阅读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之后,需要边阅读,边验证,边实践。我提出“阅卷三步法”:全文浏览划重点,时空纵横大事记,正反对比找差异。知识点非常容易记忆,但是否实用,就需要去验证,需要去实践。按图索骥做上几次,才能够领会掌握,才能变成自己的能力。今天去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不妨在出发前翻翻本书,简单记一下会见的要点,你就知道见到犯罪嫌疑人该问什么话,不该问什么话,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下次再去会见,心中会更有数。如此不断地实践验证,书中的知识就变成了你的能力。我真诚地希望,在后扔掉本书之前,不妨再读一次,同样的段落,同样的话语,由于你阅历的增长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大道至简,如果后能领悟出几条简单的道理来,外化为行动的指南,包括本书在内的所有律师实务之类的书就可以扔掉了。

  本书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大量的案例,也是作者有意为之。多写了案例,书自然厚了许多,但会增加阅读者的困难,减少阅读的快乐。我也深知,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生动的故事比枯燥的说教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个缺陷,只能在下本书中弥补。做了大半辈子律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案子,存下来各种各样精彩无比的故事,一定写出来,给追求上进的年轻律师。

  新冠肺炎正在2020年的春节肆虐,政府号召大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于是少了许多过年的乐趣,少了走亲访友喝大酒;含饴弄孙之余,每天来到山西仁鑫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室,一个人静静地完成了本书修改的任务。

  薛晓蔚二〇二〇年二月五日

 

  再版序

  《实习律师指南》在2013年12月出第1版。2015年年初,先是在微信上有文章称律师人手的15本书,这本小册子忝列第9本。后来,在一些法律网站上,也看到了这份书单。

  我知道这不可当真。这份书单不是通过一定程序评选出来的,也不是某些名人推荐的,自己当真了,以为这书确实人手,一定会招来讥讽。

  但我由此知道,这本书一定有人愿意读。

  现在写书的人确实多,有的为了赚钱,有的为了升职称。为了赚钱,难免粗制滥造,剪刀糨糊,粘贴复制;为了职称,也是粗制滥造,把话说得一般人看不懂,再加上许多的引文、参考资料,看起来内容丰富,但这些书,或者翻翻就扔了,或者连翻翻的欲望也没有。于是,我一直想写些有人愿意看而且能够看得懂、看得轻松的书。

  法律出版社编辑在去年年底来电说要加印,我说需要修改。在这两年中,《行政诉讼法》修改了,且人民法院出台了司法解释。《民事诉讼法》在第1版时已经大修,但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则是2015年2月发布的。尽管律师实务不同于诉讼程序法,但律师实务毕竟与诉讼程序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地方不修改过来,恐怕贻误他人。

  薛晓蔚二〇一六年一月十三日

 

  序言

  这本书,我写了十多年。

  2000年出版我的本法学专著《劳动教养制度研究》后,就开始写这本书。从太原师范学院的中文系转行到政法系后,领导考虑我在做律师,于是安排代“律师学”的选修课程。找来些教材,不是太满意,大部分把律师和公证合在一起,有关律师制度的内容又占了许多,至于律师实务的部分,不仅少,而且空洞无物。我从1996年开始实际从事律师业务,做了几年有了些感觉,于是产生研究如何做律师的念头。这样,一边做律师,一边教书,一边写。在2002年左右,这本书的框架就出来了。

  首先,听到这本书内容的是我的学生们。尽管课时有限,但我力图在有限的时间内告诉学生们如何做一个律师,如何修炼成一个好律师。当然,我也知道,许多同学未必毕业以后去当律师。对现有的法学教育,素来有看法,常常喜欢这样对比,一个理发店的学徒工,在三年学徒期满后,学会如何理发,可以独立开业,但我们四年的法学教育,学生毕业不知道如何做律师,无法给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因此,在这本书里,把什么是律师、律师事务所之类的律师制度与管理的内容全部砍掉了,实打实地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律师。在传销犯罪活动中,常常见到传销者编制的手册,告诉传销者在打电话诱人上当时的每一个细节和处理方式。我想,我们培养律师其实也应当如此。

  其次,部分听到这本书内容的是山西省每年新入行的律师们。连续多年,山西省律师协会聘请我给实习律师讲课。每年两次,一次在实习初,一次在实习即将结束时。这样的培训时间很短,每次三小时,只能将本书中的主要内容浓缩了,精练出来讲给他们听。律师们听了,很感兴趣,向我索要讲义,我说将来会出书的。

  与其他律师对阵法庭时,我常常喜欢研究对方律师法庭上的言行。开完庭,和助手们沟通,告诉他们,哪些言行合乎律师的规矩,哪些言行则没有规矩。我国的一些老律师许多没有受过正规的法学教育培训,没有规矩可以理解。近些年法学院系毕业的学生,依然没有规矩。这几年接触了不少正规法学院系的毕业生,向他们询问在大学期间是否有老师讲授律师实务之类的课程,回答往往令人失望。这些都促使我腾出时间来,一定要把这本书尽快写完,早早出版。

  真正的个读者,是我的孩子。女儿正经学法律出身,硕士毕业后开始实习做律师,恰逢本书杀青,于是个给女儿读,捎带请她核对新修改的法律,找找错别字,避免出差错让人笑话。

  设想着,数年后在法庭上被人击败,对方律师很客气地过来握手说,薛老师,我读过您的书。

  薛晓蔚二〇一三年八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