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1章绪论
1.1智能结构
结构是反映有形物体或无形认知等相互之间关系的概念。结构本身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物体组成,如机械结构、建筑结构等;也可以是一种属性,如社会结构、数据结构等[1,2]。本书的结构是指由单个或者多个物体组成,能够维持自身形状,并具有一定刚度、阻尼和承载能力的装配体。
按照来源不同,结构可以划分为天然结构和人造结构。天然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岩石、地壳、植物和动物的组成部分等;人造结构是人类在自然界物体的基础上发明和制造的,如石器、机械、电子产品等。
1.1.1结构衍变历史
天然结构,尤其是生物体相关的结构,在大自然的长期进化和衍变过程中,形成了经过优化、高效的组织形式,使结构不单具有传统的刚度、承力、支撑功能,还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自我传感、思考、驱动,以改变自身的状态,适应外界环境,具有智能化的特征。例如,人类的皮肤(图1.1),它本身集多种传感、驱动功能为一身,不仅作为人体的保护结构,还具有温度、湿度、压力等传感功能,能驱动毛孔、汗毛、汗腺等的运动,实现人体温度调节。再如,蚕茧(图1.2)是非常轻质的多孔结构,其内部结构优化、高效,不仅透气性好,还有一定的阻尼,能够消耗一定的外界攻击能量,保护蚕蛹免受伤害。
图1.1人类皮肤结构
图1.2蚕茧
人造结构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其“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图1.3)。在石器时代,人类直接使用石材、骨头等天然材料,通过简单打磨,制造出的结构形状简单、功能单一;青铜器时代,铜被发现并用于铸造结构,青铜器外形精致,功能多样;铁器时代,人类掌握了铁的冶炼和制造技术,结构的强度进一步提高,形状进一步优化;蒸汽时代,随着蒸汽机的发明,结构有了动力源,变成了“活”的结构;电气时代,随着内燃机、电机等更多动力源的出现和自控技术的快速发展,结构不仅能够“活”动,而且具备自我控制能力;当前所处的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微纳米加工技术的发展、新型微传感器与驱动器的出现,结构能够自我思考、传感、驱动,更加趋近于自然界中的生命体。从图1.3可以看出,随着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发展到现在的信息时代,人造结构的形式越来越精巧,功能越来越多样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图1.3人造结构衍变历史
1.1.2智能材料特点
智能材料是指材料的一种或多种性质(如阻尼、刚度、形状、电阻等)会在激励(如力、热、光、电、磁等)作用下,发生显著变化[3]。根据用途不同,智能材料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传感(或敏感)材料和驱动材料。
传感材料是指对来自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强度及变化具有感知能力,并能以电流、电压、磁场、光等信号进行反馈的材料。这类材料可以用于结构中,实现传感功能。常见的传感材料有光纤、热敏材料、变形敏感材料等。利用传感材料可以制作传感器。传感器是一种能感受指定的被测量,并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4]。
驱动材料可以根据温度、电场或磁场等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的颜色、形状、尺寸、位置、刚性、阻尼、相位、内耗等性能,可用在结构中,实现驱动功能。常见的驱动材料有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压电材料、电流变材料等。利用驱动材料可以制作驱动器,驱动器是一种将能量(如电能、液压、气压、电磁等)转换为运动或力输出的装置,通常用于结构或系统的移动或控制[5]。
在结构中选用智能材料驱动时,评价其性能的关键指标有驱动应力和应变、能量密度、驱动频率等[6]。图1.4为常用智能材料驱动应力、应变及体积能量密度(单位体积中的能量)的对比。图1.5为能量密度(单位质量中的能量)及驱动频率的对比。可以看出,在现有智能材料中,SMA的能量密度,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驱动频率
图1.4常用智能材料驱动应力、应变及体积能量密度对比[6]
图1.5常用智能材料能量密度及驱动频率对比[6]
、较大的输出应力和应变,综合性能突出,是一种在工程中易于推广使用的智能材料。
1.1.3智能结构定义
智能结构是在结构中集成智能材料作为传感器和(或)驱动器,使结构除了具有承载、传力、连接等功能外,还具有感知自身状态(温度、压力、速度等)、改变自身性质(刚度、阻尼、形状等)等功能,以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实现预定功能的一类结构。
智能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结构和传感器、驱动器高度集成,这个特点使智能结构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具有主动控制功能的结构。如图1.6所示,传统的具有主动控制功能的结构一般包含传感器、驱动器、控制器等多个部分,并且传感器、驱动器的界限分明。相比之下,智能结构由于利用了智能材料的固有驱动、传感特性,直接将智能材料集成到结构之中,使结构更接近于生物体结构,智能和自适应特点更明显,能够更好地实现结构的功能。
图1.6传统主动控制结构和智能结构的对比
在航空航天飞行器、精密仪器等系统中,为了减轻质量,提高智能化程度,往往在系统中采用智能结构来满足设计
图1.7智能蜂窝结构[7]
和使用需求。例如,智能蜂窝结构将蜂窝作为基体材料,在其中嵌入多个光纤传感器,通过计算机处理光纤中的信号,及时掌握自身温度、应力分布,实现对自身状态的实时监控(图1.7)[7]。智能机翼在机翼龙骨结构中集成压电驱动器,当外界来流变化或飞机自身需要进行特殊姿态飞行时,可利用驱动器改变机翼的弯曲形状,保证气动性能(图1.8)[8]。
图1.8美国SmartWing计划发展的智能机翼结构[8]
1.2形状记忆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类能够“记忆”其初始形状的合金材料,由于同时具有传感和驱动功能,是一种智能材料。SMA具有两种特殊的宏观力学性能,即形状记忆效应(shapeme mory effect,SME)和超弹性(super elasticity,SE),都是由其内部的微观相变机制引起的。目前,SMA已经在工业、医学等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1.2.1宏观力学特性
SMA重要的宏观力学特性包括: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
图1.9形状记忆效应示意图
形状记忆效应是指SMA在环境温度低于其相变温度时,对其加载并卸载,卸载后存在残余应变,此时对SMA加热,就可以使残余应变消失,SMA完全回复到加载前的形状,见图1.9。
基于形状记忆效应,SMA可以用来作为驱动器。如图1.10所示,用SMA制作成弹簧,通过对弹簧反复加热、冷却,弹簧将会反复提升、降低重物,对重物做功。这个过程就是形状记忆效应的一种体现形式,对于这种SMA在反复
加热、冷却下对恒定负载做功的循环,本书称为形状记忆循环。形状记忆循环下的应变温度变化曲线如图1.11所示。本书第5~8章介绍的SMA航天压紧释放机构、SMA航天锁紧机构、主动变刚度的转子支承结构、SMA主动阻止裂纹扩展结构等都利用了SMA的形状记忆效应。
图1.10SMA弹簧的形状记忆循环
图1.11形状记忆循环下的应变温度曲线
当SMA用于驱动器时,通常会设计与之相配合的偏置弹簧(或偏置弹性结构),使其在回复后还能在偏置弹簧作用下重新被拉伸,实现双程驱动,其原理如图1.12所示[9]。这类SMA驱动器比较常见,如本书第5、6章介绍的SMA航天压紧释放机构和SMA航天锁紧机构都采用了这样的驱动器。
超弹性是指当SMA处于较高环境温度时,对其施加应力使其发生较大变形,当应力释放后,SMA仍能回复到变形前的初始形状的现象,见图1.13。
图1.12SMA丝偏置弹簧驱动器[9]
图1.13SMA超弹性示意图
基于超弹性特性,SMA可用在很多需要大变形或大阻尼的结构中。典型的超弹性如图1.13所示,通过重物对超弹性SMA丝加载,使SMA丝发生较大变形,当取下重物后,SMA丝会自动回复到其加载前的形状。若反复重复上述过程,对超弹性状态的SMA丝进行反复加载及卸载循环,称为超弹性循环。典型的超弹性应力应变曲线如图1.14所示,其应力应变曲线将形成滞回圈,耗散机械加载的能量,因此SMA具有良好的阻尼特性。NiTi合金的比阻尼可达15%~20%,CuZnAl合金的比阻尼高达30%~85%[10],是优秀的阻尼材料。本书第7章介绍的SMA拟橡胶金属减振器就是利用了SMA的超弹性和大阻尼特性。
图1.14超弹性循环下的应力应变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