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代跋】不像后记的后记 
董宁文

这部《民俗掌故日历》持续出版已是第三个年头了,其声名远播,得到了读者的青睐与认可,足见作者、编者、出版者的匠心、恒心与信心。

2019 年的那本日历其实早在此前的两年之前就已开始策划了。据本书的绘画作者潘方尔先生介绍,2017 年年初,这部日历书的策划人朱志凌先生就专程到南京商议将杨荫深先生的《事物掌故丛谈》中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日常饮食、奇闻逸事等的来源与出处,绘制成漫画,展现岁时节令的习俗,形象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神韵。也就是在那次商议并取得共识之后,方尔先生就尝试以他特有的绘画语言、书法以及篆刻的特长,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创作出了数百幅作品。其间策划者与作者的沟通、碰撞,抑或争议以及求同存异等思绪都在作品中或深或浅地显现了出来。虽然大多数读者可能不会一下子看出其中的奥妙,但从这部日历展现出来的三百六十五幅妙趣横生的画面所带给读者的愉悦、欣喜、会心的种种观感之中,我们大家或许就能体会到其中的些许妙处来了。 

记得部《民俗掌故日历》出版后不久,上海辞书出版社、先锋书店联合在南京举办了“民俗:人世与岁月的呼应唱和”——潘方尔绘《民俗掌故日历(2019)新书分享会。那天晚上,作者、编者、出版者与读者济济一堂,聊民俗,谈漫画,说幽默,好不热闹。那次分享会,我也获邀参加,并谈了我一些初浅的想法。会后还意犹未尽地写了一篇题为《妙解民俗掌故,漫画意味深长——潘方尔绘〈民俗掌故日历〉闲读偶感》的短文刊发在《中华读书报》上。文中写有这么几句:

这本日历一天一段民俗掌故、一段掌故一幅画,可谓互为表里,相互生发。杨荫深先生所写的民俗掌故有理有据,丝丝入扣;方尔兄的漫画并不一味图解掌故,而是通过每一则掌故所激发出自己关于这则掌故给自己带来的启发,从而创作出极富生活体验与感悟的画。方尔兄的画通过打油诗的形式而提升了画外之意,与所谓“功夫在诗外”异曲同工。 

曾经听方尔先生说起过,六七年前,他父亲病重期间无意间说过一句话,说是你只会刻印、写书法,要是会画画给我看看就好了。方尔先生为了给病重的父亲带来一些快乐,就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画给你看。这是父子间的一种承诺,方尔先生自小深藏心中的绘画天赋得到触发,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短短三四年间,竟然画了数千幅画,水墨、版画、刻瓷、画紫砂,越玩越嗨,而且还竟然在他所擅长的书法篆刻集出版之外,出版了《潘童叟画》《思想的颗粒和颗粒的思想》两本画册,想必方尔先生的父亲当含笑于九泉了。这或许也是一种尽孝之道吧 ! 

这部《民俗掌故日历3.0 版(2021)》可说是一本案头之妙书,这本日历书有文、有画,有情、有趣;文字蕴藉,书画典雅。方尔先生是一位以豁达、幽默的态度笑对生活、感悟日常并以他的漫画、他的诗作、他的书法、他的印章解读生活的妙人。你可不信我的解读,但不可不信方尔先生的真诚与痴情。 

自 2019 年开始到 2021 年,三年三部《民俗掌故日历》,其中的民俗掌故内容虽有少许重复,但,每一天的配画绝无重复,而且画中所体现的韵味、意趣日臻圆润、敞亮,每日一画在杨荫深先生的民俗描述里面糅进了方尔先生的理解、感悟,并自然流露出他在传统民俗的浸淫之中所得来的经验,这些因素都是这部日历书创作的源泉所在。

我与方尔先生交往有年,若加上神交,总有二十年上下了。这几年见面交流的频率颇高,尤其是今年,我们每次见面无论聊什么天马行空的话题,终一定会回到这部正在创作的日历书之中。方尔先生总是说他快被掏空了,朱志凌兄每天都会变着法地催稿。方尔先生脑子中总有打退堂鼓的念头闪现。但是说归说,做归做,每天都还得要有新作出来。除了画之外,还要想出一首打油诗来,难乎哉,难煞者也!不过我想,这或许也是方尔先生的一种情绪的释放,我总觉得方尔先生已经非常享受这种状态了,或者已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并且“云深不知处”了吧。 

一般来说,一本书完成并出版,通常都是由作者来写一篇后记,或者由编者去写一篇编后记,但是,作为资深的图书策划人,也是这部日历书的统筹朱志凌兄则剑走偏锋,说是要让我来写这篇后记,当初我是婉拒的,因为感觉就是我来写并不合适,加上我的学识、资历都不够。后来想想,志凌兄是一位我所钦佩的出版上的行家里手,他这样做或许也是有些奇思妙想在里面的。再一想我与方尔先生这么多年来的亦师亦友的交往,可能也有比较契合的理由。这样想想,也就写成了这样一篇“不像后记的后记”,也不知道是否接近了志凌兄当初的想法,但愿如此吧,阿弥陀佛! 

                       2020 年 7月5日写于金陵南郊开卷楼雨窗,梅雨时节的雨或急或缓地下了一整天,异常潮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