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文化与诗学(2015年第2辑 总第21辑)》:
  许多民国武侠题材往往会出现与“外邦人”打斗并取胜的情节,但《一代宗师》回避了这个被阐释了多次的情节。影片中,宫宝森劝诫马三,没有过分突出其保卫国家民族的大义,而是以师德劝引。显然,电影重在表现江湖法则,对投日的马三,则是以宫二与马三对决的江湖和门派规矩来了结。《一代宗师》中的儿女情也颇有江湖味道,宫二向叶问下“战书”,不打不相识,二人互留情愫以为知己。因战事叶问未能赴约,宫二奉道为父报仇清理门户,后时间改变了二人情愫的轨迹,经年后香港再会已经时移世易。电影的高明不在于说透,而在于忍而不发。《一代宗师》中讲到武功境界有三层,见自己、见天地与见众生。见自己是看到自我、认识自我;见天地是看到自我之外的高天厚地,欲与天公比高、与厚土比德;见众生,则是能对山石草木、万物生灵有悲悯感同之情,实为放下自己。这是武侠宗师的境界,亦可看作作者思考的境界,似有江湖,也无江湖。这个江湖显示出一种释道的意味,追求看破放下自在游心之境。作为一位身上有浓厚电影作者气息的导演,同时也是香港商业电影体系中特立独行的导演,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构筑了一个淡然而悠远、深邃而迷人的民间江湖。
  庙堂的江湖。与《一代宗师》相比,《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属于经典的武侠片样式。徐克以一部《蝶变》打开了武侠题材电影的创新之路,他是一位在商业体系下自觉追求艺术与商业平衡的创作者,并将西方的叙事技巧放在东方美学与故事中。他熟谙影迷喜爱其作品的原因,并对此限度地发挥引导。在“狄仁杰”系列里,徐克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舍身救国的庙堂英雄形象。历史上的狄仁杰是盛唐时期的贤能之臣,无论正史或是民间叙述中,狄公的形象极为普及,甚至已经成为历史叙述与民间记忆的一部分,同时由于百姓对公正、正义的向往,狄公的清正廉明已经化为中国文化历史中无可指摘的理想形象。在徐克的电影中,狄仁杰被塑造成一位“仕侠”,…既保持其在民间流传中的神探形象,又加之以侠客的精神。狄仁杰首先是位庙堂中人,有超乎寻常的断案才能,身上具备侠客的精神与绝技,并且忠君爱民。在徐克的电影中,不论是青年的狄仁杰(赵又廷饰演),还是中年的狄仁杰(刘德华饰演),都是具有儒家行止且身手不凡的豪侠。徐克创造的武侠电影怀有深厚的儒家精神与信念,尽管主人公也兼有道家、佛家的某些思想,但核心与内在的行为驱动力是儒家思想。与部《通天帝国》相比,《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里的故事情节在升级,前一个叙事线索是救主,后一个则是护国。徐克用武侠小说中的“科学”逻辑赋予了狄仁杰几乎超人的能力,比如狄仁杰有“千里眼”,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官阶铭牌,也读得懂唇语这种在武侠小说里常见的奇异技能,擅武博闻,机敏智慧,为国为民。在他的电影中,狄仁杰成为不折不扣的中国古代的詹姆斯·邦德。
  武侠片导演无一例外地钟爱场面与景观,影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借狄仁杰的断案经历展示了一幅大唐盛世的壮丽景象,且其中的几大武打场面继续保持了徐克武侠片的高水平制作。与异邦面具刺客打斗的燕子楼,美貌官伎银睿姬所在的龙王庙,被海怪摧毁的海上战船,与霍义打斗的绝壁,这些具有想象力的空间自然流畅地推动叙事。历史上大唐是一个四方来朝、文化多元的时代,在都城长安与神都洛阳的外国人非常多,如李白诗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就描绘了大唐时代的社会风貌。电影中狄仁杰与银睿姬在胡人酒肆中讲其扶余国身世,渲染神秘的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