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精彩文摘

因为懂你,更爱语文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春华

培东约我给他的新书写序,让我着实吃了一惊。

“你是懂我的。”他说。

这句话很有铺垫感,有穿透力。

在浮躁的繁华之中,“懂”是一个有点奢侈的字眼。我如果再托词拒绝,怕有负“懂”的这一份情谊。尽管,“肖培东”这三个字每次从我口中说出时,我都带着由衷的钦佩和欣赏。

他说,你就写写你了解的培东,写一写你熟悉的培东的语文吧。

这两句话给了我一些灵感,给我逐渐清晰起来的思路。他的提醒也是如此智慧,如沐春风。

和培东每年都有几次相见的机会,但是更多时候他都是来去匆匆。偶有聚会,举杯小酌,酒至微醺,谈谈语文,聊聊人生,倒也尽兴。除此之外,就与各位喜欢培东和培东语文课的朋友一样,常常通过“微信”,牵挂他受伤的膝盖,提醒他不要太多奔波,提醒他不要熬夜,不要透支自己的健康;也通过微信走进他的语文生活,看他晒洋溢青春的课堂,看他晒真诚的文字,晒他的怀旧唱片、他的永嘉山水、他的乡下老屋……

培东阳光睿智,这种气质让与他交往的朋友能感受到人情的温度和生活的五色斑斓。面对教育困境,他常常“四两拨千斤”,让人顿悟释然;面对遭受非议的语文教育,培东总是一言“化为绕指柔”,让人心态平和。但是他也会发出“我要这样生活”的呐喊;面对终将逝去的老屋,抒发他难以割舍的留恋;面对被台风侵袭的楠溪江,发出“永嘉的父老乡亲受苦了”的哀叹!

有情怀的人,自带光芒。培东就是这样的人。和他交往,总能在言谈中得到鼓励、宽慰和温暖,绝没有抱怨和霸气、戾气。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多么需要这种言辞温润、心态平和的理性与修养。

培东又是纯粹的。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界,培东纯粹到“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即是他对纷扰现实给予的理性、自信的回应。与谁都不争,与谁争都不屑,正是他“大方无隅”的赤子本色。培东的“浅浅”常常让人读出“新”和“深”,更读出语文的温度。

培东主持《语文学习》“镜头”专栏6年。众多创意者贡献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教学镜头,而培东则用智慧把这些没有预约的镜头串联起来,把“语文教学艺术镜头”串成一部语文教学设计的“微电影”,让人常读常新。

我欣赏《教育的美好姿态》,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语文世界的肖培东,更让我们看到一个站在讲台上,去追求阳光、追求幸福、享受生活、享受教育的肖培东。

听过他的《假如我有九条命》《神的一滴》《让生活材料走进考场》等示范课,也从他主持的《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的专栏中及时读到他更新的课例。培东常上新课,而且不畏挑战。其实,上课对他来说,根本不是挑战,而是一种享受。似乎“神采奕奕”能准确地刻画他给我的阳光印象。他给负担过重的教师带来诗意生活的向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培东的语文课大气,这种大气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天性。他的大气从来不会给人务虚之感,也不让人觉得粗糙,而是细腻入微。

培东很少讲语文教育理论,也很少使用语文术语,或者自创新名词,但是他在真诚实践语文专业的事,致力于培养学生实实在在的语文素养,培育师生热爱语文的“种子”。

培东的语文课充满智慧,但他不会为求创新而忽略语文的根本。例如《一棵小桃树》的教学,开场白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创意,就是“老老实实”教语文。利用提示、旁批等自读资源,将自读落实在课堂上。他没有强调语文教学的情境价值,而是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把握一切可以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学语文,真情投入学语文。他从来不会忽略直达文本和作者、读者心灵深处的细节。因为,魔鬼在细节!

在《老王》的课堂上,他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情境: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他只说:“我不吃。”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

师:现在你给补上去,试试看。如果当时情况下,说话者还能再说一句话,这句话可能是什么?

 

这是带着学生进行基于文本解读的语言训练,更是思维训练。他的语文课,许多都是这样植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外国诗二首》中,他巧妙地将《未选择的路》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整合在一起诵读品味,尤其是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诵读时,以“这个七月,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开启了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诗歌的力量,送给自己,送给中高考学生,从而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诵读成“假如生活欺骗了我”,自然又深刻地感悟诗歌的内蕴哲理。这是诗歌的魔力,更是培东潜心设计和引导的魅力!

尽管培东的语文课驾轻就熟,但是他从来不会“玩”语文。他对语文是虔诚的,对学生是真诚的,对课堂是热诚的,这是赤子之心的写照。“我一遍一遍地阅读《老王》,想把其中的每个字都读烫,读出光亮,读到自己心上。”这样的语文课必然不缺乏真诚,这样的语文课正是在文字与心灵的交融中引导学生崇尚和践行真善美。

我鲜明地记得,在钱钟书的母校辅仁高中,培东执教《瓦尔登湖》的节选《神的一滴》时一个特殊的镜头。这个美丽的镜头,让人领略到培东“教科书”式的教育魔力:

“来,如果你用文中直接描写湖光山色的句子来给瓦尔登湖配上几句宣传语,你会选用哪几句?”坐在排的一个男生,高高举起了手,他充满感情地朗诵了自己书写的句子,却因为答非所问被老师否定了。男生失望的眼神没有逃过培东的眼睛,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洞察秋毫的敏感和智慧。培东给了他第二次机会:“读得慢,但不能读得破碎。一个词一个词连起来,孩子,别急。”培东很认真地指出他的不足,也很真诚地鼓励他,可是这个男生难以承受现场的些许笑声。我的心跳了一下,担心培东会陷入尴尬,担心活跃的课堂因此陷入沉默。

“你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喜欢‘眉毛’和‘睫毛’呢?”培东想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文本探究上。他智慧的引导让我期待着转机。

这个男孩却用“不知道,没有理由,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来回复,显然是在对抗和发泄。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教育细节,我相信培东不会漠视,而且能化险为夷。

培东的确没有错过这样的教育契机,他避开男生情绪的锋芒,给他一点鼓励的暗示。培东的教育行为总是令人感到舒服。

 

如果用“我”在瓦尔登湖的感受作为宣传语,你又会怎么说?来吧,对,这位同学次回答的其实就是现在我们要说的,来,你再给大家说说。

 

这个同学显然没有想到老师仍会让他回答问题,而且如此得体地夸奖了他。他的眼睛由黯淡转为光亮,大胆准确的发言赢得了培东发自肺腑的称赞,师生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掌声是给这位男生的,也应该是给培东的!

在培东的课堂上,教学是一种成全。教语文,更教人。教人向学,更教人向阳。

成全是教学的即时点拨:

 

如果重新再写,你觉得哪些是我们好久不见的?

 

成全是带着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智慧:

 

我们还可以把视角打开,不一定就得写“我”好久不见。天上的一只鸟,好久不见什么?地上的一只蚂蚁,好久不见什么?

 

于是,学生的写作酵母被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被点亮。你听,“鸟儿好久不见天空”“虫儿好久不见月亮”。你看,“鱼儿好久不见清澈的溪流”,甚至“大树好久不见自己的叶子”。你想,“猫好久不见爷爷奶奶的笑容”“蚂蚁好久不见芬芳的土地”。感动的是写给我们语文老师的温馨提示,“黑板好久不见文字”。每一个学生的灵感绽放,都是在师生相融的教学氛围中自然生成的。“把作文题变一变,‘又见什么’,你会写什么呢?”在不经意之中,学生已被培东带着历经几个回合的写作训练,在浅浅中向纵深处漫溯。

语文课少慢差费,一直被人诟病。学生不喜欢语文,可能是语文教师惹的祸。你看培东的语文课堂,不用说学生很快就被他独特的魅力带进情境,听课的老师也每每被鼓舞着,甚至因此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对语文教学树立了新的自信。这就是培东语文的魅力吧。谁还会说学生怕写作文呢?学生不正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写出一串串闪着星光的句子吗?学生不正是在老师的精妙设计下,翻越了写作的一座又一座高山吗?这样的写作课是令人兴奋的,有成就感的。跟着培东上写作课,是幸福的。

文言文教学很容易误入单纯文言知识教学的歧途,本来鲜活的传统文化教学很易板结僵化。培东激励学生把课堂变成充分自主阅读和自主表达的舞台。无论是自读正音、自读释词,都让学生根据情境来揣摩比较,而不是简单地告诉。读周亚夫的“真”,就是从传统的“复述”入手,就是借助教材的“思考探究”,在复述故事中熟悉文本和故事,在复述中展开对“真将军”的解读交流。然后继续“思考探究”,与学生一同探究“天子之真”。以生为本,以题为媒,以读促解,以文识人,所谓“大巧若拙”,真语文也。

在《傅雷家书》的教学现场,培东和与他儿子同龄的学生聊天,开启他“走心”的教学:

 

你和父母之间都没有小摩擦吗?你跟在场的同学们和老师们说一说,你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些小故事,好不好?

 

这是一个优秀教师开启教学的循循善诱,更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与孩子打开心扉的教育智慧。教师随即引出傅雷父子的通信片段,让学生在默读中深切感悟彼此的内心。这样的教学把“整本书阅读”融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更让学生明白了阅读名著的意义。

在新疆克拉玛依“怎样写诗”的课堂上,培东顺时而教,借诗而作:

 

再过几天,我们就要迎来我们伟大的共和国70周年的华诞了。那么,同学们,如果从我们单元选出一首诗献给我们的共和国,你会选哪首诗?

 

于是,就有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的《沁园春·雪》、余光中的《乡愁》的诵读热身,然后以《秋叶》为媒,读诗,品诗,改诗,写诗;接着从怎样写诗起步,集体创作《秋天来了》;再仿照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仿写“假如我是一枚秋天的叶”。写诗,读诗,荐诗,攀登了读诗、写诗的又一个台阶。与其说这是一堂关于怎样写诗的写作课,不如说这堂课就是师生共同创作的一首诗。所以他坦言:“我不是来教写诗的,我是来和你们一起寻找诗歌的,我们要领略到它带给我们的无比温暖与美好的感觉。”我们都感受到了这种温暖。

培东极善于借力实现教学智慧。课堂是一个圆融和谐的整体,并不是每堂课都要“制造”出别出心裁的设计,文本解读也不靠标新立异出彩,课堂教学需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看似极简的课堂设计,恰是智慧的教学选择。从平淡中走向深刻,在自然中生出七彩。

培东从来没有忽视学生,因为语文教学是“人学”。“心中有本”是教学的基础,“目中有人”才是教学的根本。他的课多是借班上课,但是他的课总能从学情出发,从一个个利于教学的情境开启,低起点,小步子,螺旋式,引学助学。他的话语交流充满魔力,善于激学,学生乐学,终实现由浅入深的思维、情感和素养的进阶。

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教育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都弥漫于他的语文课堂上。在《一棵小桃树》的结尾,他这样与孩子们真诚交流: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黑板上这一个个美好的字!也许,你的人生路上会有而且必然会有一段可怜的时光,但是,请记住,这个世界总有人、物和你同病相怜。只要你拥有梦想,敬畏生命,想着远方热爱你和系念你的那个人,坚强面对,那么,你就能够在人生的风雨中找到自我,后让生活抵达美好!!

 

他总是在传播“正能量”,因为他自带光芒和温度,让在场的人与他感同身受,而不是刻意地给课堂加上一个叠砌的“花环”,更不是声嘶力竭地煽情。

培东自言“浅浅”的语文之旅,却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种下了一颗颗热爱语文的“种子”。去年,河南省濮阳语文校本培训自发搜集印刷了培东的多个课例和有关文章供集体研讨。我想对培东说,这也是你出版新著的理由,让热爱语文、喜欢听你语文课的老师们可以省力地阅读你精心整理过的课例。

培东是懂教学规律的,所以他的课堂总是游刃有余;培东是懂孩子的,所以他的语文课常常从“浅浅地教”起步,但不会为展示“精彩”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培东是懂自己的,所以他的课堂常常折射出真诚、温和、灵动和智慧。

培东有语文,更具神采精神;语文有培东,更添温和魅力。或许,培东就是为语文而生的!

许多人佩服培东语文总有“神来之笔”,其实,他只是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实践于语文教学。

许多人佩服培东真诚、温和、智慧,其实,经常保持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怀乐观之心做事,用坦荡的情怀待人,自然快乐自在。

如此,深深浅浅,培东走过了30年的语文路。

时间真快。懂得,就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