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人皆在认识中,却少有人知,认识充满智慧。在此,先抛出三个“高见”。

高见之一,并非每一种认识都叫认识。

我们常说,某某人,我认识;某某事,我看透了。哲学家往往会出来挑刺:你真的认识了吗?你真的看透了吗?你如何来判断你的认识就是真认识?可能,你以为认识了,结果只是错觉,你并没有真认识你以为认识的人和事。

认识需要深度剖析,不剖不析,不叫认识,叫自我感觉良好。

高见之二,认识有水平高低之分。

同一现象,不同的人看法迥异。风吹幡动,一僧认识到的是幡动,一僧认识到的是风动,禅宗六祖慧能认识到的则是心动。这就是水平不同、境界不同。必须得承认认识有高低,看法有层级。

看以前所未看,思以前所未思,悟以前所未悟,不满足于肤浅认知,追求思想深度耕犁,方能成为哲人。

高见之三,如何认识是一门学问。

认识,不能武断而谈。认识有自己的来源,有自己的规律,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从不思考关于认识的哲理,只靠胡乱去想去下定论,注定很傻很天真。认识进入误区,看问题陷入怪圈,自己却还不知,是常有的事。好好琢磨如何认识,颇有价值。

的《实践论》是关于如何认识的经典文本,是教人摆脱错误观念,学会科学认识,提升认识能力的指南。

阅读此经典著作,可从三方面的问题着手。搞懂了这些问题,自然也就搞懂了认识的学问,提升了我们的认识力。

,认识“实践”,立足实践。说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容易。可问题是:何谓实践?为什么要立足实践?如何立足实践?

第二,认识“认识”,深化认识。我们常说,这段讲话很重要,回去后要深化认识,可什么才叫深化认识?深化认识的方法何在呢?

第三,认识“真理”,创新思维。要为真理而战,但关键是:如何来判断认识的真理性?究竟存不存在真理?真理和创新有矛盾吗?

 

立足实践,当然要打破“不立足实践”的牢笼。

什么叫不立足实践?获得知识,靠“相面”、“求签”、“周公解梦”、“星座预测”,肯定是不立足实践。依靠山石、风水墙、转运球、辟邪剑,是可耻的愚昧。

唯感觉、唯经验、唯理性,唯书、唯上、唯言,也是不立足实践。书、上、言、感觉、经验、理性,可以运用,但不可“唯”。只看书本,只听报告,只靠网络,只信专家,只谈重要讲话,是不够的。

众所周知的名言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我们要获得真知,就要杜绝习惯、感觉、经验的支配,就要用事实来说话,善于利用准确的数字、反复的调研来说话。

要用事实说话,但事实怎么会说话呢?会说话的还是从事实践的人。从事实践的人,用事实说话,就要追求“实事求是”。

宽泛理解,我们说要实事求是,就是指要看实际、说实话、干实事。要避免的情况是:根本看不到实际情况,看到实际情况也不说实话,说了实话也不去干实事。

实事求是,还有深意。在这里,“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规律,“求”就是去研究、去探求。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研究出、探求出规律,来指导工作和生活。

讲立足实践,如果只是看实际、说实话、干实事,那是低境界地立足实践,如果能从实际中找到规律,一切按规律办事,才是高境界地立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