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2.季节感与色彩

  我曾经在意大利住过三年,当我从国外再回头看日本的时候,我对日本得天独厚的风土、尤其是对“季节感”的感触有种特别的情感。日本的春夏秋冬大约各占全年时间的四分之一,这样的风土气候在衣食住的方方面面孕育出了丰富的文化,培养了日本人“讲究与洗练”的意识。这个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又继续影响着他们那独一无二的色彩感知。

  据说日本的植被种类甚至有欧洲的10倍之多。日本人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创造出了各类发挥木材特性的居住环境。这些木材适应日本湿润的气候,在湿润的空气中呼吸。如此细致地将自然条件运用到居住环境中的文化在全世界也并不多。日本自古以来的住宅,都使用指定产地的木材,对建材的材质感很讲究,而住宅的细节则用树木本来肌理的微妙表情来呈现出细腻度。

  每种植物都各有其固定的色彩,人类不仅模仿它们微妙的色彩,而且还用这些植物提炼出染料,将布匹和纸张进行染色,并绞尽脑汁地使其成为制作服饰的材料,从而让日本独有的色彩变得更加洗练。在草木染的漂亮颜色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既想模仿自然又期望超越自然的洗练精神。另外,在十二单衣(宫廷妇女的一种礼服)等唐衣里能看到的“袭(二层重叠)的色调”,可以说是根据日本人独特的配色品味将季节感穿上身的,大胆且细腻的日本服饰文化。

  这种被海洋包围的岛国风土,给日本提供了丰富的水产资源。作为食材,鱼虾贝类的种类之多,让人再次意识到日本人是鱼食民族的事实。日本人对于食的讲究,特别是对“新鲜程度”的讲究,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生食鱼虾海鲜的文化,夸张地说孕育出了“瞬间”这种关于时间的美意识。颜色代表着新鲜程度,日本人食用的正是“旬”这个时间或者说季节。另外,对季节感的追求还演变出了对盛放食材容器的讲究,可以说正是季节感酝酿出了日本人用眼睛欣赏享受、品尝色彩的审美意识吧。

  不管怎么说,季节感遍布于衣食住的各方面,向我们展示着丰富多样的色彩和细腻的变化,人们进而更加喜爱以自然为范本,不断地努力精进提升对季节的感受。日本色彩文化的底流中所拥有的季节变化这种无常的精神,同步于宗教观的变化无常又影响着色彩的动态,让人不禁联想到另一个有趣的世界。

 

  季节更迭的变化中,色彩也随之微妙地呈现出细腻的变化。它是不固定的,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变化中,与大气浑然相融,阴影重叠,有时闪耀出生命的光辉。于是,人们试着将这一瞬间闪耀出的美丽光辉定格下来,并以自然交织而成的色彩为范本,不断地进行“临摹”。在造型的世界里,很多时候表现的基础是以自然为创作灵感进行“观照”,并磨砺对美的直接感受(直观)。这里的“观照”,指的是凝视对象和事物的真相(本质),不夹杂任何主观情感,冷静地观察如实地写照,也就是写实的行为。“临摹”自然原本的样子,作为训练对于提升色彩品味极为有效。因为这个“临摹”的行为,是人们感受到美而心有所动引发出来的,品味=感受事物的微妙感觉或是理解意义的能力=磨练感觉本身。自然观照的目的,可以说是为了培养感受色彩微妙差别的审美意识,是任何人都值得一试的方法。

  艺术家们并不满足单纯地临摹白中微微带红的樱花颜色,他们更喜欢去感受在月光下奇异绽放的炭灰色樱花,或是即将消失的犹如淡雪般的浅樱色,从而描绘出自己独特的色彩。色彩是神秘的。人们自由地临摹描绘色彩,挑战在想象的世界中创造色彩。临摹这一行为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但艺术家们不会止步于此。我认为这种行为是对“神秘”的探险。“神秘”是主观本身,在探秘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独特性和想法融入其中即可。要有创造属于自己的独创樱花色的精神。

  临摹色彩的行为,既是学习色彩的过程,也是用观察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对临摹对象进行如实地洞察。与之相对,解秘色彩,可以说是创造色彩,是用自由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思考力重新将自我特色浓缩于色彩中的行为。

 

4.风土特性与色彩

  时隔25年,我再次有了在意大利旅居一年的机会,便试着从各种角度对日本和欧洲进行了比较。觉得在海外居住期间获得的收获是,对接触以生活为基础的异国文化的兴趣变浓了,这使我能更客观得看待日本的文化。旅居期间的目的之一是完成城市的色彩装饰(多色性)这一课题,在此期间我也像平时一样挤出时间来试着收集各类色彩。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柏林、布拉格、巴塞罗那、还有米兰……无论我走到哪个城市,都无法相信时光已经过去了25年。不过,柏林是个例外,东德和西德合并后,柏林掀起了一股城市开发热潮,因此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新欧洲的活力。欧洲的色彩采集之旅,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各个国家的基调色。它们正是对扎根于风土性的色彩加以利用的人类智慧和独创性。

  关于风土性的解释各不相同,我将变化比较大的环境描述为“风”属性,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将变化比较小的环境描述为“土”属性。色彩固然来源于风土,但相比用一句话来概括风土的色彩,将变化比较大的全新风性色彩和变化比较小的本土原有色彩加以区分归纳的话,会更容易理解因国家和地区特性所产生的色彩。

  例如,风性色彩形成了大量使用新型人造材料的城市表情,而自然界中存在的当地特有的材料色彩则孕育出了土性色彩。这样看来,可以说现代日本都市具有风的属性,而欧洲的城市则具有土的属性。那么,可变=变化较大的风性环境和不变(普遍)=比人类寿命更长远、源远流长的土性环境相比较,哪种环境更加人性化呢?欧洲的城市之所以给人以豁达开朗、包容舒适的印象,或许也是出于他们对源远流长的安心感吧。

  风土色彩贯穿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创造色彩文化的基础。实际上,如果将欧美广受好评的建筑样式、城市规划的方法,或者各种设计原封不动地引入日本,也总会让人有一种不协调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不协调感,是因为将浮于表面的解决方法过于简单粗暴过于安逸地带入了日本,是忽视风土特性这一基本事实的必然结果。色彩品味是以风土特性为基础进行培养的。说起来,不管艺术、文化还是生活,假如所有的行为都存在于风与土的地界之间,那么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所创造出来的色彩文化,可以说离开了风土特性就无法成立。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确认可变的色彩和不变的色彩,对于提高色彩品味是必不可缺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