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试读1:当你把精力聚焦,你会被自己的才华吓到

 

多数人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够而失败。他们失败是因为把能力分散到太多的方向上。而偏执狂一般聚焦在一个目标上,这可能是能够成功的策略。当你能够在一个目标上聚焦,而且是持久聚焦时,你的成就将会达到它们的理论上限。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多余的枝丫,要想打造一盆精美的盆栽,接下来我们就得了解如何修剪,每个人排除干扰的方法都不同,这一节将阐述几种被广泛认可的方法。

 

(1)合理的时间安排

 

首先,你要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

我曾在一场心理咨询课上听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人对心理老师说他很焦虑,其焦虑的来源是他明明按照成功人士的作息时间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时间表,可不知为何他的生活却变得越来越混乱。

原来,他在看到新闻报道的成功人士的作息时间表时,自己也跃跃欲试,早上6点起床,7点跑步,8点开始工作……晚上10点睡觉,一天看完一本书,一周学会一项技能,一个月变成某某小能手。计划十分美好,但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后他哭丧着脸说,他实在坚持不下来了。

而心理老师却笑着和他说:“哪怕我一天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但那些成功人士的时间表,我也是坚持不下来的,因为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没办法每天6点起床,也没办法一小时写完一份报告,而且若是有一天的计划完成不了,弊端就会开始显现,未完成的事情就会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直到后功亏一篑。”

 

其实,那个人之所以会出现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就是因为他没能正确预估自己的能力。正常情况下,他在策划一项方案时需要三天,但是他却在计划上写一天完成,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在规定的时间内,他是无法完成任务的,所以,这个计划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后来,心理老师告诉他,当他准备去做一件事时,首先要了解和评估自己的能力。如果他不适应早起,反而在夜晚时工作效率较高,那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和工作时间。后来,他虽然在写方案时没有像以前一样,强迫自己在一天内完成,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将工作完成得更好。虽然看似时间变长了,但是效率却提高了。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能力究竟如何,不妨循序渐进,从基础做起,再不断加深难度,后到达自己的极限,再斟酌是否突破极限。

 

其次,给自己的计划一点缓冲时间。

人是一种生物,不是一连串复杂的程序,不可能每时每秒都严苛地按照计划进行,时间安排得越精密,一旦失控,人产生的逆反心理就会越严重。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你可以随心所欲,不遵守制订的计划,而是应该适当放宽,给自己一点缓冲的时间。

 

原先的我经常抱怨:“这时间安排太紧凑了,我都快要喘不过气了。”“这个小任务完成了,可是还有一些复杂的任务要完成,我得继续。”紧接着任务一个接一个来,永远也没有尽头,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奔向下一个目的地,从而越来越累,专注力不断下降。

直到后身体实在承受不住负荷,我才停下脚步,并开始反问自己,这样高强度地完成任务,究竟有效果吗?

 

研究证明,在高频率、高强度的用脑后,不给大脑一定的休息时间,大脑就会不堪负荷,完成任务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这种情况下,我们好适当地停下自己的脚步,让身体适当放松一下。

一天是一个循环,一周是一个循环,一月是一个循环,一年也是一个循环,在完成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计划后,给自己安排一段没有任务的时间,你可以选择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以此当作对自己的奖励。

 

后,完成一项任务后再继续另一项任务。

大多数案例表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脑无法多层次地处理多项具有难度的任务。即使可以,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就像你没有办法一边写工作报告,一边翻译文案一样,当然你可以一边看电影,一边吃爆米花(这不属于高难度任务)。人的大脑无法同时高效地处理复杂的视觉、听觉、语言等信息,如果囫囵吞枣地处理多项任务,还不如尽量单个击破,这样专注力聚焦于一点,完成度说不定会更高。

 

任务一旦超出人脑的极限,就如装满水的杯子,再往里面倒水,水就只能溢出来了。

 

首先你要根据前文的“不值得定律”选择重要的事,再根据重要程度依次排列,这将是你完成任务的顺序,就像排队一样,整齐划一的队伍比一哄而上的效率高得多。

  

(2)排除外在干扰和内在干扰

想要排除外在干扰,你好选择一个合适的工作学习环境。一个安静的图书馆或者办公室的干扰因素自然比嘈杂的工厂少,一个干净整洁的办公桌的干扰因素也比堆满了杂物与电子产品的办公桌少。当你周围都是嘈杂的声音,手机、电脑不断跳出通知时,你根本无法做到专心致志,好的方法就是远离这些干扰源,如果无法远离,就只能选择无视。

但是无视需要很强的自控力,一般人都避免不了被干扰,所以我们可以选择降低干扰因素的干扰力。

 

我们之所以会被干扰,大部分人是由以下的原因导致的:一是来自无法改变的外界环境,例如嘈杂的街道、商场、工地,这些干扰因素我们无法改变,只能远离;二是干扰因素的吸引力太强,例如精彩绝伦的动画片、高潮连连的电影、让人难以自拔的游戏,这些干扰因素不断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一步一步沉迷其中。

此刻我们要做的是使目标的吸引力大于外在干扰的干扰力。

 

怎样提高目标的吸引力?

我的老板曾跟我说过他创业的故事,那时他很穷,只有手上的一批物资和一台电脑,为了创业,他真真正正地做到了废寝忘食。他告诉我,他当时专注得看不见除了工作外的其他东西,而维持这种专注则靠了一种方法,他为它起名叫“假想得失法”,这方法主要分两步:

 

步,在心中设想完成目标可以带来的成就。

比如,他想如果他创业成功,他将获得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以及资金和人脉的回报,更重要的是,他会有资金让自己的孩子在更优秀的学校读书,让自己的父母老有所养。

 

第二步,在心中假设未完成目标带来的后果。

如果他创业失败,他将懊悔至极,周围人若有若无的轻视,金钱地位的丧失,父母妻儿的供养问题,这些后果都很严重,是他无法承受的,为了避免这种后果,所以他会竭尽全力地去完成目标。

 

设想这两步之后,目标的吸引力就会大幅度上升。

内在干扰就是当我们试图专心完成一件事时,大脑却无法集中精力,内心时常产生一种焦虑感,而产生焦虑感后大脑就会不断地转移注意力,久而久之,专注力就会消耗殆尽。

 

这种内在干扰从何而来?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身体素质不足

当你时常感到身体疲惫,大脑无法正常运转时,那是你的身体正在给你发送信号,告诫你消耗太多,补充不足,一些在事业上做出卓越成绩的人都认为成功首要的一步是关心自己的身体。

被青年人奉为导师的“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曾饱受淋巴癌的困扰,他因为作息时间不规律,长期熬夜以及压力过大,导致身体状况一落千丈,那时的他别提工作了,就连普普通通地看书也做不到专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若是身体素质太差,大脑根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通常我们不会到那么严重的地步,但是内心烦躁可以说是经常发生的,想要调整这种状况,可以试一试深浅呼吸法,来暂时控制自己的情绪。

 

步,深吸一口气,再用两至三倍的时间将它呼出去;

第二步,正常呼吸;

第三步,深呼吸与正常呼吸交替进行,直到内心渐渐平静下来。

若是这一方法对你有帮助,你就可以多用它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获得的正反馈与负反馈

正反馈代表你完成一项任务后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以及其他的肯定,而负反馈就是你未完成任务后内心的焦虑感以及其他挫败感。当正反馈大于负反馈时,你就会有继续这项任务的勇气,而当负反馈大于正反馈时,挫折与失败就像是一座大山摆在你的面前,阻碍你前进的步伐。

此时我们就应该学会心理调整,认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思绪拉回正轨。

我们在获得的正反馈大于负反馈时,才有行动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出现多次思绪无目标的游荡,通常上一秒你的思维还停留在任务上,下一秒它就跳脱到电影或音乐上,可能你自己也不知道这种情况会出现多少次。在这里告诉你一个被实验验证的小窍门,能帮助你尽量减少负反馈,你所需要的就是一支笔,一个本子。

 

步,每发呆一次就在本子上写一个“正”字的一笔;

第二步,每当写完一笔后,就将思绪拉回到自己手头上的事上;

第三步,每天坚持,直到本子上的“正”字变得越来越少。

 

找到当下目标和远大目标

首先找到你的远大目标,再使用“逆推法”往前一步一步制定当下目标。

逆推法根据已知或者假设的关联性规则,和包含这个规则的至少一个规则,由于其他断言在观测和规则二者中的同时出现,关联性规则的另一个断言就推广到观察中。

这个定义太过于复杂,简单来说,就是由结果推断过程,比如我想在工作上有所成就,那怎样才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我想工作能力比同事强,那怎样才能强?我想掌握并熟练工作内容,在项目上更有创意和耐力等,那就要再依次往前推,后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你可以拿近的一个目标试一试逆推法,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思维会越来越清晰。

 

试读2:剪除任务中多余的枝丫

 

做一件事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做这件事情的效率和成功的概率。我们以为与别人用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工作,就能与别人有相同的工作成果。殊不知,工作时不同的专注力已经拉开了彼此的距离。

文学家黄庭坚曾说过,“用心欲专不欲杂”。讲的就是做一件事,要把心放在一处,仅专注于这件事。而关注的事情纷繁复杂则会影响做事的效率。杂念越多,放在重要事情上的精力就越少,相比于专心致志投入工作的人,效率自然不同。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找到值得做的事情时,却发现精力不能完全集中于这件事情上。比如,当我要写一份报告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即使找到了合适的时间,也不能将时间物尽其用。有时我会因为手机上突然收到的消息而瞬间分神,忘记脑海中好不容易构思好的内容。

工作的时候经常如此,时间的安排、其他因素的干扰、目标不够明确等,都会打断我的注意力。我的很多朋友也与我有相同的困扰,我们曾在一起讨论过,后达成了一个共识——只有排除专注力焦点外的干扰,效率才能大大提高。

 

用一个形象一点的比喻就是,如果你需要修剪一盆盆栽,你首先会将多余的枝丫减掉,留下值得观赏的部分,再细细打磨这值得观赏的部分,这“值得观赏的部分”就是焦点,而“多余的枝丫”就是干扰因素。那么重点就来了,你得知道什么是“多余的枝丫”,如果一不小心将“值得观赏的部分”剪除,这盆盆栽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大部分人都赞同这个准则,影响一盆盆栽美观健康的枝丫是不需要的,也就是说,焦点之外的干扰因素是需要排除的,那这些多余的枝丫究竟是什么?

 

根据研究表明,干扰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不合理的时间安排

我的朋友夏宇就经常向我抱怨,在他自己想要完成一个任务时,时间总是不够用。夏宇是自媒体从业者,工作地点随意,工作时间自由,可以说,任何时间他都可以工作,所以我很好奇他为什么会有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于是,在我的再三追问下,他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他仗着时间充裕,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本来可以一上午就写完的文章,他总是花费一天甚至几天的时间,期间的大把时间他都白白浪费在其他事情上。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意味着他的心思在开小差,若是无法集中注意力,那么即使有再多的时间也依然不够就可以理解了。当然,若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再强大的专注力也会慢慢消失。

 

我们可以粗略地套用一个公式:专注度=任务的完成度/任务所花的时间。如果一群人完成相同的任务,任务的完成度越高,任务所花的时间越少,这个人的专注度越高;相反,任务完成度越低,任务所花的时间越多,这个人的专注度越低。

例如,在正常情况下,写一份工作总结只需要一个小时,而你却花了三个小时,那么在这三个小时中,只有一个小时是有效时间,其他时间都是无效时间,所以根据公式可知,你的专注度已经大打折扣。虽然你也将工作完成了,但是你的任务完成度却很低,专注度同样也很低。

 

(2)环境干扰

环境干扰分为内在环境干扰和外在环境干扰。

内在环境干扰通常指的是内心的烦闷焦虑,以及长时间工作下精神无法集中,总是胡思乱想,对自己做不到信任等。

大部分人都深有体会,当你安静地坐在一个地方时,内心可能会开始循环播放一首歌、一部电影,大脑不断地滚动着以前的记忆,此时你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处理一些事情。

外在环境干扰通常指噪声干扰,周围出现的其他吸引人的事物,如美食、电子产品等,以及父母师长的态度、朋友的态度都会给你带来不小的影响。

当你准备专心致志地去读一本书、编写一套程序或做汇总报告时,你的朋友突然打电话约你去看一场电影,或是邻居家装修,你的注意力通常就是这样被毫无预兆地打断的,这时候你应该何去何从?

 

就拿钢琴家郎朗举例,他曾就读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也是著名钢琴家格拉夫曼的学生,在钢琴上的成绩斐然。他弹钢琴时经常会进入忘我的境界,据他回忆,他小时候弹钢琴时并没有太适合的环境,楼上楼下经常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噪声,可是郎朗却说,在他弹钢琴时,他的眼中只有钢琴,那些内在干扰和外在干扰都被他屏蔽了。

畅销书《跃迁》的作者古典说:“上天给了你无限的机会,却只给你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才华,所以越是优秀,越要专注。”试想,如果郎朗轻易被环境干扰,他还会成为这样一个优秀的钢琴家吗?

环境干扰是专注力的“拦路虎”,只有排除环境干扰,专注力才能更好聚焦。

  

(3)缺乏目标

目标相当于指路牌,具有方向性,缺乏目标就会丧失对前方的认知。目标分为远大目标和当下目标。远大目标可能是对自己整个人生的规划,长则一生,短则几年,而当下目标即是马上要去做的事情。

 

美国专栏作家威廉·科贝特曾说过,我们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投入数十年之后,我们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触摸到数十年之后的那个目标。

他年轻时一心想要创作出鸿篇巨制,可是一直没有成果,他的朋友在了解到他的苦恼之后,对他提议道:“晚上一起走路去朋友家。”可威廉·科贝特不愿意前往,因为朋友家很远。朋友见他退缩,便说道:“我们只需要向前走走就可以了。”结果二人走到了前面的图书馆,又边聊边走到了射箭馆,后竟然走到了朋友家里。

威廉·科贝特恍然大悟,只要将到朋友家的路程拆分成从起点到图书馆,再到射箭馆,再从射箭馆到朋友家,就会清晰明了很多,只有有了当下的目标,远大目标才会触手可及。

 

我们知道,登山运动员想要攀上,必定要从山脚下开始,山顶是运动员的远大目标,从山脚到山顶这一条路的每一步路都是当下目标,也就是说,若不稳稳当当地走好每一步,山顶就是遥不可及的远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