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发现秘境广西,寻找“地道风物”》/陈沂欢

 

多年前初到广西,给我印象深的是南宁街头,一大波摩托车从路口穿行而过的画面。那种陌生感,如同时空瞬间转换,很台湾,很越南,而一点也不“广西”。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广西是几个单薄的标签,比如桂林山水、柳州螺蛳粉。其实在广西大地,随处可见的一处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水都可媲美桂林,而柳州螺蛳粉不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兴起的国民美食罢了。

为什么在人们的印象里与现实存在中,一个地方会有如此大的落差?这样的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广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摈弃传统的视角与评判,用自己的方式,尝试发掘出一片土地本质的真实吗?

一次旅行中被困机场六个小时,百无聊赖之下,“地”“道”“风”“物”在心中终于走到了一起,并开始了有生命的循环——“地”乃本源,地生万物,一切的一切从土地开始;“道”为法则,道法自然,规划构筑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风”化成典,世界丰饶而有序,万事万物各行其道,相互滋养,共生共荣;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即是平凡的“物”。如果按“地道风物”的次序,一步步深入考量,会有怎样的发现?

站,我们便把视线投向广西,与陈晓卿、杨小肃《秘境广西》纪录片团队一起,邀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作者及当地知名作家、学者,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从湘桂走廊的严关,一路南下到梧州、钦州;从红水河流域的乐业天坑,沿西江水系,抵达两广交界的梧州。我们看到一个丰富而多元的广西,是山水同鸣的旖旎风景,是古老越人的农耕传奇,是北回归线结出的天然硕果,是没有围栏的民族博物馆,是漓江上与鸬鹚共演的孤独渔民,是你手边的那碗米粉。

广西那道神秘的屏障终于被次第打开,山海河喀,壮瑶苗京,六堡坭兴……“地道风物”不再是字面的循环,它成为了一次鲜活的生命体验,刷新着你的意识、行为、所在和所用。

“大自然到底能否究诘呢?”从大地生长出来的,终都回归人心。歌德的疑问或许永远得不到确切的解答。这一本并不厚的纸书,仅仅是一次分享,对自然、过往、生命、情感的探索与追寻,将是“地道风物”不变的使命。或许,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内心向往的“地道风物”。

而我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广西美食地理》/陈晓卿

 

……

广西的鲜榨粉都集中在北回归线附近,有点微微的柠檬酸,特别滑爽,比桂林米粉滑爽多了,这跟温度、湿度有关。在桂林,好的米粉店到中午粉就卖没了。

在北京也能吃到桂林米粉,但正宗的制作成本太高,只能用干粉泡。有一个叫小文的年轻人在北京开桂林餐馆,我跟他探讨过桂林米粉在北京的问题。他给我看刚做完的米粉,非常好;再看做完一个小时的,放在上层的已经缩了,不再是水润的。打个比较直观的比喻,同样是桂林米粉,在桂林吃到的是现场交响乐,在北京吃到的是山寨手机外放广场舞。

如果游客想带一些广西特产上路,还是带桂林米粉吧。广西杰出、同时也能反映广西饮食风格多样的就是米粉。我在去桂林两江机场的路上,必经一个心仪的桂林米粉店。每次我都要用小的矿泉水瓶装满店里煮得很久的卤水,菜、粉另外包装,飞到北京就可以吃。这才叫特产,吃到的是鲜活的东西,而不是木乃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