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海地地震

2010 年,一个长期以来饱受恶劣的热带气候毒害的贫穷国家,

发生了严重地震,海地瞬间瘫痪。

2008年3月,五名科学家聚首多米尼加共和国首都圣多明各,参加第十八届加勒比海地质学会议。

五位科学家聚在一起,对地震活动和碳氢化合物的产生等话题展开广泛的探讨;由于加勒比海地质活动活跃,该会议内容历来丰富多彩。然而,这五人来此并非分享任何好消息,而是带来了令人惊恐的研究结果。他们预计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两大主要东西走向的走滑断层——南部的恩里基洛-芭蕉园断层和北部的北方断层,将要发生一次大地震。

研究小组利用一系列全球定位系统数据,预测海地将要爆发一场7.2级的地震。而且,断层将穿越海地首都太子港下方,这意味着该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可能将遭受严重的地震袭击。更糟的是,科学家们表示,地震就像一枚滴答作响的地质定时炸弹,会在几乎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随时爆发。政府部门对此并非充耳不闻;海地政府代表与这些科学家会面,一起分析了科学家们提供的数据。然而,事实仍然是,海地政府根本没有时间和资源为其国民做任何抗震准备。

海地不同于日本:1994年东京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之后日本便开始加固建筑物并进行定期地震演习,而海地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国家,根本无法建起任何实质性的防护性建筑。2010年,研究小组成员、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市普渡大学地质学家埃里克·加莱(Eric Calais)在接受《地球杂志》的一次采访中回忆道:“我们曾与海地政府官员探讨过事情的严重性,他们也非常同意我们的看法。他们只是没有足够的时间为抗震做应有的准备,尤其是海地还面临着其他紧迫的问题。”

2010年灾难性的那天到来之前,海地人民对于热带气候和地质活动所带来的苦难早已习以为常。那些“紧迫问题”接二连三、数不胜数。2001年到2007年间,热带风暴和洪水导致1.8万多人死亡、13.2万人无家可归,大约有640万人受到影响(而海地的总人口才约为1000万)。仅仅在2008年大西洋飓风季,海地就接连遭受热带风暴“费伊”,飓风“古斯塔夫”、“汉娜”和“艾克”的袭击,而且这些灾难都发生在一个月之内。这一系列热带灾难导致80多万人流离失所。

人口密集的太子港、海地其他地区以及整个伊斯帕尼奥拉岛,都是地震的灾区,一直饱受地震之苦。从法国奴隶殖民地的血腥镇压到争取保持民族独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帮派暴力问题一直十分严重),海地一直以来都默默地承受种种打击,因此地震之前,海地早已伤痕累累。

2010年1月12日,7.0级地震突然袭击,海地措手不及。作为一个贫穷的国家,海地无法承受其冲击。

2010年1月12日,漫长的一天过后,太子港以及海地其他地区复归平静,而北部的北美板块和南部的加勒比海板块之间上方的地壳开始了活动。加勒比海板块由西向东移动时,这两大板块缓缓地擦过。两大板块中间有一组纵横交错的断层线穿过海地,一条为横穿海地南部的恩里基洛-芭蕉园断层;另一条为贯穿海地北部的北方断层。这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地质结构,即所谓“走滑断层”,这种断层类似于贯穿加利福尼亚下方的圣安地列斯断层,这意味着两大板块之间相向滑动、交错而过,而非一个板块在另一个板块上滑动。

地震发生之前几乎没有警告,主要原因可归结为,2010年地震前,科学家对该地区及其地质结构研究极少。科学家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数据资料来预测地震会何时发生,只知道这次地震随时会爆发。故此,地震爆发时,人们几乎没有时间疏散撤离。

下午4点53分,地震全力爆发。当时街道上仍然熙熙攘攘,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太子港全市的建筑物开始剧烈地摇晃。玻璃窗瞬间破碎,锋利的玻璃碎片像雨点一样撒落在街道上。海地人脚下的大地如剧烈痉挛般颤动,墙壁突然开裂,接着轰然崩塌。城市周围的山丘上,九层高的大楼向市内坍塌,瞬间将下面的高地夷为平地,扬起一片混凝土、碎石与瓦砾汽车鸣笛声不绝于耳,痛苦的尖叫声哭喊声弥漫在空气中。一堵堵混凝土墙壁猛然原地崩塌,碎石与瓦砾像纸片一样飞向其他建筑。此次地震并未造成任何地表破裂(即地震中心附近地面上并未出现巨大的地面裂缝或裂痕),但修正的麦卡利震级烈度表显示,此次震级烈度高达9级。在海地这个完全没有建筑规范的国家(海地

人可在任何地方建造房屋,且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建造房屋,无论其建筑方式多么不安全),此次太子港地震造成的后果之严重不堪设想。一幢幢破败不堪的房屋的废墟中,到处都是尸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