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如果要问什么东西在生活中很常见, 但又特别有距离感,“美食”能够数得上。对于美食的诱惑,多数人都没有抵抗力,甚至我们有时候都说不清,自己到底是为了生存而吃饭,还是为了吃饭而生存。
但是,哪怕对于一个吃货来说,美食的距离也未必很近。对美食的赏鉴,有时大概需要点财力,更多的时候还需要有独特的审美力,如果再有一双巧手就更美妙了。
我会这样想,只是源自童年时期对冰激凌的憧憬。
在那个年代,5分钱的盐水冰棍是夏天的标配。听到远处传来木头敲击的声音,我的腿就不由自主地迈出了家门,只瞧见一名中年男子头戴草帽,身着汗衫,单手骑着一辆老二八自行车,车
后架上是被子盖住的一只大木箱,箱子侧边露了出来,男子的另一只手就握着一块木板敲着这木箱。
我呢,幸亏是夏天的生日,还能赶上一回冰激凌的盛宴,那可是7毛钱的一块奢侈品,舍不得一口吃完,却又怕化了以后只能喝汤。
后来,家里添置了冰箱,在里面发现一个制冰盒,立即心潮澎湃,想到要自己冻一些冰激凌出来。
只可惜,由于没有任何人给予指导,只能冻出一块块和冰盒形状吻合的盐水冰棍。吃完以后,肚子还常常不舒服,因为当时我并不知道,制作冰棍还应当注意灭菌。
尽管如此,这些并不成功的尝试,还是给童年的夏天带来了不少乐趣,消解了一点副热带高压下的酷暑。直到多年过去,这些经历回味起来还是让人不禁莞儿一笑。
甚至,当我结婚以后,自己买了人生中台冰箱,又一次看见冰盒时,还饶有兴致地和妻子一起做起了冰饮。在经历了多年的科学熏陶之后,我已经可以凭经验制作出两杯甜蜜的西瓜刨
冰了。
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或许就真的只是因为童心未泯。
如今的孩子,物质条件自然是比二三十年前优越了许多,对美食的热情不知道是否也和当年懵懂的我们一样呢?是否也会尝试自己做点什么出来呢?
我想,会的。时代在变,但人和食物的关系不会变。
当我翻译《给孩子的食物实验室》时,似乎也是在书写自己的心声。那些并不太难找到的原料,还有那些在家长指导下并不难实现的操作,加上其中对美食原理的剖析,或许会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个有品味的美食家,轻松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再需要为童年憧憬的冰激凌而感到遗憾。
希望我翻译的文字,能给中文阅读习惯的小朋友与大朋友们,带来一个个美味而又美丽的食物。
孙亚飞
本书译者,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
科学松鼠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